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雯
(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尋求合唱教學意識培養的支點
——低年級音樂課堂合唱意識培養與策略
黃 雯
(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新《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童聲合唱訓練的目的在于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訓練,逐步完善課堂教學中聲音的藝術表現手段,獲得良好的音響和表現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培養他們的合唱意識。
合唱意識;支點;游戲;情境;開發
隨著課堂教學新體系的學習,越發重視合唱教學,更是注重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能力,而處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合唱意識的培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現實的教學中合唱教學有的過分強調發聲,有的則過分強調音準。又常常存在著教師和學生“雙被動”問題,學生還是接受技能的“容器”,成為被動的學習者,音樂合唱教學縱向思維的培養難以落實。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社會“生活體”,有著巨大的學習潛能,只待教師的開啟。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合唱意識、喚醒合唱本能,建立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試圖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低年級音樂課堂合唱意識培養與策略,落實音樂課堂屬于每一個學生的新理念,從而確立合唱意識培養的三支點的探究。
游戲互動體現了“玩中學”的愉快教育思想,它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下輕松愉快地進行合唱學習。游戲是激發和培養學生興趣的最好手段。低年級音樂活潑好動,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的游戲過程中,用聽、唱、念、動相結合的方式,深切感受和體會音樂節奏、情緒、節拍,在游戲的快樂中走進合唱之門,協調身心,培養合唱意識。
(一)節奏跟隨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用游戲的方式進行二聲部合唱的嘗試,可以做到寓教于樂。通過我對一、二年級的教材研究后發現,兒歌跟節奏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大家都知道在蘇少版低年級教材中,用方格的方式表現節奏。一年級下冊初步學習了《快樂的小木匠》跟隨游戲。
2/4

嚓嚓 嚓嚓 刨花 飛, 沙沙 沙沙 大鋸響。嚓嚓 嚓嚓 刨花 飛, 沙沙 沙沙我是 快樂的 小木 匠, 嗨!嗨!快樂的 小木 匠。大鋸 響。 我是快樂的小木匠,快樂的 小木 匠。
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開發很多的跟隨游戲。
如:這是以節奏為依托的兒歌跟隨,也可以設計節奏跟隨。

× X XX X X X X X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X—X XX X X X -X X
在這過程中是讓學生感受連續一拍的穩定感和均衡感。鍛煉了恒怕的能力。培養豐富的節奏感和縱向聽覺的能力,讓學生初步的體驗與他們合作的快樂。
(二)音高卡農
指各種不同高低的聲音,即音的高度,音的基本特征。不同的音高與一定的節奏組合在一起,可以構成一道道旋律的彩虹。因此,利用音高游戲,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是孩子在活動中聽準音高,唱準音名。
如:《上學路上》
2/4

5 3 5 3 53 53 5 3 5 3 5 3 53 53 5 3
這張譜呈現給老師們看,不要求學生同時結束,給學生有初步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合唱意識,學生第一步用唱名唱,唱了幾節課后,對SOL、MI 的唱名和音高有一定基礎了,再嘗試固定音高的游戲,先一組唱DO,保持,另一組加入MI,下一組加入SOL,也可以從高到低進行。多次嘗試,學生興趣濃厚。
2/4

5—5—3—3—3—1—1—1—1—
這個游戲是在長期有音高游戲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還可以加入柯爾文手勢,感受不同動作的合作。
(三)力度表現
“音的強弱”是音的基本屬性之一。音樂作品中的“強弱”叫做“力度”。音的強弱變化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如: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秋天的歌”。

先分組表現,大風f力度 ,樹葉聲mp力度,聞花香用p的力度,熟練之后,老師用符合一年級兒童語言引導學生,花香組先開始,并且延續,樹葉組加入,再是大風組加入。
2/4

f呼 -呼 -mf沙 沙 沙 沙 沙 沙 沙 沙p嗯-真香嗯 -真香嗯 -真香
這是一個與生活經驗相聯系的節奏活動,同時還融入了體驗、表現“強弱”的要求。引導學生關注秋天自然界的聲音,然后用不同的力度與節奏表現出來。在這樣的力度體驗中初步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通過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似或相應的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是直觀的、形象的。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深化學生對合唱音樂的理解。這對低年級學生的合唱意識的培養有著突破性的作用。
如:《兩只小象》
(一)小象問好,玩合唱
“在一條小河的兩岸各住著一只小象,它們是一對好朋友,每天起來都要打個招呼”。
3/4


