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藝蘭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淺析阿爾貝尼斯鋼琴音樂中的西班牙民族情結
白雪藝蘭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本文從阿爾貝尼斯的音樂創作特點,阿爾貝尼斯《伊比利亞》組曲,《阿拜辛》這幾個方面分析了阿爾貝尼斯鋼琴音樂中的西班牙民族情結。
阿爾貝尼斯;鋼琴音樂;民族情結
西班牙的鋼琴音樂自18世紀的意大利古鋼琴家斯卡拉蒂逝世以后,便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杰作了,直到19世紀下半葉的民族樂派興起,才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出色的西班牙本土作曲家。最著名的當屬阿爾貝尼斯,他的音樂作品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和聲語言獨特,發展手法新穎,為其鋼琴作品在西班牙音樂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打下了堅實基礎。他也是第一個將西班牙民族音樂引領到世界舞臺的西班牙作曲家,在西班牙的音樂歷史上,他可以稱得上是西班牙民族音樂中無人能及的高峰,是19世紀西班牙民族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奠基者。
阿爾貝尼斯少年時游歷世界各國,接觸了很多當地特有的民族民間音樂和多種音樂元素。如: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的音樂充滿東方阿拉伯的情調,旋律中帶有大量裝飾音,富于夢幻色彩(特里安那、凡旦戈、哈巴涅拉以及南美的探戈等);北部卡斯迪爾地區盛行的是節奏急速變換配以響板伴奏的波萊羅,而被稱之為西班牙音樂靈魂的弗拉門科歌舞,則是各地區音樂的中心。多種藝術養料,造就了阿爾貝尼斯具有西班牙民族特色的創作風格。
阿爾貝尼斯早期寫過一些沙龍式的浪漫鋼琴小品,主要從西班牙的人文景觀及人民的生動戲劇性特點入手,創作了大量的以西班牙民間生活習俗、鄉土人情、自然景物等內容的鋼琴小品。在他寫作中所運用的音樂語言和形式也因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非常獨特。同時,還在鋼琴上借用民間即興演奏發展手法再現了各種民間樂器,特別是吉他的技巧和音響特點。
阿爾貝尼斯一生創作了300多首鋼琴作品,其中作于1890-1893年的《旅途回憶》、《西班牙》、《12首特寫小品》、《西班牙之歌》(作品232號,共5首)、作于1886-1887年的《西班牙組曲》(共8首),以及作于1906-1909年的《伊比利亞》組曲,都清楚的顯示了他的創作特點:客觀性和現實性。鋼琴組曲《伊比利亞》是阿爾貝尼斯晚年的巔峰之作,其中的12首作品都以西班牙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為創作動機,將本民族的傳統音樂風情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并將鋼琴的演奏技巧與西班牙傳統的民間舞蹈素材和樂器相結合,充分展現了西班牙式音樂的奔放熱情與悲歡情愁。
這套組曲,是最能體現阿爾貝尼斯鋼琴音樂中的西班牙民族情結的。這是一組多種風格、由各種西班牙舞曲提煉加工而成的大型作品,在音樂語言和曲式結構上,由抒情性、描繪性和舞蹈性的組曲形式表達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曲由十二首根據西班牙民歌或景色寫成的樂曲組成,分為四卷,每卷都包括三首含有標題的小品,每一首都以西班牙音樂元素為基礎,將舒展的樂思、華麗的演奏技巧與西班牙舞蹈節奏相結合,有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在這十二首樂曲中,第七首《阿拜辛》是最受世人矚目與青睞、音樂會上經久不衰的膾炙人口的演奏精品,筆者也甚為喜愛。下面的文字,筆者將以《阿拜辛》為載體,對該曲的音樂形象、音樂結構、演奏技巧及音響效果進行了簡要剖析,從而更加深入的了解阿爾貝尼斯是如何將西班牙民族民間音樂要素融入其音樂創作、最終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
