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望
(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湖北 武漢 430000)
旋律聽寫的預備
張 望
(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湖北 武漢 430000)
學習旋律聽寫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時常被忽略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對旋律聽寫有畏懼感,更是不知以何種方法進行練習。旋律也是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旋律的掌握,往往體現出學生的音樂功底和綜合能力。本文寫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視唱練耳教學中旋律聽寫這一環節中的旋律結構、音高布局和節奏形態的關系,厘清旋律聽寫教學的重點、難點,并針對旋律聽寫中學生所遇到的難題進行相關的準備訓練,讓旋律聽寫的學習更為系統化、規范化,使得旋律聽寫“有法可依”。
旋律聽寫;視唱練耳;音關系;節奏訓練
旋律聽寫的訓練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旋律由音高和節奏組成,是音高關系與節奏形態的辯證統一。因此在學習旋律聽寫的預備階段,應從分別音高關系和節奏形態入手,了解旋律形成的基本規律和主導音樂進行的因素。
理解調式之內的音關系是學習旋律聽寫的必要部分。下文中將對調式內的音關系進行剖析,并提出適合進行旋律聽寫訓練的方法。
(一)調式內的音關系
在調式音階中,音級的性質分為兩類:穩定音級與不穩定音級。它們的基本關系是:不穩定音級有向穩定音級進行的傾向。穩定音與不穩定音相輔相成,穩定音建立在不穩定音的解決傾向上,是不穩定音 的“歸宿”。 這也是旋律進行最為根本的規則,在旋律聽寫訓練的初期,應對此進行專門訓練。
1.建立穩定音“框架”
最開始可通過構唱穩定音來進行訓練,可通過對主和弦各種形式的模唱來構建內心的調性感,明確調式音高的“骨架”。
完成以上練習之后可進一步進行穩定音的聽寫。如下例:
例:1-1

2.在穩定音框架內引入不穩定音
學生對穩定音框架的聽覺較為熟悉之后,可逐步引入不穩定音。目的是體驗不穩定音最終歸于穩定音的傾向。
(1)不穩定音級引入的順序
可先引入對主音支撐關系最強的導音,明確不穩定音的傾向感。
例:1-2

主音上方的二度音(上主音)連接著主音和中音,流動感強,并和導音一前一后對主音起著支撐作用,可作為引入導音后的第二個不穩定音進行練習。
例:1-3

之后按照以上方法依次引入下屬、上中音,此處不再贅述。
(2)不穩定音級引入的方式
可將不穩定音以輔助音、經過音換音、倚音等形式進行聽寫練習。
例:1-4

以上練習的目的在于積累旋律聽寫中不穩定音向最近的穩定音傾向的聽覺表象,也是旋律聽寫預備練習的基礎。
(二)調式音級之間的音程關系
音程是組成旋律的最小音高單位。準確把握兩音距離的能力是旋律聽寫的重要部分,也是旋律聽寫的難點。音程有自然音程與變化音程兩大類,在旋律聽寫的預備階段,需熟悉調式音級之間的音程度數。
學習調式音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音的級數之間的距離。并需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一段距離是什么音程?協和程度如何?在這個調式里傾向性和色彩感是怎樣等幾個方面,從而更為透徹地理解音程在調式中的意義所在。如在自然大調中,I-III級為大三度,I-V級為純五度,它們都是自然音程。在和聲小調中,VI-VII級為增二度,III-VII級為增五度,它們都是變化音程。
1.自然大小調
(1)在穩定音級上進行練習
例如在自然大調中,構唱I-III級(大三度)、I-V(純五度)、V-I(純四度)等,它們無解決傾向且均為協和音程,難度不大,構唱的同時確立了調式中心,且鞏固了調性色彩。
練習完穩定音級之后,再逐步加入帶有解決傾向的音級,注意在構唱或聽辨時引導學生在調內做解決練習,如下例:
例:1-5

(2)明確調性色彩音程
音程色彩的感知對于調式的判斷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大小調中,具有最為顯著色彩特征的音程[1]分別是:

