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亮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與建議
戚亮*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是增強經濟能力的可持續發展,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本文將借助互聯網思維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和升級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策,希望制造業企業能夠借助這些對策和建議進一步地融合發展。
大數據技術;綠色制造;互聯網思維;電子商務
在互聯網背景下,美國和德國分別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戰略和“工業4.0”戰略,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使互聯網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李克強總理也在第十二屆三次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所謂的“互聯網+”就是將互聯網與金融、制造業等各種不同的行業進行深度融合發展,也就是說傳統行業將會以互聯網為依托基礎進行轉型升級,創造出更多的新興業態與產業。這里的“互聯網+”有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物聯網。互聯網把世界鏈接起來,導致目前可見的工具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智能設備;第二,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被顛覆。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從一次性買賣,變成實時與互聯網相連變成互聯網服務;第三,互聯網將會與傳統的行業進行深度融合。不斷加深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產業各個方向的滲透,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根據LNS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大數據不僅能夠了解生產設備性能的指標,而且還能夠預測出產品的最終需求和供給。因此大數據不僅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和更快的服務,還能夠提升制造業的生產性能,另外通過大數據可以很清楚地估測出供應商產品的質量以便能夠更好的選擇出優秀的供應商產品。
對于市場上的制造業企業來說,按照訂單來生產或者是生產定制化的產品將會獲得更高的利潤。在大數據背景下制造商通過高級深度的分析來找到對勞務配置、當前的生產計劃等影響最小時來進行生產,這樣制造商就可以選擇出能夠給自己帶來最大利潤的產品生產。
由于資源和能源數量的限制,導致制造業生產商在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以及包裝、運輸、使用等多個環節時,要做到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小以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協調和優化,也就是說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實現綠色制造。借助互聯網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大量工業數據等多種資源的集聚效用,這樣可以提升產品的運營效率和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用戶端設備以及智能決策水平等。具體的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敘述:一是有利于模糊系統、神經網絡以及知識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在綠色制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制造的過程中要量化產品設計、運用專家識別系統、材料消耗以及廢棄物產生之間的關系,來優化制造業的生產工藝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二是有利于綠色制造知識庫、數據庫的建立,因為這樣能夠為綠色材料的選擇、綠色設計以及綠色工藝的規劃等提供知識或者數據的支撐;三是有利于綠色制造集成系統的形成,這些系統包括:綠色制造過程的集成、用戶需求和產品使用的集成、綠色制造系統中的信息集成等。
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業企業要做好生產、營銷觀念的升級。一方面要利用好互聯網的思維不斷更新網絡營銷模式以及生產和銷售等方式,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領導和員工的觀念也要不斷地更新,這樣才能更加積極地對互聯網內容進行學習和深化。
中國制造企業要想在競爭的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就要挖掘自己的客戶資源、提升自己的營銷服務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和經營管理能力,同時制造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因素就是不斷地創新管理模式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企業創新管理模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業提高管理水平不僅可以減少自己的成本,而且還可以加快產品銷售的流通速度進而增加自己的利潤。其次忽略制造業企業內部本身的需求,它本身所擁有的巨大資源優勢以及廣闊的物流平臺都可以使網絡經濟和發展電子商務成為可能。這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表述:第一,制造業的產業鏈條比較長且具有較強的國際性特征,不過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與國際體制接軌的形勢比較嚴峻;第二,當前相對成熟的物流網絡可以支撐制造業發展電子商務;第三,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營成本比較低,若是電子商務和制造業能夠相互融合則可以減少成本使其獲得較高的利潤和提高總體效率;第四,由于制造企業熟悉本行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運作環節和特點,則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就可以很好地掌控制造業的產供銷體系運作。因此,在這樣的外部條件下制造業很容易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去挖掘互聯網經濟的潛在價值。
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因此制造業的繁榮發展將會給生產性的服務業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要憑借自身的產業優勢,按照制造業提供的目標需求,加快向生產性的服務業發展。另外,由于制造業的產業鏈趨勢越來越全球化從而企業產生外部服務化的深度也就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條件下一方面中國應該加大R&D的投入、提高制造業企業的服務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服務企業、制造企業以及高校科研單位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產學協同創新體系,從而能夠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最終向生產性服務依靠和發展。
[1]胡霞.廣東高技術服務業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探析[J].嶺南學刊,2014(4).
[2]辜勝阻,李正友.創新與高技術產業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傅勇.產業互聯網化應提升為國家戰略[J].經濟參考報,2014(03).
戚亮(1987-),男,安徽宿州人,碩士,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F424;F719
A
1006-0049-(2016)19-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