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君
中共六安市委黨校,安徽 六安 237009
?
新常態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策研究
沈雅君*
中共六安市委黨校,安徽六安237009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如何破解發展中出現的難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成為擺在我國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大課題。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急需尋找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其實現方式,一是技術進步,二是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整合。以實現技術進步、體制優化、組織管理得到改善等,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在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優化經濟結構,改善人力資本,充分激發經濟組織內部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來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新常態;改革;創新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此可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新常態下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
(一)全要素生產率的內涵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也就是總產量中依靠技術進步、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非要素投入的增產部分,是在各種生產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一般以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為代表。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提出,又稱為“索羅余值”。
(二)全要素生產率的本質
從本質上講,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和技術進步、管理效率的重要標志,與一個國家(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緊密聯系。從美國和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工業化早期加大資本投入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工業化中后期,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實現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還能夠推動經濟由投入型增長向效率型增長轉變。
(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出現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國際競爭更為激烈等現實問題。面對發展中出現的難題,迫切需要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大力發展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發展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以對沖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
根據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估算,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從1978-1994年的46.9%,大幅度降低到2010-2015年的28.0%。導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人力資本增長減慢、“人口紅利”開始消失
國際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是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凡是人力資本不強的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必然下降。過去,維持我國經濟高速增速的主要原因,一靠資本投入,二靠“人口紅利”。2009年全要素生產率對中國GDP增長速度的貢獻是17%,資源重新配置、勞動力轉移占了8個百分點,接近一半是來自勞動力轉移;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勞動人口總量下降趨勢短時期內不可逆轉。這給企業帶來了用工短缺,勞動力成本不斷增高。這意味著過去那種主要依靠不斷增加勞動力投入、保持工資低水平增長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開始消失。
(二)投資率過高,資本邊際效率下降
當前我國投資率過高,相當于世界前二十個最大經濟體(除我國外)平均水平的兩倍。這主要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靠資本投入和要素投入所致。另外,為應對金融危機所實施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尚未得到充分消化。這也導致新常態下我國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如,從2008年開始,每增加1元GDP所需要增加的投資顯著上升,經濟運行所需要的資金增多,預示著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加之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反映在全要素生產率的設備投資占比下降,土木建筑類投資上升。
(三)宏觀調控政策嚴重滯后,市場體制機制不夠完善
不僅如此,集中備件儲備庫的建成降低了各煉化企業煙氣輪機備件的庫存數量,盤活了用戶近3億元的配件儲備資金,減少了資金占用和備件積壓風險。
當客觀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后,勢必要求政府的干預行為。但是政府調控政策由于對經濟結構的變化敏感性差,缺乏彈性,它往往滯后于現實經濟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加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一些領域出現了壟斷和行業準入壁壘,出現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仍未解決,企業退出機制缺乏,僵尸企業僵而不死,嚴重影響資本配置效率,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動,降低了要素使用效率。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為此,在新常態下,我國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推動科技創新,在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智力支持。
(一)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
一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營造出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把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細化指標分解,硬化約束舉措,引導地方政府主動作為。
二是完善市場體制改革。建立企業競爭和退出機制,實現行業內部的優勝劣汰。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在規范企業的管理和運營,積極引導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三是加強社保體制改革。要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主線,努力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整個改革提供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堅實可靠的群眾基礎。
四是加大財稅體制改革。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積極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推進消費稅改革,進一步清費立稅,增收節支,優化結構,提高績效,重點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壓縮其他支出。
(二)推動創新發展,培育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一是堅持自主創新道路。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堅持獨立自主的創新道路是增強市場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企業發展離不開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激發企業的發展動力,才能提高其科研能力,從而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在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的環境下,我國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通過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完善企業融資渠道等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場化。
三是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集中抓好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三)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
一是調整農業和非農產業結構。要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均衡配置,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是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實施“我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等戰略,加強傳統產業改造,推動東部地區加快產業升級,加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引導中西部地區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
三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好地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重點推進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構建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的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格局,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
(四)改善人力資本,提供支撐經濟發展的人才智力
一是調整人口政策。在全面“放開二孩”的大背景下,要從以計劃生育為核心的人口數量控制戰略轉向以優生和提高人口質量為核心的人力資本戰略轉變。
二是擴大義務教育的范圍,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
三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切實改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和社會實踐脫節的現象,要通過市場競爭來提高辦學質量,尤其要對下崗工人和進城務工人員要進行一定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以提高其就業能力,最終實現將人力資本轉化成現實生產率。
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業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1]羅慶朗.以全要素生產率引領經濟新常態[N].學習時報,2016-05-17.
[2]蔡舫.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3.01.
沈雅君(1974-),男,安徽六安人,中共六安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經濟學講師。
F124;C924.2
A
1006-0049-(2016)19-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