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謹譯
(1.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2.吉林省洮南市教育局,吉林 洮南 137100)
試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
龐謹譯
(1.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2.吉林省洮南市教育局,吉林 洮南 137100)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因此情感教育自然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就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點,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來進行全面滲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進行充分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情感滲透做到潤物無聲,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啟迪心靈,受到思想的觸動和品質的熏陶,繼而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基。筆者希望通過個人平時在音樂教育中情感的滲透來談幾點自己粗淺的認識,希望能夠為同行提供一點可供借鑒的體驗,讓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滲透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音樂;課堂;情感教育
著名的雕塑大師羅丹曾經說過“藝術就是感情”,而小學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其根本特質就是情感審美。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手段,對于學生的情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以及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對于音樂藝術獨有的審美感受、表達以及創造能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陣地。音樂教育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就是要將情感寓于其中,發揮情感因素所具有的獨特的作用。毋庸置疑,音樂教育能夠使受教育者在道德上受到一定的影響,并且在心靈上得到一定的啟迪。它不僅能夠在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于學生道德觀的形成也舉足輕重。音樂教育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是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一種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滲透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取代的。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在音樂課堂教學以及各種活動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既深刻同時也有力度,并且是非常必要的。
縱觀世界上的國家以及各個民族,從古至今,對于音樂教育都是很重視的。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將說過“移風易俗,莫過于樂”;德國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也曾經說過“音樂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他們所要表達的一個最為主要的意思便是音樂是從人的內心情感出發的,然后又反作用于人的心靈。音樂是一們情感的藝術,它較之于其他的藝術形式能夠更為直接地訴諸于人的情感。對于學生的教育,最為主要的就是情,正所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個情,指的就是人的情感。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分別是數字,字母,音符。”這句名言是對音樂教育在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一種最好的詮釋。通過音樂教育,讓所有的教育對象能夠在音樂聲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不斷提高他們在藝術方面的素質以及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并且不斷培養他們所具有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美育教育是關鍵,而音樂教育則是關鍵之中的關鍵。基于此,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音樂教育中情感滲透的重要性,并且要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身體力行,使其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發展奠基,讓所有的孩子從小就能夠在音樂中享受美、欣賞美、繼而創造美,提高整個民族的藝術修養。
(一)激發興趣
首先是情感與活動,二者的關系是異常密切的。對于學生而言,學生們對于音樂都比較喜歡,也喜歡老師組織的各種活動。所以教師可以從活動著手,來不斷激發他們對于音樂的興趣。其次是情感與語言。毋庸置疑,美的語言是情感最為主要的一個載體,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的情感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師要注意自己語言的風趣幽默和富于美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獲得快樂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其實就是在體驗快樂。
(二)體驗情感
在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之后,便需要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使其體驗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音樂教學的深度。任何情感活動都必須要有親身的體驗,這是至關重要的,體驗能力的培養是音樂教育中情感滲透的一個最為主要的內容,無論是在進行藝術創作還是在進行藝術欣賞的過程中,都要切切實實將人的情感來作為自己的情感來進行體驗。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者所創作音樂時的那種情感體驗,繼而同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音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最終實現情感教育的一條最為有效地途徑。對于音樂教育而言,是通過審美對象來不斷激發人的審美情感的,在這個過程之中,受教育者通過個人的這種親身體驗繼而獲得了心理上的一種滿足感。所以,體驗情感對于音樂教育而言是最為重要的。
(三)情感內化
這里的情感內化指的是作為受教育者在進行了情感體驗之后,內心的情感發生了變化。毋庸置疑,情感是所有人所必需的,但是它卻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鼓舞斗志、豐富精神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反過來,它也能夠起到一些消極甚至是一些破壞作用,例如感情用事等等。所以,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情感是必須要進行調節的,同時也是可以進行調節的。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恰好就具備了這樣的情感調節的功能。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音樂藝術雖然是訴諸于人的情感的,但是卻又沒有終止于情感,在這其中還包含著大量的認知以及倫理方面的相關因素,而這些因素在情感的生化以及調節方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二,音樂藝術雖然是對人的情感的一種表現,但是卻又不完全是情感,它是情感的形式化,它并不是情感的一種宣泄,而是情感的一種真切的表達。
(四)表達情感
對于任何一個人而言,當他的情感體驗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成度之后,便會同個人的心靈產生一種碰撞、繼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也就是那種既興奮異常、同時又有一種想要迫切表達的情感的需求,也就是說想要將這種情感從個人的身上傳達給其他的人的急切的沖動,這便是情感教學所要追求的一種最高的境界。情感作為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體驗,不僅是可以進行傳達的,而且是必須要進行傳達的。即當任何一個人深切體驗到個人的那種強烈的情感之時,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迫切的沖動,想要將自
