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丁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4100)
列夫沖《音樂會練習曲》創作特點及演奏技巧探析
苑 丁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4100)
俄羅斯作曲家、薩克斯管演奏家列夫沖創作的《音樂會練習曲》是一首學習薩克斯古典音樂的演奏者耳熟能詳的作品,是一首在樂曲結構、音樂風格、演奏技巧上都頗具特點的練習曲。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深感有必要對這樣一首篇幅不長,卻能充分展示薩克斯演奏的一些風格特點的作品進行具體的研究與分析。
樂曲結構;音樂風格;爵士樂;演奏技巧
列夫沖創作的《音樂會練習曲》是一首在樂曲結構、音樂風格、演奏技巧上都頗具特點的練習曲。本文試圖從作品的這些方面做一些初步探析并指出一些練習者容易犯的吹奏錯誤。
《音樂會練習曲》的曲式結構為ABA的復三段式結構。在其A段的整個主題快板部分,又可分為a1、a2、b1、b2、a2的三段式結構;練習曲的B段是帶有爵士樂風格的中板;回到A段主題后的快板a1、a2在一個短小的CODA結束句后完成全曲。
作品的整個A段,作曲家采用了2/2節拍,速度為Allegro vivo,調性為C調。a1呈示部,薩克斯管以快速密集音型圍繞C調主三和弦骨干音快速運動作為主題動機,在向上發展后以一連串減七和弦音階進行加半音階引導后回到主題。(譜例一)在重復并發展的主題動機后,以一組短句的向下半音級進經過減七和弦落到屬音反復。a2動機反復后落到主音結束呈示部。呈示部整體情緒靈活而緊張。
譜例一 第9小節

發展部的b1、b2段調性轉到下屬調F調,以開放式的分解和弦音符快速跑動。整個發展部的音區跨度較大,情緒起伏加大而進入A段的高潮部分,整體情緒歡快而略帶戲謔性。
回到C調再現部的a2部分結束后,樂曲進入了中板的B段。這是一段帶有爵士樂風格的中板,調性再次進入下屬調F調。整個B段,薩克斯抒情而略帶憂郁,傾訴感極強。作曲家別具匠心地讓薩克斯管采用了滑音技巧及搖擺樂所常用的律動,形成極具特色的爵士樂曲風。
再現部回到A段,經過a1、a2部分后,樂曲進入一個短小的Coda結束句,最終,以一個超吹的高音C華麗地結束全曲。
列夫沖在古典音樂的基礎上,在和聲運用與旋律技巧上汲取了現代派音樂的作曲技巧并借鑒了爵士樂的風格技巧。其音樂風格為A段快速靈動、戲謔性中略帶緊張感,包括大量半音及減七和弦的運用;B段是典型的爵士樂風格的中板,形成一種慵懶、抒情而憂郁的風格效果;再現部回到A段快板后以一個超吹高音C結束全曲,風格華麗而輝煌。下面我們就作品的幾個風格特點及技法運用做一些具體分析。
(一)靈巧性與戲謔性的音樂風格
整個A段部分,樂曲風格快速靈活,薩克斯管猶如一個自由的精靈,穿梭在現代都市的快節奏叢林,游動在快速轉換的情緒高峰與谷底。整體給人一種戲謔性中略帶緊張感而又靈動異常的氣氛,而這也構成了作品A段的基本風格特征。其主要是通過快速的密集音符跑動、半音及減七和弦的大量運用形成的。
1.快速的音符進行
練習曲不管從作者標注的速度Allegro vivo,還是音符的密集程度,抑或是主題動機的音符構成,整個樂曲的A段快板部分一直是以快速的音符跑動來完成。
2.半音的大量運用
作品中大量半音的運用,其中不僅有音符的半音級進,也有短樂句的向下半音級進(第21、22小節;第61、62小節)。半音的運用增加了樂曲的緊密感和快速流動感,讓薩克斯的演奏靈活流暢。
3.減七和弦的大量運用
樂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里面大量運用了減七和弦音階,包括樂曲一開始的鋼琴前奏部分,作曲家就通過幾個減七和弦及其轉位的進行,營造了一種略帶緊張感的氣氛。又如第十三小節,薩克斯在快速的一連串減七和弦音階進行后,通過半音階回到主題動機。減七和弦是一種緊張感極強,解決屬性極強的密集型七和弦。大量的減七和弦,既增加了全曲的一種緊張、壓力感,又在旋律線條與和聲色彩上別具特色。
(二)爵士風格的運用
整個作品的B段,是一段典型帶有爵士樂風格特征的中板。爵士樂(Jazz)這種上世紀美國本土產生的最有份量的藝術形式,如今已經風靡全球。爵士音樂演奏技巧的融入使薩克斯的演奏更加華麗,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時代感。作品主要是通過搖擺律動、滑音運用營造出強烈的爵士樂風格。
1.Shuffle節奏律動的運用
搖擺樂(Swing)是爵士樂里面很重要的一個流派,其代表性的Shuffle節奏也是被運用得極多的爵士樂基本律動之一。其基本特點即是把譜面上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實際演奏成三連音的節奏。八分音符的第一個音實際吹奏時值為三連音的前兩個音的長度,即2/3拍,第二個音實際吹奏時值為1/3拍,由此形成一種讓聽眾身體不由自主搖擺起來的節奏律動。練習曲B段的旋律就具有典型的爵士樂律動特征,可以看到明顯的爵士樂風格影響。
2.滑音的運用
說到滑音,很多人都會想到美國作曲家格什溫,從他的經典作品《藍色狂想曲》那段令人激動不已的單簧管獨奏開始,便開創了爵士樂滑音技巧融入古典音樂的先河。練習曲的B段作者借鑒了滑音技巧,起到了很好的色彩作用。
一部練習曲,作曲家通常會針對演奏者的一項或是幾項演奏技巧來訓練,《音樂會練習曲》里面主要包含了下面幾種演奏技巧:
(一)快速運指與氣息控制
樂曲A段是以快速的音符進行作為其主要技術要求的,需要演奏者具備快速、靈活、節奏準確的運指技巧。在演奏快速樂段時手指盡量放松,運指速度準確,個別困難樂句需反復練習,讓手指對指法有一個清晰的記憶,才能流暢地演奏。同時,演奏中的力度變化比較大,而且轉換較頻繁,這也要求演奏者的氣息需迅速控制到位,在力度的強弱轉換中準確把握氣息的量與口風的壓力。
(二)急呼吸
A段由大量快速的較長樂句組成,要求樂句之間的換氣采用急呼吸(也稱“偷換氣”)的方法來完成。其特點是:把樂句結束音符盡可能地縮短時值,嘴唇急速張合用那一瞬間吸氣,迅速進入下一樂句的演奏。急呼吸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訓練,有計劃地預設好換氣點,這樣才能在心理上和身體上提前做好準備。千萬不能把一口氣吹到極限,造成“憋氣”的情況出現,那樣換氣勢必影響到節奏的連貫性,破壞了音樂的流暢性與完整性。
(三)滑音技巧
滑音是通過嘴唇的松緊變化和氣息的強弱而改變音高的一種方法,是聲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的變化過程。練習曲中主要使用了上滑音技巧和帶指滑半音階,上滑音的方法是下唇做均勻的張-合動作,同時下齒帶動下唇向內收縮,使哨片振動面積減少;帶指滑的方法是手指運用半音音階快速均勻地向下滑行,同時嘴唇做均勻的合-張動作,這種滑音方法一般用在兩個跨度比較大的音中間,來增加音樂的圓滑和連貫性。(譜例二)
譜例二 第72小節

