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琴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歌劇《蒼原》娜仁高娃唱段的音樂分析及演唱教學提示
何英琴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四幕民族歌劇《蒼原》以娜仁高娃、渥巴錫、舍楞、艾培雷四個主要人物為主線,再現了歷史上蒙古族土爾扈特部掙脫俄沙皇的魔掌,壯烈歸國的真實故事。筆者作為一名聲樂演唱專業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將涉獵大量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如何把握聲樂作品,進行演唱與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從歌劇《蒼原》的時代背景、音樂特征以及教學演唱提示方面分析了該劇中英雄人物娜仁高娃的幾個主要唱段,通過對歌劇中主要唱段的分析,以演唱教學研究作為切入點,對《蒼原》娜仁高娃主要唱段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時代背景;音樂分析;演唱教學提示
中國的歌劇最初以西方歌劇為雛形,經過近百年的歷史,逐漸摸索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歌劇。人民群眾談到中國歌劇,一般都能聯想到《白毛女》《江姐》和《原野》等這些經典的舞臺歌劇。關于人民群眾的喜愛原因,會有很多的說法,但是最主要的是因為這些中國民族歌劇作品吸收了本土文化精髓,接地氣。
20世紀初90年代,中國歌劇的創作更趨于成熟,隨著我國對音樂教育的逐漸重視,市場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增大;再者乘著對外開放的春風,歌劇藝術家們有了更開闊的視野,西方大量音樂作品的涌入,讓中國的藝術家們對當下歌劇的形式進行了思考,對題材、音樂風格、唱腔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歌劇《蒼原》在這樣充滿競爭力的社會環境下,將舞臺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巔峰。
《蒼原》以四幕歌劇的形式再現了我國清朝時期土爾扈特部族經歷重重困難,壯烈歸國的真實故事。這一事件曾被一位英國史學家稱為一起震撼世界的壯舉。該劇曾經以廣播劇、戲劇、舞臺劇的形式出現,最后以歌劇的形式立為經典,在中國歌劇發展歷程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填補了“中國沒有真正的歌劇”的空白,以西洋美聲唱法的形式幫助中國自主創作的歌劇走向世界。
理解作品是分析作品的前提,要想演繹好一部作品,如果沒有任何的理論依據,光憑演唱者自身的主觀想象,那對作品的內涵則無法更深的理解,要準確的演唱和演繹作品,需要最大程度地還原作曲家的初衷。所以,分析作品,應先從音樂的本體分析入手。
(一)《情歌》
《情歌》是刻畫和體現歌劇中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和內心活動的富有抒情性和戲劇性的獨唱曲,也是歌劇中唯一的一首女高音詠嘆調。《情歌》首次出現,是在劇中娜仁高娃得知情郎舍楞背叛部族而被處死后,帶著對逝去美好的回憶,以悲傷的情緒唱出了這一首歌,但是娜仁高娃始終不相信自己的愛人是背叛部族的敗類。這首《情歌》與內蒙民歌《大青馬》有著很大的聯系,在創作上,全曲由慢板部分、中速三拍子部分,最后加一個與首部相似的悠長舒緩的尾聲構成,是一首洋溢著浪漫抒情氣質、具有主題歌性質的唱段。
這首歌曲的前奏部分以連續的三連音為左手的伴奏音型,右手在小字一組及小字二組的高音區彈奏主旋律,以此為歌曲的引子,引出接下來的唱段部分。唱段基本分為A樂段與B樂段,A樂段主要以慢速的演唱敘述歌者對愛人逝去的思念和惋惜,4/4拍,F徵調式,旋律悠長而婉轉,三連音的運用更使音樂增添了幾分柔情、依依不舍和不盡的牽掛。第一句的“送哥送到”四個字分別呈現出五度和八度的音高跨越,第二句同樣的歌詞,“到”字落在主音上,呈現出該旋律主音調明亮的效果,而“星兒落”的旋律末尾又落在□B調的六級和弦上,形成大調開頭、小調結尾的格局;“叫聲遠行的人兒喲”這一句從小字一組的C到小字二組G,形成一個間接的12度音高的階梯型跨越,接下來的兩聲“阿妹”回落到六級和弦上;最后“有話對你說”旋律的尾音又回到屬和弦上。這樣大調與小調的互相交換,體現出了娜仁高娃復雜的思緒,充滿了愛憐,又充滿了悲傷。A樂段的末尾連接間奏部分,間奏部分在旋律的調性、伴奏音型以及強弱方面都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這一段間奏是激動的、高亢的,也表現出了娜仁高娃沉重的心情。間奏的末尾,作曲者又巧妙的利用了以□A為主音的大和弦,把□B大調的旋律精巧的過渡到f小調上,從而引出下一層次的唱段。