己的這種情感傳遞給別人。當然,要想傳達這種情感還需要有一種媒介來幫助個人實現,而音樂藝術作用無疑就是一種最為恰當的媒介。無論是任何的藝術作品,其創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人來進行欣賞,欣賞就意味著創作者要與欣賞者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這種共鳴便讓欣賞者體驗到了同創作者同樣的情感。甚至于兩個或幾個不同的欣賞者來觀賞同一個作品的時候也會產生共鳴,這個時候,其情感也是在進行一種充分的表達和交流。
(一)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通過相關的調查了解到,絕大多數小學生對于音樂都是非常喜歡的,因此他們會將這種情感遷移到音樂課上,音樂課也是廣大小學生們最喜愛的課程之一。仔細分析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點會發現他們活潑好動,而音樂課正好能夠使他們的心靈獲得寧靜,并且使他們的思想能夠得到放松。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在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時一定要注意學習氛圍的這種營造。首先,從教師的表情上來看,不能夠過于嚴肅。新的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身份,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指導者和服務者。如果在課堂上教師的表情始終非常嚴肅,那么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他們自然會產生對于教師的這種畏懼情緒。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教師一定要將姿態放低,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表演。這樣一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感消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也就會更加高漲,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也會較之以前大大提高,與之相輔相成的自然就是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還可以通過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環節設置來進行。例如在授課伊始,教師要采取各種形式多樣、形象生動的導入來激發學生參與本節音樂課學習的這種積極性。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他們感興趣的音樂視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一些民族歌曲,例如蒙古族歌曲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展現蒙古草原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觀場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蒙古草原產生一種向往,從而在演唱的時候更能夠表達出歌曲所蘊含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實現情感的對接
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點,所以,所選內容包含著充沛的情感因素,而這需要教師進行充分地挖掘。在不同的時代之中都會有不同的音樂形式,而在相同的時代之中,不同的人群對于音樂形式也會有不同的需求,即欣賞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個性追求,而這正是音樂自身所特有的魅力所造成的。音樂情感與其他的情感有所不同,它是一種特有的音樂構成要素,不同的人群對于音樂在情感方面所產生的敏感度是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性的。基于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需求,來對他們進行音樂情感滲透教育,而不能夠根據教師對于音樂的這種情感體驗來進行,因為畢竟孩子與成人的情感體驗是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作品中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盡可能地實現無縫對接。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體驗還相對比較少,對于音樂情感的認知自然也具有一定的狹隘性,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才能夠使得情感滲透落到實處。
從教材所選內容來看,情感因素是呈現不同緯度的。作為音樂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對于作品接受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地挖掘。尤其是在授課的過程中對于作品創作的時代性要特別注意,對于作品的解讀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學習讀書郎這首歌曲的時候,學生只是感覺這首歌比較熟悉,但是對于歌曲的創作背景卻了解不多,這樣一來對歌詞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的理解自然就會出現一些障礙。所以,教師就要配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為學生進行作品的初步解讀,讓學生明白歌曲的創作背景,繼而能夠了解作為創作這首作品時所蘊含的情感,并且要與學生目前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到位,能夠明白所唱的不僅僅是一首歌,還能夠明白在學習這首歌曲的時候肩膀上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樣一來,情感教育的目的自然而言地就達到了。
(三)不斷培養學生的美感,強化實踐學習體驗
法國著名的作曲家圣桑曾經說過,音樂絕對不是一種生理滿足的工具,它是人在精神層面的最為精致的產物之一。我們在欣賞每一首音樂作品的時候會發現,它們都具有自己所獨有的一種美感,同時也是對學生審美情趣進行培養、對學生音樂情感進行滲透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作為人類的精神食糧之一,音樂不僅能夠滿足其所帶來的一種生理快感,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夠使得欣賞者在思想上有所觸動。在每一首音樂作品之中,其情感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多維度的,絕對不能夠僅僅以輕快或者是抒情等簡答的詞語來進行概括,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一種深入地感受,也就是說要從內心深處有感而發的那種美感才是最有效的。要想對學生的音樂情感進行培養,需要學生的這種深切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從目前整個社會大環境來看,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是比較缺乏的,小學生則更甚,他們對于流行音樂卻比較熱愛,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追星,這與學生的閱歷是具有一定聯系的。作為教師,自然明白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但是卻不能夠強迫學生來喜歡,或者是強行讓學生拒絕欣賞流行音樂,而是要通過正確的引導來慢慢讓學生學會欣賞高壓音樂。針對于小學生喜歡流行音樂這樣一個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來進行情感教育。例如一些流行歌曲雖然歌詞不適合小學生演唱,但是旋律卻是很強的,教師不妨將歌詞進行一些改編,換成適合學生演唱的歌詞,這樣一來,孩子們對于旋律比較喜歡,而且歌詞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這已經成為了所有音樂教師達成的一種共識。作為教師,必須要正確地認識音樂情感因素,利用自身所具有的這種專業技能深挖教材中的情感資源,對所有學生進行全面的情感感知滲透,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情感方面的一種升華,使其品質得到熏陶,繼而達到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最終目的。
[1]田靜.淺談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滲透[J].音樂時空, 2013,(08).
[2]繆艷.試論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成功,2015, (10).
[3]孫冠宇.論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3,(31).
[4]馬春玲.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音樂時空,2013,(09).
[5]謝麗娟.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藝術科技,2015,(12).
龐謹譯(1987—),男,吉林省洮南市,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