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佳(玉溪師范學院傳習館,云南 玉溪 653100)
?
淺析保護聶耳音樂遺產、建設文化玉溪的路徑
王美佳
(玉溪師范學院傳習館,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基于玉溪聶耳音樂現有的基礎數據資料,本文采用對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形式,立足于玉溪文化的歷史、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探討和研究聶耳音樂與多民族本土音樂的融合、聶耳遺產與城市基因的融合、聶耳文化與城市精神的融合,進而提出具體的、可行的、建設性的措施和方案,從而實現文化玉溪建設觀念從探尋音樂故鄉到打造音樂之城的轉變、從紅塔卷煙為主的城市文化向以聶耳音樂為主的生態休閑玉溪的轉變。
【關鍵詞】聶耳遺產;本土音樂;城市基因;城市精神;文化玉溪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城市魅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城市“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體現。作為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和詮釋城市文化的特殊形式,音樂在彰顯城市文化個性、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我們加強城市音樂文化建設,提高市民音樂文化素質和修養,豐富城市音樂文化的內涵,進而打造特色鮮明的地方城市音樂文化品牌。
玉溪享有云煙之鄉、花燈之鄉、聶耳故鄉的“三鄉”美譽。近年來,玉溪加快煙草行業轉型發展,打造玉溪燈會文化品牌,不斷充實、豐富聶耳文化品牌的內涵,讓文化玉溪成為昆玉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經濟帶建設上最靚麗、最有地方特色與吸引力的文化地理坐標。玉溪在國內外知名度起源于紅塔卷煙,但不應局限于卷煙文化。如何實現以紅塔卷煙為主的城市文化向聶耳音樂文化為主的轉變,如何利用聶耳音樂遺產,更好地詮釋聶耳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全力打造全新的玉溪文化,這些是文化玉溪建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研究聶耳音樂文化與文化玉溪建設之間的內在關系,探討聶耳音樂文化在城市品牌和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成長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家庭背景息息相關。早年居住玉溪、昆明等地,聶耳從小就生活在云南民族民間音樂的海洋里,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受到周圍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
其母彭寂寬(1881—1956)是云南省新平縣漠沙曼線村花腰傣族人氏,自幼聰慧,上過私塾,自學各類經典,喜歡并能演奏諸多民族樂器,學習過當時流行的“善書”唱腔、民歌小曲、花燈調等民間音樂曲調。在母親彭寂寬的影響下,聶耳和他的兩個哥哥都喜歡音樂,他們購置竹笛、二胡、月琴等,組建一個家庭小樂隊,經常一起練習演奏花燈曲調、滇劇曲牌。可以說,母親彭寂寬是聶耳的第一個音樂啟蒙老師。
玉溪花燈、洞經、滇劇等民間藝術對聶耳的影響極大。年僅10歲的聶耳曾到昆明洞經樂社“宏文學”學過笛子、二胡、小三弦等樂器。自1912 年2 月15 日出生到1930 年7 月離開昆明去上海的十八年中,他曾先后五次從昆明回到故鄉玉溪。每次回到玉溪,他都要到州城的“汪家茶鋪”、“束家茶鋪”去聽當時比較流行的、融合花燈與滇劇唱腔一體的“燈夾戲”,并向琴師陳茂先學習花燈、滇劇、洞經音樂以及胡琴、月琴等樂器演奏技巧。
在這樣的環境下,聶耳對于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后來的音樂創作均與玉溪民族民間音樂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聶耳創作的42首音樂作品中就有10多首蘊含玉溪民間音樂元素的作品。據原昆明洞經音樂會的彭友山以及88歲高齡的聶敘倫回憶:“聶耳最喜歡洞經音樂。”
聶耳在玉溪豐富的音樂文化環境中成長,從玉溪本土音樂中汲取音樂營養,從玉溪民族民間音樂中獲得靈感。可以這么說,玉溪本土音樂造就了聶耳音樂,聶耳音樂是在玉溪本土音樂基礎上發揚光大的。聶耳音樂作品是玉溪本土音樂的集大成者。
從音樂文化的譜系看,聶耳音樂文化與玉溪本土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文化玉溪的建設要緊緊圍繞本土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開發并利用好聶耳音樂遺產,打造本土音樂與聶耳音樂齊名的金字招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有飲食的愜意和美味,更有建筑的舒適和景觀,有歷史的沉淀和故事,更有文脈的傳承和輝煌。玉溪是古滇王國的核心區域,擁有悠久的歷史。同時,玉溪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文化特征明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紅塔卷煙為代表的煙草行業聞名中外,享譽全國,拉動玉溪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香煙之鄉。據本課題組所進行的網上調查顯示,紅塔卷煙是國內網友對玉溪的第一印象。一直以來,紅塔卷煙是玉溪的第一名片、第一符號,成為權重最大的玉溪城市基因。
產業轉型倒逼城市定位。新世紀以來,玉溪開始嘗試利用聶耳遺產,培育城市新基因,探索以紅塔卷煙為主的城市文化向聶耳音樂文化為主的轉變。先后成立了聶耳音樂基金會,命名了“聶耳藝術學院”、“聶耳小學”等聶耳文化教育場所;組建了“聶耳民族樂團”、“聶耳竹樂團”、“老干部聶耳合唱團”、“聶耳青年藝術團”等文藝團體;修建了聶耳音樂廣場、聶耳圖書館、聶耳紀念館、聶耳大劇院等標志性文化設施。此外,玉溪還命名了聶耳路,修繕了聶耳故居,建造了聶耳銅像,將每年7月17日聶耳逝世之日確定為“聶耳紀念日”并開展紀念活動。
聶耳音樂文化廣場已經成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紐帶。每周五、周六晚8點,聶耳文化廣場舞臺上,玉溪滇劇團、玉溪花燈劇團的專場演出都按時拉開帷幕。玉溪聶耳大眾文藝小分隊“十八大精神進萬家”和“廉政文化進萬家”巡演活動深入鄉鎮演出,積極宣傳十八大精神和推進廉政文化建設。以廣場為平臺開展文化活動,以演出帶動文化傳承,以演出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通過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打造聶耳文化品牌。