《阿拜辛》(El Albaicín)(又譯為“拜爾辛”或“阿爾瓦伊辛” ):曲名是西班牙格拉納達省首府格拉納達郊外的古城名稱,是一首音畫式的描述性作品,表現了西班牙著名吉卜賽人集居地的生活狀態。德彪西在評論《伊比利亞》時寫道:“很少樂曲能與第三冊中的《阿拜辛》相提并論,在這首樂曲中處處散發著西班牙夜晚的濃郁花香,透過朦朧夜色傳來隱隱的吉他聲。樂曲沒有直接采用西班牙民歌曲調,但卻是一個完全被西班牙音樂氣氛所侵染的人心中流淌出來的音樂……”。
(一)個性鮮明的音樂形象
樂曲的引子部分,先以左右手交替的單音奏響,在右手一個持續dol音的襯托下,左手的旋律圍繞著它上下起伏,好似從遠處傳來的鼓聲,若隱若現。音樂在行進中伴隨著這鼓聲漸漸拉近,此時,右手的單音已變為和弦,使得鼓聲逐漸清晰,愈加豐滿。到第32小節的第一拍上,加入了“前十六”的音型,右手的演奏已不止是伴奏的鼓點,而是形成了各自的旋律線條。鼓聲逐漸拉寬、漸慢,最后以沖到了fff的力量結束了長達48小節的引子。
但作曲家并沒有想休息的意思,緊接著,第一主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它由兩個交替出現的主題構成,一個是熱情而憂郁的吉卜賽舞蹈節奏主題,一個是蜿蜒起伏的科普拉歌謠(Copla)主題。使人聯想到在那燦爛的陽光下,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帶著那種喜悅、奔放的熱情,盡情的舞蹈著、歡笑著,周圍有圍觀的群眾和三三兩兩說笑的人群,看得出他們的生活是快樂的。但不時出現的不協和音程,又使這種快樂中帶有些許的憂郁和凄涼。
在一個延長記號之后樂曲進入了第二主題。這個延長,就好像是一聲久違的嘆息,又像是一句憋在心里的話沒有訴說盡興。在這里,作曲家用了相同的旋律但隔的很開的八度單音(這也是阿爾貝尼斯慣用的西班牙音樂特色的寫作手法之一),來表現夜晚即將到來的那種神秘、那種向往……各種競相開放的植物,混雜著濃郁的花香,透過朦朧的夜色,傳來了隱隱的吉他聲。貫穿于第二主題的是左右手同時的顫音,這里模仿了吉他的演奏效果,好似是對生活的訴說。類似于第73小節的音響效果,要像鋼片琴似的演奏,這兩種樂器的交替演奏,使得民歌主題及西班牙民族音樂特色愈發充分地表現出來。
從第99小節開始,樂曲進入了兩個主題的交替變奏。第一主題再現后,阿爾貝尼斯用了三組不協和二度音程的模進,將樂曲推向了一個爆發式的高音和弦,轉而又是鼓聲和吉卜賽舞蹈節奏主題。這種和弦循環往復,使得高潮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它不禁使人聯想到人們歡騰的熱鬧場面。
隨后又轉入了第二主題的變化再現。空曠的八度重復,好似漸漸轉涼的天氣,燥熱的人群終于尋找到了些許涼意,使得人們的心理得到了稍許的寬慰和滿足。人們渴望這種靜謐的傍晚和安逸的生活,類似于民歌的主題,又將人們帶入了美好的夜間活動。突然,這種安寧被打破,樂曲又進入了第一主題的變化再現,只是這一次,阿爾貝尼斯用了更加具有流動性的寫作手法,在連接了三組不協和二度音程的模進之后,樂曲進入了一個第二主題空前的變化再現。密集的和弦夾著排山倒海的氣勢將那空曠的八度重復演變成了一首如泣如訴的歌謠。旋律聲部在左右手之間交替著,隱藏在流暢的和弦推進當中,這旋律像是從心里流淌出來的,似夢似幻,清刷著人們內心里的寂寞與憂愁。強勁的和弦漸漸趨于平靜,又進入了第一主題的再現。
在一段高貴莊嚴,優美柔和的旋律之后,樂曲再一次進入了第二主題的變化再現。雖然運用了大量的和弦作為旋律表現手法,但阿爾貝尼斯將音量控制到從pppp到fff,強弱幅度發揮到極大的限度,增加了旋律的流動感,也試圖提醒演奏者他所想要的色彩變化。從第281小節開始,全曲進入了尾聲。一、二主題的交替變化,二度音程的下行模進,奇異的和聲效果,不斷變化的音響色彩,如人們復雜的內心變化,沖破了對美好的幻想,在矛盾中尋求釋放的渴望心情。四個緊湊的八度和弦從高處落下,粗暴地結束了全曲,也好似將壓抑在人們心中的陰霾釋放了出來。
在這首樂曲中,阿爾貝尼斯描繪出了這個吉卜賽居住區的生活場景。從白天到夜晚,從歡快到安寧,從美好的幻想到憂郁的現實,直至火山爆發式的釋放。這種生動的個性化的場景描繪,在他的《伊比利亞》組曲的每一首創作中都得到了生動鮮明的描繪與刻畫。
(二)傳統與多變的音樂結構
《阿拜辛》可以算做是用變奏回旋曲式寫成的。其音樂結構框架借鑒了古典回旋曲式的形態,由引子(第1—48小節);第一主題A(第49—68小節),第二主題B(第69—98小節);第一變奏(第99—152小節),這包括主題A的變奏(第99—130小節)和主題B的變奏(第131—152小節);第二變奏(第153—228小節)包括主題A的變奏(第153—164小節)和主題B的變奏(第165—228小節);第三變奏(第229—281小節),也包括主題A的變奏(第229—244小節)和主題B的變奏(第245—281小節)及尾聲(第281—313小節)組成。