級數 自然大調 自然小調I-III 大三度 小三度I-VI 大六度 小六度I-VII 大七度 小七度
自然大調中,大三、大六、大七三個音程充分體現了大調明亮,鮮艷的色彩特點。自然小調中,小三、小六、小七也體現了小調的柔和、憂郁的基調,非常具有代表性,以上音程需作為調式色彩感知的重點進行訓練。
例:1-6
大三度練習 《拉都興聽寫1000例》NO.150

大六度練習 《拉都興聽寫1000例》NO.175

以上旋律突出了自然大調的色彩音程——大三度與大六度,對把握大調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讓學生們進行移調背唱,如將旋律移至E自然大調進行背唱。
例:1-7

E自然大調
按照此方法可進行其他音程的練習。
2.和聲大小調特征音程[2]
增二、減七、增五、減四是和聲大小調的特征音程,在旋律聽寫中,它們常是“難點”。原因是在平常的練習中它們容易被忽視,其次是它們與自然音程為等音程,稍不注意就容易在聽覺上將其孤立,忽略了解決傾向。因此,對于和聲大小調特征音程進行專門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1)熟悉特征音程所對應的級數
對級數的了解可明確解決的傾向性,如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構唱和聲大調VI-VII級(增二度),引導學生進行到解決音級:
例:1-8

(2)對比自然音程的解決進行練習
和聲大小調特征音程與自然音程的解決有著不同的方向,可通過等音程對比進行訓練:
例:1-9

上例的練習可如是進行:先給出主和弦,再彈第一小節的音程,學生唱出或聽出后要求給音標上級數,而后唱出不同的解決方式。
旋律具有一定的形式結構,在旋律聽寫訓練中,節奏是判斷音樂的結構、樂句的重要因素。同時,熟悉各種節奏型、了解節奏特點是我們記譜、記憶旋律所必須的。同時,下文首先將就節奏的特性進行歸納,其次將簡單闡述相關的訓練方法。
(一)節奏特性
1.動力性
節奏是旋律發展的內在動力,節奏型長短疏密的變化引起樂句的松弛或緊張是推動旋律進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節奏的長與短是音樂動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一般情況下,長時值較為平穩,莊重,常用于樂句、樂段以及全曲的結束處,動力較弱。短時值較為生動、活潑,對于音樂發展具有推動性,動力較強。
節奏合理的長短組合是旋律獲得穩定、良好的發展的前提。而在旋律聽寫的學習中,節奏動力的類型看似錯綜復雜,實際上不外乎以下最基本的兩種:
(1)均分型
均分型即相等長短的時值組合在一起,掌握均分型節奏是學習其他節奏型的基礎。均分節奏較為平穩,具有流動感。慢速的均分型具有圣潔,莊嚴的意境。如大部分的中世紀經文歌、貝多芬的《歡樂頌》等。中速的均分型適合表達敘述性的語句,如劉雪庵的《紅豆詞》主題句等。快速的均分型動力較強,具有緊張感。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野蜂飛舞》、肖邦《小狗圓舞曲》主題等。
連音型是均分的特殊形式,將單位拍進行不同于原時值單位的均分。常見的有三連音、二連音等。它打破了原有的節拍規律,具有較強的動力性。連音型節奏一般用于表達強烈的情感,賦予音樂前進的力量,推動音樂不斷向前發展。如下例柴科夫斯基的《進行曲》主題(選自《胡桃夾子》組曲)。
例:2-1

在上例中,節奏分為二等分和三等分,應在擊拍方式上加以區分。
(2)非均分型
非均分型即不同長短的時值組合在一起。常見的有附點型、切分型。
附點型節奏由于前后長短不一,重音自然會落到較長的發音點上,致使節奏有推進感。在速度較快時,具有一定的緊張度。在強調重音的同時應保持內心恒定的分拍。如大家熟知的《貝多芬奏鳴曲》Op.10.No.1主題(例2-2)。
例:2-2