盡管音樂基礎設施等的投入增多,音樂文化活動頻繁,影響力不斷提升,但是,把聶耳遺產詮釋成為玉溪城市基因,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很多基礎性的工作。聶耳遺產的開發和保護還存在著力點過于分散,缺乏統領和抓手,特色不夠明顯,資源開發過于膚淺,缺乏內涵和亮點等問題。
因此,在分析聶耳音樂遺產與城市文化設施、城市文化景觀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設施和節慶活動,結合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挖掘和傳播聶耳遺產和品牌價值,加大音樂文化遺產開發力度,設計并建成以聶耳音樂為代表的城市文化景觀。
聶耳文化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聶耳音樂文化的外顯和聶耳音樂文化的內涵。聶耳音樂文化的外顯表現為音樂廳、音樂文化中心、音樂雕塑等,也包括各種形式的音樂文化活動,如音樂節、社區音樂活動等。聶耳音樂文化的內涵主要表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聶耳音樂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感召精神。
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產生于苦難的時代,鼓舞著一批批革命者前赴后繼,最后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首歌影響幾代人,并得以在近14億中國人當中傳唱,影響力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品牌效應之強,絕非等閑之輩。如何做足聶耳文章,用聶耳文化演繹玉溪城市精神,值得聶耳之故鄉玉溪加以思考。
以聶耳命名各種音樂設施,開展各種音樂文化活動,是打造聶耳音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分析聶耳文化與城市精神、城市符號的關系,從音樂硬件的完善到音樂軟實力的提升,從探尋音樂故鄉到打造音樂之城,為文化玉溪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路徑。
聶耳是人民的音樂家,是愛國主義的典范,聶耳本人和音樂作品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愛國主義,義勇軍進行曲更是體現了危難當頭的責任和擔當,同樣也很好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聶耳文化,更應該注重城市精神的培育,特別是音樂文化精神的培育。
音樂基礎設施并非是音樂之城的全部,音樂作品的演繹更是需要喜歡音樂的環境和城市氛圍,因此應該把音樂教育、音樂活動融入到城市管理、城市經營中來,用音樂軟實力來提升城市的魅力。
另外,文化玉溪建設應該加大音樂教育的普及范圍,讓音樂文化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讓本土音樂與聶耳音樂有機融合,讓音樂文化成為玉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溪離不開音樂,音樂離不開聶耳,用聶耳文化演繹玉溪的城市精神。
綜上所述,玉溪民族民間本土音樂影響著聶耳音樂,聶耳遺產是玉溪城市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讓聶耳文化更好的詮釋玉溪的城市精神,必須做好以下幾點:第一、保護聶耳故居等聶耳遺產,圍繞音樂旅游,開發一系列玉溪音樂旅游線路;第二、利用聶耳音樂的知名度,圍繞音樂創意,開發一系列玉溪音樂文化產品;第三、利用聶耳音樂的影響力,圍繞音樂創作,培育玉溪音樂精神,普及音樂教育,培養一大批聶耳音樂、本土音樂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1、家族傳承。
家族傳承,這種傳承方式是通過家族族人面對面的教授,親身示范表演,然后學者模仿練習,具有較好的教授效果,可以隨時指出學者的不當之處,糾正錯誤,易于學者快速學習。白銀納藝術團中以家族傳承方式學藝的成員占絕大多數,如關金芳的大兒子孟猛、侄子古拉依爾恩特等都是家族傳承的習得者,并且是團里年輕人中會唱鄂倫春民歌較多的年輕人。
2、社會傳承。
社會傳承主要以“瞟學”為主要方式。而“瞟學”是指在各種社會生活中,如勞動、娛樂、儀式上人們耳聞目睹地學習民歌的行為,引申為非正式拜師學習之意。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說是自然習得,這類人一般都喜愛民間藝術,經常去觀看各類文藝演出,并非常細心地將表演及演唱的精彩部分記錄下來,以便回到家中反復學習和使用、學習的效果不完全一樣,根據個人的天賦及其理解領悟能力而定。自學成才的歌唱者在藝術團中占25%左右。如藝術團男舞蹈演員孟溪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孟溪源的民間舞技巧高超,粗獷奔放,富有極強的表現力。 他就是通過身邊人的感染以及演出、聚會,網上視頻,刻苦鉆研練習學成的。
現今,各地區、各民族紛紛建立民間藝術團,在這樣的形式下,白銀納藝術團也勢必遵循“優勝劣汰”的藝術發展基本規律,守舊、一成不變只會走向衰亡,只有不斷地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以增強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但是,我們堅信,它會憑借演員們團結的精神,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最終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潘震宙、陳昌本.論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2]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人民音樂.2006年第9期.
作者簡介:王美佳,1983年生,女,玉溪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樂、音樂類文化遺產、中國音樂史。世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 張 瑜,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王 楠 ,哈爾濱石油學院教師。
基金項目:2015年度玉溪市社會科學項目研究成果(項目號:Yxsk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