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試論地方民歌“韻味”的把握
張 靜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時常聽到越來越多的聲樂學習者只專注于聲音的表達,歌唱時如一杯白水,全然沒有韻味。本文擬從歌曲的背景、民族特色、語言等方面來闡述地方民歌韻味的把握。
韻味;地域性;民族特色;方言特色
地方民歌,是民族民間音樂體裁的一種。產生于特定區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實踐,常以口頭傳唱的方式流傳,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代表性,是當地獨特文化的一部分。韻味,是抽象的概念,是靈性的感觸,是歌曲的魂靈,我們往往覺得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韻味是地方民歌活的靈魂,每一首地方民歌都有它獨特的色彩,特有的韻味,個性鮮明,讓人回味無窮。歌唱時,若不注重歌曲韻味的把握,所有歌曲都一概而論,每一首地方民歌唱出來都是同一個味道至于聽眾,不過是味同嚼蠟而已,永遠不可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一首地方民歌,起源、流傳于一個特定的區域,擁有它特定的地方特色與人文色彩。例如,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地,地貌多高原、山地,自然條件惡劣。音樂多以山歌、號子為主,旋律粗獷、悲壯、豪邁,如《吼秦腔》、《走西口》、《上去高山望平川》,旋律高亢激烈,唱腔粗獷,獨有韻味;蘇州、杭州一帶氣候溫潤,以平緩的沖積平原為主,自然條件優渥,商業繁華,經濟富足。音樂多以城市小調為主,旋律柔婉細膩,有較多的藝術加工,如《茉莉花》,是一首典型的南方民歌,旋律婉轉流暢,唱腔細膩優雅,聽之便如展開了一幅優美的江南畫卷;內蒙古全區地勢較高,地貌以內蒙古高原為主,地勢平坦、遼闊,蒙古族民歌更是遼闊自在,引人遐想,如《鴻雁》,旋律平穩、質樸、簡單,具有蒙古長調特點,具有悠遠、寬廣的意境。由此可見地方民歌與當地特定的地域環境息息相關,不同的生活環境孕育出獨具地方色彩的民歌來。演唱地方民歌時要與地域相結合,若用江南音樂的韻味來演唱西北民歌,永遠是方枘圓鑿,格格不入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地方民歌時,不僅僅要學習歌曲本身,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地域特色,才能更加準確的把握歌曲韻味。
古老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方民歌的傳承也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民歌總是反映勞動人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以及他們的生活現狀,因而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的安定與動蕩,人民生活的安寧與流亡,這些民歌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情感與期望。
在風調雨順,生活安寧的年代,民歌多是在描述生活的美好富足,描述勞動人民的喜悅,描述對未來的希冀。例如陜北民歌《收秋》,歌曲表現的是勞動人民在金秋豐收季節中辛勤勞作的情景以及無限歡悅的心情。這類歌曲,學習時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想象自己仿若置身當年的場景中,用心體會歌曲情緒,不要只一味的專注于對聲音的把控,也要注意歌曲韻味的把握;在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的年歲,絕大多數的民歌在于表述對殘暴統治者的憤恨與不滿,對故土淪陷的無奈,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深刻的塑造了一個天真的貧苦女孩的形象,表現了孤女失去親娘而受人虐待的痛苦,同時也是對舊社會重男輕女的不合理現象的悲痛控訴。這類歌曲,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清楚歌曲的背景故事,還要知道角色的準確定位,方能在演唱過程中更好的把握住歌曲的韻味。
古老的中國共有56個不同的民族扎根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個族群盤踞在不同的地方,生生不息。由于地域與族群的差異,各地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地方方言,方言是體現民歌韻味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許多地方民歌的精髓。方言與普通話截然不同,方言的色彩是普通話不能比擬的,如果我們因為方言學習上的困難,而直接使用普通話來演唱帶有方言的地方民歌,歌曲的韻味將大打折扣,甚至變得索然無味。例如山西民歌《想親親》的第一句,“想親親想的我手腕那個軟”里就有兩個方言音,一是親(qing),一是我(e),演唱時若用普通話來演唱,無論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多么精湛,永遠也缺少一縷韻味。帶有地方方言的民歌,在演唱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準備與學習,多查閱文字及視頻資料,盡可能的使用方言來演唱,還原歌曲的色彩,把握住歌曲特有的韻味。
56個民族分地而居,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獨特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音樂風格自然也各不相同。例如,維吾爾族的音樂因為經常使用切分節奏,許多樂曲又多從弱拍開始,因此多帶有舞蹈性,旋律歡快、曲折、細膩。演唱時氣息支點應位于胸腔處,便于氣息的流動與跳躍,咬字清脆、明快;藏族音樂常常伴有調式調性的交替,因而多給人意想不到的的音樂發展,曲調清新婉轉,富有裝飾性,西藏一帶,地處青藏高原,音樂多山歌,旋律清新。藏族民歌多活躍、熱烈,樸實而優美,聲音要求是流暢、自然;蒙古族音樂多以徵調式及羽調式為主,由于經常使用大跳音程,長調一般節奏自由、舒緩,字少腔長,短調一般節奏整齊,曲調緊湊,蒙古族音樂聲音宏大,曲調悠揚、高亢,常給人以遼闊、豪邁、悠遠的感受。每個民族的音樂風格迥異,語言又各不相同,帶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歌,我們需要根據各民族不同的音樂特色來處理歌曲的情緒,根據民族文化運用合適的咬字吐字技巧,正確演唱各種襯詞或及其帶有民族特色的方言詞組,方能把握歌曲的韻味。
裝飾音一般用來豐富曲調,給曲子增加色彩,常見的裝飾音有倚音、顫音、波音、滑音等。裝飾音起著細化情感的重要作用,裝飾音的使用,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之更加富于魅力。裝飾音不僅僅可以起到導正字音的作用,同時也給唱腔潤色,使之更具有韻味,如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在第一句中就接連使用了倚音、波音、顫音、滑音,正是這些裝飾音的使用,才造就了這首歌曲獨一無二的韻味,若我們在演唱過程中,擯棄這些裝飾音,這首歌的韻味便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地方民歌的演唱中,一定要注重裝飾音的把握。
歌曲演唱中,恰到好處的歌唱技巧、情感與韻味的相互貫穿與融合才能完整的演繹作品,為了將歌曲淋漓盡致的表達完整,需要多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地方特色,了解與之相應的人文底蘊、風俗習慣,力求準確的把握歌曲的韻味。
張靜(1992-),漢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