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熙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新時期農村留守婦女家庭地位的轉變
陳熙*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在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觀念中,女性的家庭地位都是處于從屬地位,為家庭做出的貢獻不被社會所認可。新時期男性外出打工,女性留守在家的現象改變了傳統的分工模式,由于信息的傳播,家庭結構的變化,男性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婦女行動自主權增加,留守女性的家庭地位得到了相應的轉變,但這種轉變仍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需要男女兩性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承擔家庭義務,這樣才能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
農村;留守婦女;家庭地位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有了飛速發展。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報告顯示,從1978到2014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5.8億人,城市數量增加了460個,城市建成區面積也從1981年的0.7萬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9萬平方公里。我國城鎮化率在2015年達到了56.1%。[1]在這一系列數字的背后,則反映了一個深刻的社會事實,每年有數百萬的農民源源不斷的涌入城市,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但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仍然不是很高,城市自身的承載能力不足,因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所衍生的戶籍制度的限制使大多數的農民并不能夠在城市扎根,形成了獨特的“民工潮”現象。另外從世界范圍內人口流動的經驗來看,舉家遷徙流動的比例不是很大,大多數都是單個個體的流動,在這當中女性的流動則更明顯的低于男性,往往都是年輕的單身女性,已婚婦女的流動比例更是較低,我國的情況亦是如此。因各種因素的考慮和限制,有大量的農村已婚婦女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留在了農村地區。
從以往來看,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婦女的關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城市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農村年富力壯的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一部分農村婦女留守在家,獨自承受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發展。2.農村留守婦女長期生活在基層,由于交通、信息等原因的限制,使得她們的生活交際面窄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3.一部分學者經過調查證實,新時期的農村留守婦女現在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留守婦女在農村家庭生產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已經有了新的轉變。本文贊同第三種觀點,應當結合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下考量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的新的轉變。
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中,“男耕女織”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模式,傳統農村家庭中性別分工制度通常表現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和“男主女從”的家庭依賴關系[2],在農村社區中,男性往往在生產生活中的公共領域方面處于主導型的地位,在農業生產、社會活動等主外的有著很大的話語權,而女性則處于次要的地位,往往都是遵從于男性的,在家庭內部的私人領域內從事些洗衣做飯,照顧老人小孩等家務事。同時受傳統的性別文化,性別分工的影響較深,這些勞動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女性所從事的這些活動并不能被社會所認可。這種不平等就表現為在男女兩性所從事的活動的價值有了差異——男性在公共領域中的勞動價值被社會承認且被賦予可量化的報酬;而女性在私人領域中的家務勞動價值則不被社會承認且不被賦予相應的報酬。
至于“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社會分工并非建構在男女兩性的生理性別之上,而是建構在性別歧視和社會隔離的基礎之上。在我國目前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以男性為主的農村勞動力大量的轉移到城市中的非勞動產業中去,給農村的農業生產、家庭內部勞動分工帶來了巨大的轉變。男性外出,女性留守使得單個家庭的經濟活動的范圍得以擴展,致富的門路更廣不再局限于農業生產方面。夫妻間也有了明確的分工,男方負責在外務工事務,女方則負責在家農業生產。而且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力轉移,農業女性化的趨勢更加明顯,留守婦女的行動自主性也有了增大,許多以往由男性來決定的日常事務,由于男性不在家,須有留守婦女自己來決定。留守婦女事實上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在農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也越來越突出,“男耕女織”的傳統家庭模式被“男工女耕”“夫工婦耕”的性別分工格局所替代。留守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已經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社會。
(一)信息傳播促進留守婦女自我意識的成長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大眾媒體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率都有了飛躍式的提升。“光纖入戶”、“電商下鄉”等宣傳標語也讓農村生活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微信”上網聊天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信息傳播的途徑也有了極大的擴展。現代互聯網將新觀念傳入農村社會的同時也對傳統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也開闊了農民們的視野,他們的社會交往方式逐漸向理性化發展,由于農村留守婦女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不一,使得她們對信息的選擇仍會有一定的困難性。但從總體上來說,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對農村留守婦女自我意識發展,自我意識的提高還是出呈現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家庭結構的變化提升了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
數以萬計的家庭組成了我們的社會,家庭結構的的變化同時反映出社會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逐步推進,人們的生育觀念在不斷轉變,進而導致家庭的結構也隨之變化。小型家庭正在成為我國家庭類型的主體,核心家庭占到家庭類型的6成以上。核心家庭的特點就是家庭關系比較簡單,對親屬網絡的依賴性小,同以往傳統社會宗族大家庭相比,家庭成員數量比較少,減少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有利于營造家庭中的平等關系和民主氣氛,有利于培養青年人生活的的獨立自主性,同時也對兩代人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給予了滿足。傳統的直系家庭和復合家庭都是“同居共財”和社會交往的單位,在家庭結構中以父子軸為核心,父權地位高,代際關系是有代際倫理支撐的厚重且平衡的“反饋模式”。傳統社會中宗族家庭,大多數的女性沒有自我發展的機會,對家庭事務的決定沒有話語權,更多的是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好妻子,而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核心家庭已經成為了較普遍的家庭模式,家庭內部成員少,在男性外出務工以后,女性通過勞動生產活動,獲取了生產資料的支配權、提高了生活資源的占有量、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為家庭做出了必要的貢獻,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留守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三)男性外出留守婦女行動的自主性大大增強
在以往的社會生活中男性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在當前男性外出務工女性留守在家的背景下,在留守生活中所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則需要由留守婦女自己來單獨處理,在這個過程中留守婦女則會在丈夫原有的社會網絡中進行取舍和重心轉移后重新建構出一個新網絡,例如拓展姻親關系、重視地緣關系交往等,不斷實現對社會網絡的重構。從農業生產看,她們接管了原本多由丈夫來負責的農業經濟生產活動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從家庭生活來看,在丈夫外出務工后,大多數的留守婦女會選擇自己掌握家庭財務的管理,對家庭生活的支配能力也日益增強。從社會交往方面來看,由于丈夫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則會在閑暇時間通過搓麻將,跳廣場舞來豐富自己的娛樂生活,從以前的被動從屬地位變成了現在的主動主要地位。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但這仍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現階段時間內,仍會有大量的留守婦女駐守在農村。丈夫外出務工,妻子留守在家,使得婦女掌握了家庭內部資源,婦女自身獨立行動的自主性增強,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也讓留守婦女有了更多的選擇。在男性外出務工中,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中的角色都發生了轉變,但這并不能代表她們已經超越了丈夫,成了家庭的實際掌權者。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農村中,婦女負責“主內”的思想仍然是占據主要地位的而且是廣泛存在的,她們所作出的貢獻常常被人所忽略和忽視。留守婦女家庭的家庭關系和結構也并沒有“隨農村社會經濟變革實現縱向關系(親子關系)主軸向橫向關系(夫妻關系)主軸轉變。
但留守婦女家庭地位的轉變,對于改變在農村中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性別規范則有著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她們自身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比如說獨自贍養老人,由于勞動強度大,自身能力精力不夠疏于對子女的管理教育,自己獨自在家缺乏必要的安全感,精神上的壓力較大。這些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這就需要男女兩性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承擔家庭義務,這樣才能促進家庭的繁榮穩定進而達到社會的和諧。
[1]http://business.sohu.com/20160420/n445083286.shtml.
[2]王晶,師吉.女性主義對構建和諧家庭性別分工模式的思考.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4):60-64.
[3]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3-204.
陳熙(1993-),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D442.6
A
1006-0049-(2016)19-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