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予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音樂課學生學業中的表現性評價探究
張曦予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表現性評價形式,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的情境中,學生需要積極思考和表現來完成任務,教師根據其專業知識對他們進行評判,進而評價一個學生運用新知識和已有經驗處理問題或完成實際作業的能力。
音樂課;學生學業評價;表現性評價
關于表現性評價定義的理解有很多種。斯蒂金斯提出,“表現性評價為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具體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學生的學業表現性評價要求,評價者是依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或模擬實踐中的表現,并按照觀察和評價的原則進行評價,其主要形式包括書面報告、演說、操作、資料收集和作品展示等。也就是說,學業表現性評價是根據主體展示技能的過程的觀察,或基于主體呈現創造的成果的評價。
20世紀60年代之后,世界各國教育評價工作者更加的注重對表現性評價研究。表現性評價作為針對傳統紙筆測驗而出現,相對于傳統測驗方式,表現性評價體現了學生主體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處理并完成實際任務,從而反映學生實際水平的特點。
1992年,美國的技術評價辦公室對表現性評價做出了界定,其內涵可概括為:學業表現性評價需要一定真實或模擬情境的支撐;表現性評價就是對這些能夠反映學生各種學習結果的行為過程及產物的評價;表現性評價具備科學的評價標準。
音樂學業評價不能僅靠理論知識和音樂賞析能力,最好要有表現音樂的技能,并為之去學習、練習和表演,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這也極大地體現了音樂的操作性、技藝性特點。在學校教育中實施科學的測量和評價,首先需要通過較為客觀、可靠和有效的測量手段,主要是音樂測驗,通過收集學生在音樂課和學習過程等方面的客觀資料,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演唱、演奏等技藝的掌握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對音樂最直接的體驗,也是音樂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對于技能的考察在所有學科基本都是用表現性評價,老師直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結合評分標準來評分。在音樂中,演唱、演奏本身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表現,表演能力也就是通過學生的現場表現來評價的。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過程不只是對信息的篩選和記憶,更是對新舊經驗知識和思想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行的轉化、分解和重建的過程。因此,在評價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對知識外在形式進行評價,而且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建構意識。比如開展學習小組、合作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構建一種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分享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聆聽其他人的觀點,并且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和思路。
此外,建構主義理論還強調情境的重要性,同時情境需要符合現實情況。在學業表現性評價過程中,如果將抽象化的知識轉化成為具體化的知識,就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創新,并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運用,從而鼓勵學生學習樂趣。學業表現性評價需要創造一定的情景,學生則運用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策略,從情景中提取、加工所需的信息,構建新的認知。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學生對事物本質的了解以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的把握。
(二)后現代主義理論
出現在二十世紀后半葉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其中以科學主義為核心思想的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科學反映,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構成一個前后一致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可以完備的,因此知識具有真理性、確定性、工具性和客觀性,構成一個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那么在現代知識觀下的課程必然會結構化、系統化地呈現知識,學業評價具有科學主義取向,側重考查知識的記憶情況,忽視了能力地提升。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發生了新的變化,后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和假設是主體在實踐的基礎上對無限發展著的客觀世界的動態認識。
“知識”并不等于“科學”,尤其是在當代知識模式之中。學習不是依靠灌輸來實現,而是通過各主體的交往與對話來完成,知識的進步也是對先前知識的修正,那么應該培養一種能以批判的態度、發展的視角對知識進行審視的能力。同時學科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知識數量成倍增長,那么就需要發展一種想象力,即能夠將分離、獨立的知識,有系統地組合起來,并清晰表達的能力。所以要兼顧知識與能力,將學業評價置于一定的背景之中,注重在評價過程中將感性和理性融合,展現能力的發展。
“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和欣賞體現了獨特的創造意識和獨特的創造行為。”在音樂教育中,無論是專門的創作學習的考察或是有所拓展、結合其它音樂學習的音樂創造的考察都無法通過一般的評價形式來完成,也不僅僅是在學期末通過出試題來考查,而更應該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隨時考察,也可以專門考察音樂創作如創作一首比較完整的歌曲,或一段相對完整的樂曲等等。如果只讓學生在紙上拼湊理論知識,而不是進行思考或創造,那么學生就不會對音樂產生任何直觀的感受,這種評價就無法真正評價學生的創造性。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學會應用,并將這些都自己表現出來,讓老師可以直接觀察到,給以評價,強調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如給定一個旋律片斷,或某一特定情景,然后引導學生用即興音樂的方式來表現。
但是,我們也會注意到學業表現性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評價方式比較費時費力、評價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和主觀意識對評價結果的可信度的影響以及學生的參與程度等。如果應用不當,只會把學業評價引入歧途。解決的辦法是增加觀查的次數;制定詳細準確的評分標準;多次收集資料;由師生評價擴展到生生互評和家長參與評價的多人數評價形式中來,最后取其表現分數的平均分;教師鼓勵并適度引導學生積極創造的完成實際任務。因此,在今后對于學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中,還需對其程序和方法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張曦予(1992.1-),女,漢族,遼寧省朝陽市人,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