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瑩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淺談《巴黎圣母院》中的美與丑
石 瑩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在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愛斯梅拉爾達與卡西莫多等人物鮮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對比,將美與丑充分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從而將當時封建教會的虛偽面貌揭露出來,讓讀者進行深刻地思考,對于美與丑重新下定義。本文將對小說進行深度探究,并對《巴黎圣母院》中的美與丑進行淺析。
美;丑;巴黎圣母院
美與丑是相對的概念,雨果曾在《克倫威爾序言》中提出,“丑就在美的旁邊”、“善與惡并存”。雨果善于通過多個角度來刻畫美與丑,并通過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將這種對比進行強化,將當時法國封建的統治制度進行批判,引發讀者無限的深思。以《巴黎圣母院》為例,在這篇作品中,就有很多美與丑的鮮明對比[1],筆者將淺談《巴黎圣母院》中美與丑的集中體現。
在《巴黎圣母院》中,愛斯梅拉爾達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的容貌美到讓每一個都感到震撼,詩人甘果瓦、騎兵隊長弗比斯、敲鐘人卡西莫多,甚至供職于宗教的副主教弗羅洛都為她的美貌而瘋狂,雨果更是在文中寫到:“不能一下子肯定這個女郎究竟是人,是仙,還是天使[2]。”再加上愛斯梅拉爾達動人的歌聲,曼妙的舞姿,都無不在刻畫著這女子的美。單從外貌上看,宮廷侍衛法比也是極美的,文中的他“生就一副漂亮的臉孔,穿著一身華麗的西裝”,同時,法比在文中年輕英俊,正是處于人生最美的年華,可以說是“美男子”。相反,對于敲鐘人加西莫多的描寫,雨果也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將他的人物形象丑化,文中也多處對他的丑陋外形進行描寫,形容他鼻子是四面體的,嘴是馬蹄形的,眉毛就像豬鬃,左眼很小,右眼也被肉瘤遮住了,同時還是個矮子、駝背,還是個跛子,這個字眼無不在訴說著他的其丑無比,雨果在文中形容他“他的全身差不多是個滑稽像”。從外貌上來說,雨果對于文中人物的刻畫筆觸十分鮮明,美與丑都非常極端,從而使讀者對于美與丑有了更加明確的評判標準。
劇中人物性格美與丑的對照也十分鮮明,宮廷侍衛隊長法比與敲鐘人加西莫多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文中,長相帥氣、英姿煞爽的宮廷侍衛隊長法比,靈魂卻丑陋、骯臟無比,他喜歡玩弄女性的感情,并對愛情不負責任,自私、膽小、見風使舵。法比利用美貌騙取了愛斯梅拉爾達的感情,卻因為她的身世而不愿意娶她,把她當成自己的玩物,在愛斯梅拉爾達奔赴刑場時,他卻因為擔心自己名譽與地位受損而沒有為愛斯梅拉爾達作證[3]。由此可見,法比是一個極度卑鄙和自私的家伙,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相反,外形丑陋的敲鐘人加西莫多卻非常善良,并且他對于愛斯梅拉爾達的愛情是誠摯的,高尚的。在故事之初,他因為丑陋的外表遭到艾斯維拉爾達的抵觸,敲鐘的時候用自己的頭來撞鐘,并等到愛斯梅拉爾達熟睡之后才敢給她送食物,為了保護愛斯梅拉爾達,他不惜整夜睡在愛斯梅拉爾達房門外的地板上,他的善良、熱情、純潔證明了他美好的心靈。法比與加西莫多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一組鮮明的對比。當然,除了人與人之間性格美與丑的對比,還有同一人性格里美與丑的對比。以愛斯梅拉爾達為例,愛斯梅拉爾達在文中幾乎是真善美的化身,大膽、正直、善良,但正像雨果所說——善與惡并存,愛斯梅拉爾達最大的缺點就是對于愛情的選擇標準過于膚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愛斯梅拉爾達是一個外貌主義者,就像她起初沉迷于法比的美貌,而抵觸外表丑陋的加西莫多。即便是對于物體的選擇,她也注重表面的美,正如她寧愿拿著一個漏水的水晶瓶,也不愿意拿著裝滿水,插著仙花的陶罐。但總的來說,愛斯梅拉爾達是美大于丑的。
人物行為的美與丑也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大對比點,同一個人物的不同行為也將美與丑體現得淋漓盡致。以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佛羅洛為例,起初,佛羅洛是一個充滿正義、善良的人,他出于內心的善良,收養了被遺棄的卡西莫多,并且謙虛求學、熱愛知識,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美”。但在他愛上了愛斯梅拉爾達之后,對于愛斯梅拉爾達極度的占有欲改變了他,使他仇視人間的美好,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去占有埃斯梅拉爾達,并不斷地迫害愛斯梅拉爾達,最后做出很多邪惡的事,在丑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4]。雨果運用人物的行為和事例,將一個人身上的美和丑充分向讀者展現,將佛羅洛這個人物前后形象的變化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將不同階層的人群進行對比,將社會現象中的美和丑充分體現出來。文中有兩個王朝,并且有兩個國王。一個是實際上真實存在的法西斯封建王朝,另一個則是雨果自己虛擬的“奇跡王朝”。兩個王朝的對比也堪稱一場美與丑的較量,在雨果的筆下,“奇跡王朝”的乞丐國王是民主的、熱愛子民的,而封建王朝的國王路易十一則是陰狠、毒辣的[5]。在吉卜賽女郎遇難時,他帶領他的子民沖向巴黎圣母院,而路易十一國王卻躲在巴士底監獄中。同時,兩個王朝的法律與法庭也有很大的差別,“奇跡王朝”的法庭是民主的,他們認真執法、尊重民權,愛惜生命,允許犯人為自己辯護;相比之下,封建的法西斯王朝的法庭是殘暴的,他們腐朽反動,并且草菅人命。通過將兩個王朝的鮮明對比,雨果將統治者的善與惡、美與丑淋淋盡致地表現出來,也表達了人們對于民主社會的殷切期盼。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長篇小說,文中通過隨處可見的美與丑的鮮明對比,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封建統治與陰暗生活。仔細品讀文中每一個人物的性格與言行,體會美與丑在每一個人物身上的體現,便能領會到作者內心的人道主義,以及對于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厭惡之情,也引發人們進行深刻地思考。
[1]唐恩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與丑評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02):31-33.
[2]陳效偉.美與丑的強烈對照——談《巴黎圣母院》的修辭手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3):8-9.
[3]王建麗.美與丑的對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J].小說評論,2013,(S1):160-162.
[4]葛佳鑫,賈薇,吳晶晶.從人物形象淺析《巴黎圣母院》的美與丑[J].考試周刊,2014,(A5):21.
[5]楊佳文,柳青青,許榮丹.淺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與丑[J].考試周刊,2015,(53):16.
石瑩(1990—),女,碩士,助教,單位:燕山大學,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