在調性布局上,全曲主要以降b小調為主,中間穿插著很多離調的現象,這種離調,更多的是臨時變化音及西班牙民族調式的運用,再加上有許多增二度、增四度和減五度的不協和音程,這就使得其調性若即若離,從而,用傳統的調式和聲已無法將其解釋清楚。這種西班牙民族音樂特有的和聲效果,給阿爾貝尼斯的創作增色不少,使得其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宗教神秘色彩以及動人的魅力。
(三)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富于變化的節奏
在鋼琴演奏的難度上,阿爾貝尼斯的作品大量地采用了一些高難度及技巧性強的寫法,在《阿拜辛》中這種寫法亦隨處可見。如樂曲中三組不協和二度音程的模進之后的那個具有爆發力的和弦,筆者認為需要演奏者有一種一觸即發的零點式的爆發力,雙手似兩只鋼抓內扣,沉下氣雙臂環抱抬起猛搓下去。這帶給人們的音響效果并非只是“響”,而似一種在許久的平靜中一聲炸響的驚雷。又如第二主題第一次出現時的雙手同向八度,它并不是用鋼琴的三根琴弦同時擊響,而是選擇用一根琴弦不到鍵底的演奏,此處可借用弱音踏板來達到所想要的那種朦朧、優美、柔和的音響效果。故手臂應放松,略微抬起,隨著音樂的起浮跟著浮動。
此類彈法看似簡單,但要想達到作曲家所要求的,就得使演奏者更富于幻想地演奏,而不是刻意地交待音符。再如第二主題的第二次變奏(第165小節開始),為全曲的最高潮階段,大量密集的和弦進行夾雜著數量眾多的臨時變化音,時而激動時而憂郁,時而奔騰時而沉寂,好似訴說著一段凄婉的故事。這里需要演奏者輕快清晰的觸鍵和鮮明的節奏感并集合全部的臂力推奏,不光要有流動的效果還要聽得見歌唱的旋律。對此,筆者認為,不光是手上要表現出感情,更需要的是演奏者心里流淌出來的音樂,這樣才能更感人、更動人。結尾粗暴式的結束,猶如一股被壓抑久了的火山般的熱情猛然迸發出來,這需要很好的手臂與全身的協調能力,雙手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這種力量,幾近于“砸”出的熱情。這些音樂寫法,是阿爾貝尼斯在寫作過程中,貫穿于它所有音樂作品的鋼琴技法,對演奏者來說也是極具嘗試性的。
西班牙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節奏豐富而富于變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包括流行于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弗拉門科、全國都流行的霍塔、凡丹戈等。在這首樂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充滿活力的民間舞蹈節奏律動。如樂曲的開始運用了三拍子的塞吉迪里亞舞曲的節奏型,它將重拍放在了第二拍上,這種舞曲的速度較快,并伴有快速的三連音,阿爾貝尼斯抓住了這一舞曲的特點,運用了快速、流暢的三連音,但他并不是照搬或直接套用民間舞蹈的節奏型,而是加進了自己的創意,將三連音做為伴奏背景。此曲的節奏自由,有較多的裝飾音,全曲的音域并不十分寬廣,但卻具有濃郁的西班牙特色。
(四)神奇多變的音響效果
從這首樂曲中,我們可以看出,阿爾貝尼斯在追求一種聲音的圖象,一種神奇多變的音響效果。曲中的奇妙音響時而遙不可及又時而近在眼前,時而朦朧如煙又時而純凈清晰,時而清雅內斂又時而輝煌燦爛。如此變化多端的音響效果,使人“耳”不暇接,嘆為“聽”止。因此,《阿拜辛》才是《伊比利亞》里最動人的樂曲之一,《伊比利亞》才會在當時引起強烈的反響,難怪人們會對阿爾貝尼斯的才華贊嘆不已!
生動的個性化的音樂形象,即尊重古典形式又多變化的音樂結構,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富于變化的節奏以及神奇多變的音響效果,這幾個特點在阿爾貝尼斯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他獨有的具有鮮明西班牙民族特色的音樂特征。人們正是通過這些特征來認識阿爾貝尼斯的鋼琴作品的。作為西班牙的作曲家——阿爾貝尼斯自然是西班牙民族的驕傲,同時也對他同時代和以后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重溫他作品的同時,研究他鋼琴音樂中所具有的西班牙民族情節的風格,也是很有意義的。
本文系四川文化藝術學院2015年度院級一般課題“阿爾貝尼斯鋼琴音樂的西班牙民族情結探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白雪藝蘭(1984-),女,碩士研究生,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高師鋼琴教學與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