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妙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論畬族民歌的傳播方式對其音樂文化普及的影響
李 妙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高漲,在現代科技與外來文化的猛烈沖擊下,像畬族民歌這樣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正逐漸弱化甚至瀕臨消失?;诖爽F象,本文擬從畬族民歌目前主要的傳播途徑進行分析,進而找出其局限性并對此提出解決方案。
畬族民歌;傳播方式;音樂傳承普及
畬族,我國典型的南方游耕少數民族之一。起源于東夷,形成在夏商時期。主要分布于我國粵、閩、浙、贛、皖、貴等山區地帶。千百年來,由于交通方式的匱乏與生活條件的艱辛,使得畬族人民學會在勞動生產、生活中通過口頭創作編唱民歌來表達心中的苦樂悲喜。因此,在畬族音樂文化中,民歌是最重要的一種藝術活動形式。畬族民歌不僅在畬民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文化娛樂的作用,還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生產生活等方面起到傳承作用。
目前畬族民歌主要的傳播方式有:傳統傳播、旅游傳播、媒體傳播、教育傳播這四種。
(一)傳統傳播
傳統傳播是我國大多數民族通用的一種較原始的音樂傳播方式,主要通過師徒、親友、鄰里等人際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口口相傳而將音樂文化保留下來。盡管傳統傳播方式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是,由于畬族只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畬族人民僅能通過畬語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并借助特有的民俗或宗教活動或以漢字記錄成手抄本等傳統傳播途徑來進行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承。再加上現在的畬族年輕人受到普通話及現代漢語詞匯的影響,對本民族的語言能力逐漸退化,使得畬族民歌的傳播范圍更加局限。因此,長期依賴傳統傳播方式對畬族民歌的全國性宣傳造成了根源上的阻礙。
(二)旅游傳播
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迅速崛起,人們開始向往自然生態。畬族地處我國東南山區,有著風景宜人的亞熱帶雨林,深受廣大內陸地區旅游者的喜愛。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畬民,將旅游業與本民族特色歌舞表演相結合,這不僅帶動畬族新興旅游周邊經濟產業,促進了畬族經濟繁榮發展,同時也對畬族民歌的傳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但是,旅游傳播方式仍局限于一些到過畬族旅行的游客,對于全國性的普及還差之千里。
(三)媒體傳播
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電視、廣播、書刊、網絡等新興媒體不斷地更新換代。通過新興媒介實時發布的方式給不同地域的人們傳達有關畬族音樂文化最新的資訊,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畬族的民歌表演。地方政府也支持本民族區域里的電臺、電視臺帶頭播放最具本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節目。媒體傳播的方式給畬族民歌的傳播途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們在對欣賞畬族音樂文化的選擇方面仍然缺乏主動性,大部分欣賞者還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
(四)教育傳播
在教育傳播方面,我國在新課程改革的號召下大力提倡音樂教學內容要多元化、民族化??v觀目前的中小學音樂教科書,可以發現其中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所占比重已有所增加,但是,其中對畬族音樂文化描述的部分卻廖廖無幾。雖然當地政府鼓勵本民族區域管轄里的學校開發有關畬族民歌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但是在教學實施方面仍存在諸多困難。漢族學校里的畬族的學生也很少有能夠用母語演唱本民族歌曲或講清楚本民族音樂文化。
近年來我國音樂文化傳播較好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朝鮮族、藏族、維吾爾族等等,這些民族無論是在歌舞音樂上還是在服飾民俗上都有著典型的民族特色。相較之,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由于地理分布較為密集,各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相互交融影響,以致于本民族特色日益弱化,辨別度降低。而那些令人熟知的少數民族音樂,除了具有較高區別度外,其在傳播方式上也更新興、更全面。筆者認為,畬族民歌的傳播可以借鑒上述少數民族傳播方式的成功之處。
綜上所述,針對畬族民歌傳播方式中所存在的不足,筆者提出以下完善建議措施。
(一)增加音樂教育中少數民族音樂比重
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科書中僅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簡單介紹,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了解的需求。所以,音樂教科書及課程的改革與新增編寫刻不容緩。除了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校本課程,全國性的普及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教材編寫時盡可能地拓展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讓學生能夠簡單了解和辨別像畬族這樣較典型的少數民族音樂特色。
(二)推廣新興的媒體傳播手段
在眾多現代媒體傳播方式中,目前信息傳播效果較好的是電視廣告和影視作品這兩類。
電視廣告是兼有視聽效果并運用了語言、聲音、文字、形象、動作、表演等綜合手段進行傳播的信息傳播方式,其廣告的效果相對報紙、廣播要更加強烈。將有關畬族民歌音樂制作成一則主題明確的廣告,在較有影響力的電視頻道每天固定幾個時間點播放,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的原理,久而久之,便能夠使人們形成長久記憶。再說影視作品,無論是電影、紀錄片還是電視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具有特定的故事場景,人們往往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會深深的陷入其故事情節中,此時作品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主旨就會直接根植于觀看者的大腦。因此,不妨將有關畬族音樂文化的神話傳說等改編成劇本,并將其拍攝成具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進行全國范圍乃至世界范圍的播放。例如,曾經在央視播放過的《媽祖》 、《木府風云》等都通過這種方式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了解到的民族文化呈現給全國觀眾。
(三)建立數字化生態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是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完整的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脫離實體博物館帶來的大量局限性,人們可以將民間搜集到的畬族民歌音樂文化資料及專家學者的研究資料進行全方位的整合、編制、共享,最終建立成畬族民歌數字生態化博物館。這樣不僅有利于畬族民歌全國性范圍的傳播和推廣,更有利于對瀕臨滅絕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和維修。
[1]藍雪霏著.畬族音樂文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6).
[2]張星.畬族民歌的文化背景與傳承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6).
[3]龍梅.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族的音樂傳播[D].音樂表演與教學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5).
李妙(1992-),女,漢,江蘇連云港人,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科教學(音樂)、古箏演奏教學、中國民間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