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張 艷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9)
基礎教育背景下高師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劉 媛 張 艷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9)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不斷發展,高師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前,高師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在市場上非常稀缺,而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單純的藝術人才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高師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同時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而當前高師院校的教學模式還無法滿足這些需求。這就需要高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基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轉換教學理念,推動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基礎教育;高師;藝術指導;應用型人才
在當前基礎教育的背景下,隨著教育的大眾化,我國人民的藝術生活越來越豐富,企業為迎合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曾有學者對泉州進行過相關的調查發現,泉州大小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較小,而泉州高師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數量極少,完全無法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藝術人才的培養數量卻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應用型人才的稀缺。這就需要高師院校創新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保證人才在畢業之后進入社會可以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價值。
(一)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一個在大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概念,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這種人文素養可以通過某一特定的氛圍,或某一特定的人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人文素養與人文知識存在一定的關聯,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文素養,課程教育就是通過加強學生人文知識方面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應用型人才的創造中,人文素養是藝術創造的前提[1]。高師藝術課程通過將人文知識教育與實踐技能融合,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藝術的美妙,了解科學藝術深層內涵的同時,也讓學生的鑒賞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得到提升。
(二)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
新型應用人才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并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同時依靠理論來推動實踐。人才對理論的掌握,對事物的感知,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對生活實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轉化能力,都是人才實踐能力的一部分。人才通過理論來進行文化創造的實踐活動,并通過實踐活動不斷驗證理論,并獲得新的感知與體悟,從而創造出新的理論來更正確的指導實踐,這是人才實踐能力的根本內涵。
(三)較強的創新能力
在獲得了較強的專業知識基礎以及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之后,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這是應用型人才的潛在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包括對原有藝術、文化產品的創新以及創造全新的藝術產品[2]。這就需要應用型人才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較高的人文素養,以及廣博的知識,這是創新的前提與基礎。
(一)學校教育制度與教學模式存在問題
學校教育制度與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灌輸式教育這一途徑獲取知識。這一教育方法對當前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無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以及知識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3]。由于應用型人才需要有多項知識技能,并且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因此,學生在學校學習相應的知識理論的同時,需要涉獵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同時需要注重社會實踐,提高學生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而當前高師的教育制度與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學校只是一一味的灌輸知識,而不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二)忽視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高師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學生應該是受教育的主體。然而,當前大多數高師院校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無法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同時也無法滿足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學校忽視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高師的課程設置中,實踐課堂的比例相對較小,理論課堂的課程數相對較多,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4]。
(三)課程教學相對封閉,教學重技輕文
在高師院校的教育中,存在教學封閉,與現實情況相脫節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學生無法與社會現實情況對接,造成學生在畢業之后就業難的情況。并且,在高師院校的教育中還存在“重技輕文”的現象,教師對此選擇無視,而學生常因此而茫然,通過這樣的教育過程,學生無法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沒有養成較高的人文素養,使教學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
(一)校企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師藝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在于,培養可以將生活中的事物與藝術相融合,并將其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人才。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優秀的創造能力、感知能力,才能使創造出的文化產品具有獨特的人文情懷與藝術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與社會發展的目標相一致。比如加工藝術設計就很好的代表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結合。在加工藝術設計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與企業互聯,人才的培養以企業的需求為向導,從而很好的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中,注重生活、科學與藝術三者的結合,注重實踐課程的分配,理論課程數相對減少,數學、科學、美學、藝術學等的課程數相對增多,重視人才將生活轉化為文化產品能力的培養。這類人才并不是傳統的藝術型或技能型人才,而是融合藝術型人才藝術性與創造性以及技能型人才技能性的應用型人才[5]。當前,我國已經有許多高師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采用的就是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然而,這一培養模式的存在一些弊端,就是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更強調對人
才技術性的培養,對人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培養相對來說更為輕視。
(二)“T”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T”型人才培養模式中,上面那一“橫”代表的是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的藝術人文的基本素質,“豎”代表的是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橫”體現了,“T”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對人才專業知識的基本要求,是一種以適應為基礎、創造為基本的培養人才藝術素養與文化產品轉化能力的教育理念。在東方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較為輕視對人才創造性以及應變能力的培養,并且不重視對個人心理與個性養成方面的關注。而這些恰恰是現代教育關注的人才培養的要素。“豎”體現了,“T”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6]。“T”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適應力,可以將所學、所感、所悟轉化為文化產品,并且在進入新的環境,如學校、社會中,可以快速的適應,從而真正的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T”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結合
由于校企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強調對應用型人才技術性的培養,而輕視對應用型人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培養,這就需要在校企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框架下,結合“T”型人才培養模式,發揮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從而實現人才與市場對接,使人才的技術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均衡培養,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使人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揮自身的價值。
當前,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師藝術指導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應用型藝術人才作為具備優秀的創造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獨特的人文情懷與藝術感的人才,對推動企業的藝術創新,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與藝術創造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與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相一致的。當前,我國高師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我國多數高師院校的教學模式都是采用灌輸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灌輸式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輸知識,而不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此外,在當前高師的教學模式中,存在課程教學相對封閉,教學重技輕文的問題,使得學生無法與社會現實情況對接,造成學生在畢業之后就業難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高師院校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讓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T”型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1]曾宏華,羅起聯,謝姿媚.地方高校依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培養藝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以河池學院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13,(03):101-106.
[2]季榮.基于“藝工結合,校企協同”模式的應用型設計人才培養——以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為例[J].設計,2015,(23):98-100.
[3]蔡清.基于管理學原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堂的構建——以“園林藝術”課程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04): 108-111.
[4]邰杰,王巖松,祝小神.高職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分段培養研究——以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推行“工作室制”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4,(11):94-99.
[5]潘蘭芳,徐標,凌穎,陳詩強,蔣寧,文麗妮,楊禮堅.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藝術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02):88-89.
[6]董潔,吳微微,張揚,胡錦霞.獨立學院染織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以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手繪、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藝術教育,2012,(09):160-161.
劉媛(1982—),女,漢,江西南昌,本科,講師,南昌師范學院音樂系,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鋼琴伴奏教學;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5年)規劃項目《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師聲樂核心課程設置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JY53)。
張艷(1985——),女,漢,江西南昌,研究生,講師,南昌師范學院音樂系,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