李 琪(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白馬藏人巫儺祭祀舞蹈的藝術表現形態
李 琪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白馬藏族的舞蹈是中華民族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之一,特別是巫儺祭祀舞蹈不僅展現出白馬人的生活狀態和行為意識,更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信仰。因此,本文從白馬藏族人的祭祀性舞蹈角度,探究其藝術表現形態,從而能夠將這種藝術形式發揚光大。
【關鍵詞】白馬藏族;巫儺舞;祭祀;表現形態
白馬藏族人在不同的節日、不同的場合以及不同的人群中,其所展現的舞蹈種類是各種各樣的。如果按照舞蹈的功能來劃分,祭禮舞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舞蹈和祭祀中巫術儀式舞蹈。包括巫舞、儺舞以及各種圖騰舞等等,與原始舞蹈密切相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巫儺祭祀舞蹈。在展現這種舞蹈時,舞者多是帶上具有寓意的各種面具,手持法器。然后將人們的祈神驅鬼、除災求安的訴求通過舞蹈表達出來,展現出白馬藏族人的獨特民族文化。那么巫儺祭祀舞蹈的藝術表現形態又哪些呢?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一一闡述。
巫儺舞蹈起源于白馬藏族人的原始圖騰舞蹈,在重大活動或重要祭祀場合都必須出現的,特別是要與祭祀儀式同時展開。這種舞蹈能夠反映出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所遇到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和行為。因此,舞蹈的風格和動作的表現較為原始、粗獷、淳樸。其中儺舞最具有代表性,它屬于啞面儺舞,主要有兩類:一類則是用于納吉或祈神驅鬼的祭祀儺舞,另一類是取材于白馬人原始信仰中的圖騰文化、歷史典故、先祖狩獵等題材的情景儺舞。這兩類舞蹈的發展其實是存在一定的過程的,在最開始時人們利用巫術行為來表達他們對自然、對生命的認知,此時他們的舞蹈動作可能只是一種本能的行為,伴隨著祭祀儀式上的各種動作形成舞蹈的雛形,簡單地表達他們的思維。而隨著舞蹈的日益成熟,人們開始把各種復雜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先祖狩獵、帶有故事情節的內容,使之豐富發展。因而在這一開始階段,巫儺祭祀舞蹈的藝術表現形態總體上更多的是其原始性、保留原生態的狀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進入封建時代時,巫儺祭祀舞蹈又經歷一次大的變化,其原始性逐漸消失,更多表現出娛樂,并且這種娛樂性由開始的娛神轉向自娛和娛樂他人。如前文提到的儺舞,除了表現出原始特性以外,還通過祭祀具有娛神的作用。
而隨著巫儺文化的成熟,表達的形式也日益豐富,比如說白馬藏族人巫儺祭祀舞中的“池哥晝”,它是以驅鬼祈福為目的舞蹈,但是人們在表現的過程加入打擊樂伴奏,以挨家挨戶跳儺方式進行表演,有固定的表演程序。他們集體舞蹈,頭戴彩繪面具,手持具有象征意義的法器,比如男面相的舞者,一般左手持木劍或木刀,右手持牛尾等。如果按照角色劃分的話,可以分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以及知瑪相舞三部分。前兩者一般都好理解,而知瑪相舞則是較為有趣,帶有一定的故事性。知瑪一般由三位男性扮演,臉上需要涂上鍋墨,一個人穿著破爛的女性服裝,身上背著象征嬰兒的道具,扮演一位母親,手持和故事情節相關的道具。另外一個扮演男性,手持拐杖衣著破爛,還有一個扮演小孩。三人共同演繹故事性的知瑪相舞,將扮演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男扮相將男性的粗獷的特性通過動作的起伏變化表現出來,女扮相則通過動作的細膩柔美、起伏變化小,而男童則通過自由靈活的動作表現其特征??梢钥闯觯@種舞蹈已經不再單純的具有娛樂神明,而是轉向群眾性的舞蹈,把故事情節融入到舞蹈中在自娛的情況下娛樂普通民眾。另外根據史料記載,巫儺祭祀舞蹈在民間表演尤為頻繁,因而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徹底地植入民間。將民間故事、民俗融合,從而演變為群眾性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形式。
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封建帝王已逐漸意識到權力的重要性,只要強有力的政權才能夠征服民眾、統治國家。因此,社會民眾也不再凡事祈求神明。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巫儺祭祀舞蹈又轉向新的方向、賦有新的內容。一部分可能由于自身內容和形式的藝術化走向宮廷,成為專門服務歷代君王宴樂和國家典禮舉辦的祭祀工具;還有一部分可能走向民間,融入到其他民間藝術形式,如“戲”與“舞”的糅合。因而,在這一段時期巫儺祭祀舞蹈的藝術表現形態就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隨著白馬人巫儺祭祀舞蹈的日益成熟,其舞蹈中已經蘊含了白馬藏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信仰。通過成熟的舞蹈表現故事情節、可以看出其呈現出的“舞”與“戲”的結合。雖然沒有戲曲那樣的唱腔和劇目,但是并不影響關于祖先神話故事的展現,顯示出民族的文化素質的典型性、多樣性、原始性以及獨特性。如甘肅文縣現今保留下來的舞蹈風格,在一些村寨中,表演中有婦女搟面的場景,動作惟妙惟肖,還有狩獵、打墻等生活情節,生活氣息濃郁,質樸感強烈。
作為中華少數民族的成員之一,白馬藏族有著自己獨具風格的民族文化和信仰,舞蹈是他們展現的重要形式之一。他們原生態的舞蹈植根于民間,是不以表演為目的的、沒有經過加工錘煉的原生態舞蹈形態,通過對于其巫儺祭祀舞蹈的藝術表現形態的探究,能夠深入了解這個民族對于自己祖先的崇拜、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因此,面對現在城市化的趨勢,對白馬藏族的傳統民間舞蹈的保護是非常緊迫的。因為這是屬于我們國家的民間藝術,是我們傳統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之一。我們每一位舞蹈研究者都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它,讓這種民族文化“瑰寶”持久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益琴.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舞蹈卷[M].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2]易媛媛.論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態[J].華章.2013年第20期.
作者簡介:李琪,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白馬藏人巫儺祭祀舞蹈當代流變研究》項目號為:YB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