(四)超吹
薩克斯超高音域演奏是對正常演奏音域的擴展,簡稱為“超吹”。由于超高音域是建立在普通音域上的,因而需要在熟練控制基礎音域后再進入較高層次的泛音練習。通過反復的練習找到氣息支撐、口型壓力的正確比例,在具備了基本的控制能力之后,就可以參照超高音域的指法表去練習,最后把它作為音階練習的延續,直至可以運用到樂曲演奏之中。在練習曲的最后,作曲家大膽地采用了以一個高八度超吹的高音C來結束全曲,這不僅增加了作品完成的難度,又讓全曲在一種明亮高亢、華麗輝煌的氣氛中結束,這個超吹的高音C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很多練習者在吹奏這一首練習曲時,常常容易犯以下幾個錯誤:
(一)吹奏速度過快
很多人會選擇他能達到的最快速度來吹奏,這樣就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音樂不是演奏得越快就水平越高。我們演繹一首作品,哪怕是一首練習曲,除了要達到并完善技術上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把握音樂根本性的東西:樂曲的風格特征;旋律間的邏輯聯系;樂思的情緒起伏;音樂的內在美感;了解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作品中試圖表達的思想內涵。一味的盲目求快只能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偏離正途。此曲的最佳速度就是標注的速度:Allegro vivo,即每分鐘132-176拍這個區間,最好不超過180拍/分鐘,再快就失去了對作品風格的把握而流于膚淺的炫技了。
(二)三連音演奏中節奏的準確性把握
在作品的第13、21、22、31小節等多處三連音的演奏中,很容易吹奏成前十六或是后十六的節奏,(譜例三)而不是三連音加八分音符的節奏組合。在三連音特別是快速的三連音吹奏時一定要注意音符的時值均勻。
譜例三 第21小節

(三)搖擺特點的Shuffle節奏的掌握
很多學習古典音樂的同學在演奏作品B段八分音符時,容易用他們習慣的平均分法,即兩個音符各占一半時值來演奏,這樣就失去了搖擺節奏所帶來的獨特律動感。這需要在練習中逐漸習慣這種節奏型和讀譜方式。
[1]拉里.蒂爾,董克,崔如峰譯拉里·蒂爾,董克,崔如峰譯.薩克斯管演奏藝術.新世界出版社,1991.
[2]鐘亞東.通俗薩克斯演奏技法.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2).
[3]陸廷荃.爵士薩克斯即興演奏教程.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