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赫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
論傳統文化對我國家庭養老影響
翁赫*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全球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各個國家都在為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符合本國國情的養老體系而在努力著。許多西方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強大的社會養老體系,而與這些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是在目前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階段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這就使得國家在全面建立社會養老體系和完善老年福祉方面遭遇諸多問題,人口、財政等等都是我國政府面臨的艱巨問題,所以在中國,家庭養老模式依然將作為主流的存在于我國的各個家庭單位中。孝文化早已深深扎根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深層,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被培養的意識就是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本文嘗試從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入手,探究其對我國養老體系的影響,思考在人口老齡化的洪流下,如何正確弘揚孝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如何規避孝文化的局限性。
傳統文化;孝文化;家庭養老;養老體系;中國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環,如果追溯孝文化的話,從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的早期詩歌、從《論語》中的諸多言論等等我們都能追尋到早期孝文化的明確倡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等都是對“孝”的直接表達,也有類似于“父母在不遠游”的內在表達。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的孝文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尊敬父母,二是贍養父母,三是立身續香,四是諫諍父母,五是慎終追遠。尊重父母當然也引申到尊重祖先,尊重也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一個表現,對父母長輩精神上的撫慰有重要意義。贍養父母是我國養老文化發展走向的核心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以贍養父母為兒女之本,所以在傳統文化的渲染下,贍養父母成為了每一個中國家庭潛在或表層的思維,深深扎根于心。立身續香恐怕是我國相比較發達國家獨有的一種孝文化的內涵,實質上是以傳宗接代為孝敬父母祖先的表達,讓血脈延續也是一種孝,當然這也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埋下種子。諫諍父母是指對父母的錯誤直言相勸,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群在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維和新的生活方式上多處于抗拒狀態,這就需要兒女的積極正確引導和勸諫,使父母融入時代,這一點為養老體系中的自我養老也提供了積極推動。慎終追遠指的就是為父母養老送終了。“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愛,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體現了我國孝文化對亡親的哀思,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深邃的內涵之一。
家庭養老是由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老模式,而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種養老模式已經具有較長時間的歷史,有一定穩定性。傳統的孝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對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封建政府提倡的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已經愈發成熟,在當今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家庭、家族觀念。不同于西方的個人主義,國人意識中的幾世同堂、兒孫繞膝、老有所依,這些內容組成了老人所謂的天倫之樂,這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生活方面的滿足,更是精神層面的滿足,這也表明了傳統文化對家庭養老的積極的保障作用。
盡管中華民族孝文化千百年來為穩定社會的養老模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各個年代的領導階級所推崇的孝文化在長期帝王制的影響下依然會殘留一些封建的、宗教化的痕跡。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盡管有著其積極的一方面影響,也有著一些局限性,在當代的養老體系的構建完善中需要重新審視和慎重思考。
其一是孝文化在經歷了長期封建社會的打磨之后,傳統養老文化中或多或少會含有宗法性與封建性。等級秩序正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了官方宣揚的道德準則。這也形成了意識形態的宗法性原則。因此,養老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孝道”就成了封建倫理和宗法文化的道德基礎。傳統文化以“孝”為“本德”,認為治國必重“孝道”。然而,這種孝道都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說都是單向的,例如君臣關系中,臣要對君絕對忠誠,而“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親子關系中,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禁錮了個性和思想,夫妻關系中也講究妻子對丈夫的絕對順從,男可有三妻四妾,妻卻務必忠貞至死。這些思想扭曲了人的本性,對“愚忠愚孝”的極度張揚,使得孝忠意識成了封建君主制度的思想附庸。
其二是認為無子是為不孝,孟子有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統文化講究多子多孫,兒孫滿堂,這種思想一方面成為了最早期家庭傳統養老模式形成的必要條件,必須要有后,才有人去為自己養老,另一方面卻成為了中國人傳統家庭觀念的劣性禍根。這一觀念在逐漸的演化中,由于生女兒一不能幫助家庭分擔過多農活,二要外嫁難以為父母養老,這就形成了娶而不生是為不孝,生而為男是為不孝。不僅視兒子為不孝,連兒媳也會被橫眉冷對。這種觀念逐漸形成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這在男女比例平衡發展上是有著極大的弊端的,而這種心理在當今依然存在于中國人的思維意識中,成為了夫妻生育觀念的重要影響因素,這種思維在落后地區、農村尤其明顯,導致了城鄉的生育水平差異,進而影響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的形成。
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占據著主流文化的地位,所以在當今社會傳統文化下的養老文化研究對我國家庭養老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把握我國歷史文化軌跡的前提下,尊重客觀歷史發展規律,充分利用“上層建筑”文化歷史精華,不斷加強新時代的養老文化建設,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養老文化。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中將現代養老體系不斷完善發展,找到符合我國當前客觀國情的發展策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養老文化的橋梁巧妙地聯系在一起,使物質贍養與精神贍養達到統一的格局。
翁赫(1991-),女,漢族,吉林通化人,長春工業大學,社會保障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人力資源與管理。
B823.1;D669.6
A
1006-0049-(2016)19-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