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星
1.遵義師范學院政治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2.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
論黔東革命根據地的特點*
李軍星1,2**
1.遵義師范學院政治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遵義563002;2.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610207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在湘鄂西根據地完全喪失,紅三軍處于極端困難的形勢下,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領導下,紅軍在云責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作為一塊獨立完整的革命根據地,黔東革命根據地具有自身的特點,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黔東革命根據地;特點;中國革命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在湘鄂西根據地完全喪失,紅三軍處于極端困難的形勢下,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領導下,紅軍在云責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作為一塊獨立完整的革命根據地,黔東革命根據地具有自身的特點,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領導人夏曦錯誤地執行“左”傾錯誤路線,進行所謂的“肅反”,錯殺了大批優秀將領,再加上作戰指揮上的失誤,部隊遭到重大傷亡。自1932年秋,紅三軍被迫退出洪湖蘇區,轉戰湘鄂川邊區,“轉戰于湘鄂川邊去,數次準備建立根據地未果。”[1]到1934年5月進入黔東時,紅三軍已經不足4000人,黨員更是只剩下夏曦、賀龍、關向應、盧東升四個人。因此,盡快恢復紅三軍的黨組織和政治機關,成為黔東根據地黨的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建立和發展地方黨組織的前提條件。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楓香溪會議后,抵制了“左傾”錯誤路線,恢復了黨團組織,大部分黨員經過重新登記,恢復了黨籍。在恢復軍隊黨組織和政治機關的基礎上,又從根據地的積極分子中發展了一批黨員,成立了中共黔東特區工作委員會,黨的基層組織也逐步建立起來。在此期間,停止了在紅三軍中的錯誤“肅反”,黨組織成為根據地的領導核心。為了加強蘇區黨的建設,還制發了《關于共產黨組織在秘密環境下的活動方式》等文件。以后,又成立了中共黔東特委,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堅守斗爭。黔東革命根據地時期,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到進一步弘揚。在黨的核心領導下,黔東蘇區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和開展武裝斗爭等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迅速擴大了一倍。
工農政權的建立與否,是衡量一個革命根據地的主要標志。因此,紅三軍在創立黔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把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參加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紅軍干部,以“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指導,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廣泛深入發動群眾,從根據地的實際出發,開展了政權建設。
為了建立黔東蘇區的各級政權,湘鄂川黔邊革命軍事委員會從紅三軍中抽調了100多名干部組成干部大隊,經過培訓后分赴各地開展建政工作。他們根據黔東地區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到了一地直接組織農民小組,每10個公民推選代表1人,每鄉有3個總代表,由這3個總代表組成鄉蘇維埃政府。在建立了楓香溪等14個區革命委員會和一批鄉蘇維埃政府的基礎上,于7月21日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大會選舉了賀龍、關向應、夏曦等80名委員、32名常務委員組成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的誕生,標志著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為了加強蘇維埃權力機關的工作,紅三軍、特區革命委員會采取辦短期訓練班的形式,培訓地方工作人員。8月,紅三軍在南腰界辦了一期政治訓練班,吸收了蘇區各地的學生150人參加。通過培訓,到9月中旬,已派出40人到各級蘇維埃工作,充實了蘇維埃的干部隊伍,促進了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保障了土地革命運動的順利進行,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紅三軍在1934年6月至9月間建立了17個區革命委員會和100多個蘇維埃。革命政權的逐步建立,使黔東貧苦人民政治上翻身當家做主人,特別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的誕生,標志著云貴高原地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努力提高紅軍的政治和軍事素質是黔東特區根據地寶貴的建軍經驗
黔東革命根據地在軍隊建設上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是重新恢復軍隊中的黨組織,重建政治機關和政治制度,開展了黨、團員重新登記和發展黨、團員工作。為了提高紅軍的素質,紅三軍辦了供紅軍戰士閱讀的《紅星報》,開辦了兩期干部大隊訓練班和軍政治部的流動短期訓練班,充實了紅三軍各級大部隊伍。提高了軍隊的政治素質。二是改造具有迷信色彩的“神兵”隊伍,組建地方武裝,并適時過渡為紅軍正規部隊,擴大了紅軍隊伍,增強了部隊的戰斗力。[2]紅軍到達黔東后,發布了《告神壇順》,對黔東地區長期存在的以農民為主體的“神兵”武裝進行改造。對頭領實行團結幫助的政策,真正代表雇農群眾的“神兵”領袖則加以重用;對下層群眾,號召、歡迎和吸納,經過訓練后參加革命隊伍;對其中的異己分子則堅決鎮壓清除。通過對“神兵”的宣傳教育和革命斗爭的實踐鍛煉,提高了“神兵”的階級覺悟。紅三軍吸收了以冉少波為首的一部分神兵,不久將它改編為黔東縱隊,冉少波為縱隊司令,下轄三個支隊,直接由紅三軍軍部領導。在黨和紅軍的直接領導下,黔東“神兵”在鞏固和保衛蘇區的斗爭中作出了貢獻。三是整合力量,發展革命力量。紅二、紅六軍團在木黃會師后,兩軍團形成了一個以任弼時、賀龍、肖克、關向應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為了發展革命力量,兩軍團的力量隨之進行了整合。從紅二軍團中抽調一批干部充實到紅六軍團任基層指揮員,又從紅六軍團中抽調一批干部到紅二軍團擔任政工干部,使這兩支來自不同戰略區域的紅軍隊伍力量得到整合和加強,形成了一個軍政素質都較高的戰略突擊單位,并最終孕育和促成了紅二方面軍的成立,為開辟湘鄂川黔根據地和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發揮了重要作用。