在速度適中時,附點節奏較有語氣感,動力較強。
例:2-3 Moderato
〔意〕羅西尼

例:2-4 沉痛地鐵蹄下的歌女》
聶 耳 曲

切分節奏打破了原有的強弱規律,重音的移位賦予節奏獨特的動力性。速度較快時律動感較強,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一杯美酒》,演唱者表演時通常“載歌載舞”。速度較慢時,切分節奏同樣具有一定的推動力和緊張感。
節奏的動力性之于旋律聽寫的意義有如“窺一斑而見全豹”。是旋律“中心思想”的濃縮,牽引著旋律的張弛度。應注意充分積累對節奏動力的把控能力,并升華成感知節律、拍感的能力。
2.周期性
(1)節拍重音的周期性
旋律是由流動的、有序的發音點,以及合理的間隔、停頓按照一定的周期而組成。節奏重音具有周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音樂情感基礎。如2/4拍“強、弱”,理性、方正、平穩。3/4拍“強、弱、弱”流暢、活潑等。節拍重音的循環重復使得音樂具有規則感。
(2)節奏結構的周期性
常見的周期性劃分有樂節、樂句、樂段等,在學習旋律視唱和聽寫時,我們常根據節奏周期來劃分旋律的結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旋律。
例:2-5 東蒙民歌

鋼琴奏鳴曲Op.49.No.2.第二樂章 貝多芬

上例均為重復型樂段A+A,兩句的節奏相同,為“短短長”。
例:2-6 鋼琴奏鳴曲Op.2.No.1. 貝多芬

上例均為并置型樂段A+B,第一句為主體材料的模進發展,節奏相同。第二句前兩小結為主題的的分解,節奏相同。后兩小節為前兩小節節奏擴大。
例:2-7 《踏雪尋梅》
劉雪庵 詞
黃 自 曲

上例為“起承轉合”樂段。前兩句和最后一句節奏雷同,第三句為主題節奏的擴大。
(二)旋律聽寫前的節奏訓練
旋律聽寫前的節奏訓練不同于節奏型的學習,它需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聽寫時抓住節奏重音,同時還需要快速還原所聽到的節奏型的組合。那么,如何在一定的速度之下正確寫出所聽到的節奏呢?
1.節奏的整體感訓練
節奏聽寫考察的是瞬時記憶的能力。在初次聽完一段節奏之后,大腦會保留一部分聽覺表象,也就是對節奏的模糊記憶,這一部分記憶可謂“稍縱即逝”。所以在訓練中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宏觀”地去聽。切忌漫無目的的“聽到什么就寫什么”。
例:2-8 《拉都興旋律聽寫1000例 NO.497》

在彈奏前,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聽結構,可提問學生聽完后說出旋律的樂句數,樂句關系,節拍、主要的節奏形態。可得出此旋律為上下等長的兩句A+B,四四拍、主要的節奏態為均分型(二八)。
2.節奏的簡寫法訓練
旋律中的節奏是有邏輯、有規律的。在聽寫的過程中可適當地將相同的節奏群用簡化符號代替。如例2-6中,下半句(4-8小節)前半段為模進,且前三小節節奏相同,在快速記譜時,可用重復記號進行標記,或用學生自己熟悉的記號進行標記。這樣就可將聽寫時的記譜時間縮短。如下例:
例:2-9

旋律聽寫的預備整合了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各個方面,通過以上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感受音樂,積累大量聽覺經驗,發展對旋律的認知能力,并克服對旋律聽寫的畏懼心理。聽寫旋律是學生整體能力程度的體現,本文中說到的音高與節奏的訓練是旋律聽寫所側重的兩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兩個方面練習的融會貫通,全面提高旋律聽寫的能力。
[1]丁汀.碩士學位論文《試論練耳學習中音程教學思維的運用與實踐》第二節.
[2]蔣維民.《音樂聽覺訓練十二講精選實例56》第二講(第1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
[3]劉永平主編.《調性視唱教程》(修訂版第一冊)長江出版傳媒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9:12.
張望,女,碩士,助理十二級,現工作于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