B樂段的演唱部分轉為不太快的3/8拍,F羽調式,在拍子、調式、情緒等方面與前一樂段形成對比,較好地表現了娜仁高娃的純真和誠摯以及詩一般美好的愛情。A樂段的結尾是第二樂段樂意的擴展,歌詞充滿美好的幻想與回憶,而旋律卻呈現出悲傷的調性,兩者形成明顯的對比。該樂段節拍變為2/4拍,主要以小三度和弦中的音程為主,呈現出旋律暗淡憂傷的音響效果,并拉寬了節奏,給人以執著、堅定、悠遠深長的感覺。歌曲中好幾處旋律出現八度跳進乃至十度跳進,更突出了馬背上的民族的鮮明個性和音樂風格。
(二)《我的心中有兩個聲音》
《我心中有兩個聲音》是娜仁高娃的第二個重要的獨唱唱段,女主人公的聲音牽制著整部作品的劇情展開。在東歸的路程中,艾培雷一直在暗中搞破壞試圖阻止部落歸國,在部落的戰士與敵人在奧琴山周旋的時候,艾培雷蠱惑娜仁高娃,說出了過去渥巴錫殺害娜仁高娃父親的事情,娜仁高娃心中充滿了恨意,心里盤算著要為自己的父親和死去的情人報仇。可是她在殺害渥巴錫之前,一直進行著心里斗爭,她知道部落此時此刻不能沒有渥巴錫,也許這一刀下去,整個部落的歸國大計就失敗了,但是渥巴錫卻是殺害了她父親和情人的兇手,此仇又怎能不報呢?《我的心中有兩個聲音》這一部分表現出了她的彷徨無措。
從這首歌的歌詞來看,它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首先一開始就反復了兩邊“我心中有兩個聲音”,直接點明娜仁高娃心中的疑惑。接下來“一個聲音在說……另一個聲音在說……”表現出了娜仁高娃內心的困惑與掙扎。在C大調為主旋律的基礎上,增加了□E、□B、□A三個變化音,在調性中有C同主音轉調的變化特性;在節奏創作上,譜面為2/4拍,有多處的弱起拍子節奏,點出了娜仁高娃不穩定的情緒及內心糾結的思考。
在開頭節奏用兩小節重復的連續三連音,表示女主人公內心稍微變得平靜,接下來是娜仁高娃果斷的下了決心,她不斷地重復著“他謀殺了我的父親,還殺死了我的情人”,旋律越來越激動,在此處音高呈現一個逐漸上升的趨勢,并增添了#F變化音,令旋律呈現出增四度的尖銳的和聲效果;在音高跨度上,有5度和6度的大跳部分,情緒起伏高漲。
第三部分運用了四分音符節奏、十六分音符節奏、小符點節奏、大切分節奏等多種節奏音型,開頭的旋律較為緊張,十六分音符的節奏之后都有一個空拍,就如同說話時的呼吸,“扎下去呀”是娜仁高娃試圖控制自己的刺殺行動的口語化激勵;“可是為什么……”又表現出了娜仁高娃對自己行為的反問,每一次這樣的反問之后,旋律都會回到中聲區進行再次的反問。
(一)演唱技巧的處理
在我們學習聲樂的實踐和過程中,有三大基本問題需要解決:氣息、喉頭以及共鳴,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缺一不可。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膈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環節,是整個歌唱建筑的基礎,因此呼吸的重要性必須要明確。《情歌》的氣息比較難掌握,學會控制氣息尤為重要,氣息控制的好,歌曲的連貫性就好,聲音也會有彈性和穿透力,《情歌》的副歌部分,每個音都在較高的音高上,聲音容易上提,喉頭容易緊,例如這一句“如果你是遼闊的草原,我就化作蜿蜒的小河”,在這個時候,一定要讓氣息吸的深一些,橫膈膜保持擴張,背部和腰部同時向外擴張,聲音反射到頭部,從面罩穿出,讓聲音與氣息形成反方向反抗,這樣聲音就會松弛圓潤有質感。再比如:《情歌》的結尾處旋律集中在小字二組的E、F、G上,根據鋼琴伴奏的編配效果,這里的高音演唱是用“高弱”的方法處理結尾,也是聲樂學習過程中最難的技巧部分,“高弱”技巧需要歌者強大的氣息支撐和腔體的保持打開。且歌唱時我們要保持喉頭的相對穩定,當然正確的喉頭位置不能一概而論,因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來針對性的解決。《蒼原》借鑒了歐洲優秀技法與中國傳統技法相結合,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主要唱段要用民族美聲相結合的唱法來演繹,不管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共鳴是必不可少的。人體的共鳴腔體主要分為頭腔、口腔、胸腔三部分,運用好共鳴能使聲音獲得清脆明亮的色彩,聲音傳得遠,圓潤且優美動聽,穿透力強。由于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要求歌唱者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打開口腔,調節氣息,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天衣無縫,走動自如靈活。例如《情歌》這首作品的旋律音高較高,演唱時頭腔共鳴的運用尤為重要,《我的心中有兩個聲音》使用胸腔共鳴要多一些,找嘆氣的感覺,將聲音落入胸腔。我們的聲帶單薄,演唱時必須要用共鳴腔體來支持聲音,如果有正確的呼吸、發聲、咬字作為基礎,就會有良好的共鳴。