土地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也是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中心內容。在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下,黔東山區的絕大部分土地被軍閥、官僚、地主豪紳占有,貧苦農民無立足之地。根據黔東地區大部分土地為封建地主豪紳分割占有的狀況,以及黔東人民對改變土地制度、渴望得到土地的強烈要求,在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大會上,正式通過了《沒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條例》,詳細規定了沒收土地的界限,分配土地的原則、步驟、方法,以及土地革命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為黔東特區進行土地革命的指導性文件。為了準確把握土地革命的方針政策,領導土地革命工作全面開展,在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了土地革命的領導機構和專門管理機關,即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下轄的土地部。在土地分配中,各級蘇維埃政府注重專業隊伍的培訓,由紅軍派出部分干部作為宣傳骨干,組織當地土地革命的積極分子,分配到根據地各處,以區革命委員會和鄉蘇維埃政府為單位組織培訓班,學習土地革命文件和有關分配土地的法律法規,討論本地土地革命中的具體事宜。由于黔東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制定的土改政策與步驟符合當時黔東地區的實際情況,因此,黔東特區開展的土地革命,進展比較順利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據不完全統計,“沿河、印江、德江、松桃4縣,有63個鄉進行了土地改革,有10萬人參加了土地革命斗爭。打土豪393戶,59個鄉的農民分得了土地,平均每人5挑(一畝)以上的50多個鄉,不足5挑的9個鄉。”[3]從而推翻了沿襲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第一次感受到了翻身解放后成為主人的喜悅,極大地激發了根據地人民參加革命和從事建設的積極性。
地處川黔湘交界地帶的黔東地區少數民族眾多,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深受封建統治的壓迫和剝削,其中苗族飽受“趕苗奪業”的暴政壓榨,受苦最深,遭遇最慘。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紅三軍在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時,結合黔東的實際,把加強少數民族工作擺在與蘇維埃政權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黔東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實施了黨的民族政策,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黨的民族工作。”[2]特別是專門制定了《關于苗族問題決議》。《決議》把受苦受難的苗族群眾作為紅軍聯合的對象,把讓他們獲得解放和自由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黔東革命根據地時期實施民族政策的核心和目的。為了實施民族政策,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培養了一批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區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從而使黨的民族政策不斷深入人心,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在黨的正確引導和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不少苗族、土家族等青年積極參加紅軍,獻身革命,為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由于實施了黨的民族政策和開展了黨的民族工作,這就使得長期以來封建反動統治造成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在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被消除了,而代之以一種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新型民族關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大團結。
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根據地不僅重視開展蘇維埃政權建設和開展土地革命,而且重視發展工業、交通、郵電等事業,同時加強商業貿易和財政金融,發展文教、衛生等公益事業,通過統籌兼顧各項事業的發展,使黔東特區成為一個完整的革命根據地。
一是發展工業、交通、郵電等事業。黔東蘇區在發展農村手工業的“四坊五匠”外,還在石阡湯山鎮建立了修械所、被服廠和紅軍醫院。在刀壩、涼岡巖等地,鄉蘇維埃政府將鐵匠組織起來,依山據要,修理槍械,造子彈,加工大刀長矛,進行一些小型的軍工生產。為了打破國民黨軍閥對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封鎖,保障根據地軍民的生計,紅三軍對沿河淇灘鎮附近烏江東岸的重要河道進行了武裝保護。還利用川黔邊的條件流通藥材,保護當地舊郵政局和郵差的安全,過往的郵件一般實行免檢或者抽查,保證郵路暢通,對紅軍家信的傳遞,一律免費。[3]
二是加強商業貿易和財政金融。為了保障財政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黔東特區蘇維埃政府實行保護商人營業,保護商船和行商,買賣按照時價的商貿政策。規定地主經營商業的,只沒收其糧食,而他的商店、貨物,可不沒收;有工人店員作坊的老板在被剝奪了政治自由權利后,只要遵守蘇維埃法律和商業秩序,可以營業;商人小販自由營業并受保護。同時充分利用川黔邊流通藥材、食鹽的條件,開展商貿活動。在貿易往來中則對貧困農民、失業游民給資贈產。蘇區對破壞商業貿易、哄抬物價的不法行為,進行嚴厲懲罰。提出蘇維埃政府要努力為群眾代兌紙幣,借貸資本。也要監督管理社會保險基金的收集使用,使蘇區的金融工作開展起來,有力地促進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保障了軍民的供給,促進了根據地的各項建設。
三是發展文教、衛生等公益事業。為了提高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黔東特區把積極發展革命的文化教育,創造工農群眾享受文化教育的環境和條件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鄉蘇維埃政府首次創辦了鄉村革命俱樂部、蘇維埃政府小學等文化教育機構。規定凡蘇維埃公民都有享受文化教育的平等權利,少數民族也完全享有,而且把“用苗族自己的語言文字,發展苗族的文化”[4]等作為民族文化教育任務的一項政治綱領。同時,為了根據地的老百姓能夠有一個較好的醫療衛生條件,紅三軍把自己的隨軍衛生隊改建為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后勤醫院,作為一個重要的醫療陣地,為群眾免費看病。為了減輕醫療負擔,同時發動群眾幫助軍隊組織擔架隊支前,安置傷病員在群眾家,利用草藥土方,精心護理,并負責茶水飲食。“規定雇工的疾病由雇主出資醫治,必要時對紅軍家屬疾病困難募捐救濟。賀龍還團結爭取了一位通醫藥、會做外科手術的美國牧師史密斯,充分發揮他的醫療才干,利用其關系購買了一批蘇區急需藥品。”[3]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2]中共銅仁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銅仁地區歷史(1921-1978)》[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
[3]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紅軍與貴州革命老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的偉大實踐》[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
D231;D422.62
A
1006-0049-(2016)19-0021-02
*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黔東特區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JD109)。
**作者簡介:李軍星(1970-),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遵義師范學院政治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