學生在合唱意識培養的階段,保持三度音程的和諧持續的學習很重要。鞏固mi、sol音高感,為后續識譜學習作鋪墊。
合唱的篇幅由最初的一小節,慢慢增至二小節、四小節、八小節,由淺入深的學習。
(二)趣味學歌,玩合唱
歌詞用兒童的語言描述了一對好朋友用長鼻子相互問好,一同在河邊嬉戲的友好情景,好像在告訴孩子們要團結友愛,做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由此引出許多小象,動作設計一個鼻尖在頭頂55 5,一個鼻尖垂下來11 1;高低動作的設計,輔助學生感受旋律的高低。接受好的班級可以嘗試動作跟隨,形成錯落有致的畫面。由于低年級學生生活經歷少,要讓他們體會到這一點,能理解并在合唱實踐中創造,必須借助情境的創設。
(三)綜合展示,玩合唱

這一嘗試對于二年級學生可能有點難,要建立在音高游戲長期練習的基礎上,可以先唱旋律,借助科爾文手勢輔助練習,也可以不練小三度,只唱大三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選擇合適的方式。
(四)小象告別,玩合唱
“從兩只小象到許多小象,氣氛越來越熱鬧。它們唱啊,跳啊……然后呢?”接著學生們各抒已見,最后小象們累了,要道別回家了,我們跟小象再見吧!

從小象問好——趣味學歌——綜合展示——小象告別,整節課在合唱中開始,到合唱中結束,以情境為主線,貫穿始終,學生樂在其中,啟蒙了合唱意識,訓練了合唱的聲音,學生再玩中學,雪中玩,其樂無窮。
新課改后的教材具有“活、實、新”的特色,“活”具有生命力和生成性,“實”是重視實際和實效,“新”是有創新性。但是針對合唱意識培養這一方面,需要我們教師學會利用教材,開發教材,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
(一)由生活中提煉
合唱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只是它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使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顯在,所謂“云深不知處,只緣身在此山中”。如風聲、雨聲,叫賣聲;馬路上的汽車喇叭聲;還有動物叫聲等等,它們都是高高低低,長短不一。
如:


兒歌誦讀中培養多聲部的意識,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二聲部兒歌誦讀。在歌曲學習之后加入二聲部的兒歌誦讀。
(二)從教材中改編
在現行的教材中,許多歌曲簡單易學,學生容易接受也喜歡唱。把這些歌曲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改編、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樂趣。如:《快樂的音樂娃》

這是一年級第一單元的兩個歌曲,學生都很喜歡,兩首歌都是2/4拍,都是8小節,歌曲的情緒一首是歡快地,一首是高興的,兩首歌都是大調,把兩首歌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二聲部,但是學生能夠輕松掌握,愉快的嘗試了合唱,培養學習合唱的意識。
(三)自愛好中引進
兒歌誦讀是小朋友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1-2年級教材有系列的安排,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音律美,獲得節奏感,發展協調性。
如:《小鴨嘎嘎嘎》

《小鴨嘎嘎嘎》是在一年級上第二單元《嘎嘎小鴨子》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兒歌結合鴨子叫聲的一個二聲部練習。在這教學過程中,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的謎語兒歌,有鴨子家庭中不同的叫聲,讓學生在喜歡、常見的活動中無意識的嘗試了二聲部練習,既讓學生充分享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悅,又讓學生在念、奏、動中體驗中,領略多聲部的和諧、豐滿。
合唱是聲樂藝術寶庫里的一朵奇葩。只要我們從小學低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抓住三個支點:游戲活動、情景設計、教材開發,將這幾個支點巧妙的相結合,學生肯定能輕輕松松學合唱,并為中段乃至以后的合唱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有人說:“給我一個支點能翹起整個地球”。我覺得抓住三個支點,孩子們都能乘著歌聲的翅膀在合唱藝術的殿堂展翅高飛!
[1]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