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潔
1.隰縣第二中學,山西 臨汾 041300;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 臨汾 041000
?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梁潔1,2
1.隰縣第二中學,山西臨汾041300;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臨汾041000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精神世界的構建,接受美學的“讀者中心論”等一些列理論觀點恰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就如何利用接受美學觀點指導和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美學觀點;指導
接受美學是源于西方的文學理論,它強調讀者在建構文學話語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研究者要從過去重視研究文學作品創造者轉移到重視研究文學作品的閱讀者,深度挖掘研究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際操作中,我們該如何利用接受美學的理論觀點進行和指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呢?
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閱讀能力就是在文學接受活動中的讀者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接受從而形成的審美經驗。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也具備這種審美經驗,它既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累積起來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認知習得,也是對閱讀對象的進一步選擇、認知的基礎。語文閱讀教學要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重點關注學生閱讀審美經驗的積累,從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出發,尊重學生閱讀的自我體驗,關注學生的個性解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課堂氛圍。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是多個維度的,尤其是那些內涵豐富的文本,其解讀更為豐富多樣。在教學中,教師不應灌輸式地一股腦把所謂的“標準答案”都塞給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包容性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理解,集中歸納學生的閱讀思考,提供導向性的指導意見,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邊讀邊思,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質疑創新能力。
接受美學提出的“期待視野”理論為初中語文閱讀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切入點。接受美學認為,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會在個體和其所在的群體的多重因素影響下對文學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是人的思維慣性作用的結果,會帶有閱讀者主觀認知因素的影響,也會在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促發閱讀者進行文學改良與創新。因此,期待視野會幫助閱讀者選擇閱讀的價值取向和具體內容,還會影響閱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的閱讀感受和評價。同時,期待視野會隨著閱讀者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文學素養的豐富而不斷提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這種“期待視野”就反映為審美期待,即學生的閱讀期待。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和閱讀之中,會受到其自身的主觀經驗、文化素養、情感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在這種影響驅使下對文學作品產生一種潛意識的的閱讀期待。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期待,并善于利用閱讀期待去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期待遠遠低于作品的文學屬性時,閱讀就會出現困難;當學生的閱讀期待遠遠高于作品的文學屬性時,閱讀活動又會寡然無味。教師應主動了解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以及文化素養,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學生的閱讀期待,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本,同時在難易程度上要挑選等同于或略高于學生閱讀期待的作品,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設計教學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接受美學重視讀者地位,應充分發揮讀者在文學接受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接受美學的“召喚結構”觀點為加強閱讀教學提供有利契機。依據接受美學的觀點,閱讀教學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意義和價值會在師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在傳統課堂中,長期盛行“獨白式”教學——只有教師一直在闡述文本、對話文本,而學生則出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嚴重扼殺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師革新教育理念,建構對話式的閱讀課堂。可通過積極設疑發問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審美體驗與作品的文學屬性交流、碰撞、融合,從而形成新的審美意義。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重交流與對話。教師的任務也絕非是課堂提問式的言語對話,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學生以及自己之間架起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橋梁。接受美學提出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給這座橋梁的建立提供了基石。教師要善于利用文學作品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和填補作品的潛在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為學生多留下進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舍得給予充分的時間保障,適時的放慢腳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不斷沉淀、積累。
接受美學的文本理論強調“第二文本”的重要性,“第二文本”是讀者主觀意識的體現,是包含讀者主體思想認識的文學加工、再創作。將其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則可以看出,教材文本是“第一文本”,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感悟、創新是“第二文本”。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學生的“第二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成效的重要反饋點。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強化閱讀教學的“第二文本”意識。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提高生成“第二文本”的能力呢?筆者認為,“第二文本”是脫胎于“第一文本”基礎之上的文學再創造,那掌控學生對“第一文本”的理解與接受則是優化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除了要在準確把握“第一文本”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善于發現不同學生對“第一文本”的不同解讀,并抓住這種課堂生成,及時反饋總結,加以引導。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激發學生對“第一文本”的解讀興趣、提高闡釋水平、培養創新能力,豐富“第二文本”的生成。
接受美學給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諸多啟示,對于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其重視讀者地位、加強讀者和作品聯系等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是重新建構文學作品存在價值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最原本的目的就是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建構閱讀教學課堂新的生態才有意義和價值。
[1]范華彪.努力挖掘閱讀教學的創新點.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3).
[2]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G633.3
A
1006-0049-(2016)19-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