(二)旋律與節奏
聲樂作品的靈魂是旋律,是音調的基礎。一部作品的旋律線大多都是來回起伏的,旋律線的上下行的交替進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旋律,同時也展現了歌曲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心理變化。《蒼原》中女主人公的主要唱段大多取自蒙古族音樂素材,旋律悠長婉轉、柔美抒情,音域跨度大,音程跳進幅度大,符合蒙古族語言的特征。集中體現了蒙古族音樂高亢、豪爽、抒情的音樂風格。
節奏和旋律同等重要,有了節奏旋律才會有動感,節奏具有“獨立性”的特點,沒有其它音樂表現手段的協作配合也能奏出極富表現力的節奏。節奏作為表現手段給予曲調鮮明的性格、豐富的感情色彩和力度感,《情歌》節奏自由、寬廣,符合遼闊大草原上游牧人民的性格特點,節拍由主歌部分的 4/4 拍開始,副歌部分 3/8,2/4,4/4 交替使用,預示著速度的變化發展,促進了情歌整體形象的表現。
(三)力度與速度
歌劇作品中音樂力度增強或漸弱預示著劇情的發展,它有著獨特的音樂感染力,也是劇中人物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力度的大小也預示著音樂的緊張性,力度越大緊張感越強,當旋律逐漸上行時力度明顯增加,緊張感隨之增強,音色表現也隨之更加堅定。如:《我的心中有兩個聲音》唱段中連續變化出現的“扎下去呀”用不同的力度展現了娜仁高娃內心的仇恨。
速度,即音樂作品演奏的快慢,它直接影響著音樂的色彩和基調。通常情況下,較快的速度表示熱情、激動、奔放的情緒。如《我的心中有兩個聲音》,此曲表現了娜仁高娃極度矛盾的心理活動,音樂配合人物心理,二拍子、三拍子交替使用,速度較快,將娜仁高娃矛盾的心理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歌詞與吐字
歌詞是一首歌曲中的文字部分,歌詞與曲調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歌曲內涵的表達。《情歌》歌詞富有文學性,結構規整,運用了排比、比喻等手法,在歌詞的語言設計方面考慮了歌唱性的咬字發音,很好的將兩者相結合。《我的心中有兩個聲音》這首歌處于歌劇《蒼原》第二幕末尾的一個劇情轉折處,也是娜仁高娃比較經典的一個唱段,它是娜仁高娃預謀刺殺渥巴錫之前的心理獨白。這首歌的歌詞比旋律更富有表現力,可以這樣說,這首歌的旋律是為歌詞而作的,所以在咬字、力度、表情方面上的處理比較多。聲樂中的吐詞咬字是藝術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說話的基礎上,結合聲調、聲韻的規律增加了藝術化的處理和表現,咬字要結合氣息、呼吸以及演唱的共鳴,以科學發聲原理為基礎,歌唱時力求做到字正腔圓。歌詞中蘊涵真摯的情感,我們要通過藝術化的語言來傳達各種的情感。歌唱前首先朗讀歌詞,讀準字頭、字腹、歸韻,在訓練過程中了解發聲部位的動作。吐字時讀準字頭,歸韻要弄清韻母,最后字尾的收音也要咬字到位。
歌劇《蒼原》是近代民族歌劇中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全劇大氣磅礴、主題鮮明、唱段動聽。劇中對生命、自由、尊嚴、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全劇的價值所在。筆者做為一名聲樂老師,本著對歌劇的熱愛,對歌劇《蒼原》進行了初步的了解與研究。并將以此作為研究的起點,在今后的教學和工作中進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1]羅群.民族歌劇”蒼原”中娜仁高娃唱段演唱分析.山東大學碩士學位.
[2]朱玲.中西歌劇欣賞.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3]李嘉.美聲演唱技巧.遼寧大學出版社,2015(04).
[4]張庚.戲劇藝術引論.光華書店出版,1948.
[5]張洪島.歐洲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6]于潤祥.西方音樂史通.上海音樂出版社,200.
[7]陸正蘭.歌詞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2).
何英琴(1974-),女,漢族,甘肅通渭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