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賢
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
公共治理視角下的農村環境整治研究
謝國賢
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農村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在公共治理視角下,如何更好地對農村環境進行整治,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的作用,盡快改變農村環境現狀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農村環境整治內容與策略,希冀能夠為加快公共治理視角下的農村環境整治做出應有的貢獻。
公共治理;農村環境整治;內容;對策
在公共治理視角下,農村環境整治涉及到所有的農村公共利益相關者,也就是農村環境的好壞與農民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對農村環境進行有效地整治是必不可少的,這既關系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更關系到農民生活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說農村環境能夠得到改善,對于我國環境保護來說舉足輕重。因此了解和掌握在公共治理視角下農村環境整治的主要內容,有助于農村環境整治的順利開展。
(一)現代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
現代農業生產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農作物的種植、施肥及保護上,過度地使用化肥,而不再使用農家肥,農作物種植使用的塑料薄膜,以及噴灑的農藥等等這些都對土壤、空氣、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如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確使用,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強溫室效應,還會造成植物營養失衡,而化肥、農藥過度使用,不僅使糧食作物農藥含量超標,而且還會造成重金屬等有害物含量超標,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威脅。由于一直以來對農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久而久之使現代農業生產給農村環境帶來了污染,這就需要在農村環境整治中把整治現代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作為重點來抓。
(二)農村生活垃圾污染
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農村生活垃圾不僅數量上增多,而且從垃圾種類上也有新的變化,塑料袋、廢電池、農藥瓶以及雞鴨等動物毛皮等在沒有任何處理的情況下,在農村形成垃圾污染。很多農村出現了生活垃圾占道,生活廢水繞村的現象,不僅如此,一些緊鄰城市的農村,不少城市垃圾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在公共治理視角下,農村環境整治也要從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入手。
(三)工業污染
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鄉鎮企業,村辦企業以及私營企業等等,農村企業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但是由于農村各種性質的企業,點多面廣,而且規模小,在處理工業“三廢”上根本沒有實力,再加上農民自身對環境污染認識不足,使農村工業污染問題相當嚴重[1]。
在公共治理視角下的農村環境整治必須是政府為主體,農村各種社會公共機構、企業以及農民個人共同參與,要充分發揮公共治理的優勢,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公共利益來抓,因此公共治理視角下的農村環境整治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環境治理
在農村現代農業生產中,要以政府為主體,以各利益相關單位、企業、個人等為基礎,對現代農業生產加以完善,如在種植上農業管理部門要指導和監督農作物的種植,要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進行規范,對塑料薄膜的清理進行檢查,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盡量不使用高毒農藥,而且要運用傳統農業中農家肥來進行土壤改良,值得高興的是在夏季麥收中,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社會公共機構以及企業都能夠對秸稈焚燒加以抵制和監控,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村空氣環境不受到污染,同時也證明農村公共治理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環境治理,還要從規范化生產入手,農業生產用土地連片作業,統一種植,統一收割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化肥、農藥等對土壤的傷害以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此基礎上還要應用高科技手段,對土壤、水源以及農作物等進行有害物的測量與監控,做到環境治理有的放矢。同時還要發揮公共治理的優勢,使社會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公益組織,志愿團體參與到農村現代農業生產上來,做好指導和監督。
(二)科學處理農村生活垃圾
首先就是要依托各種社會力量,在政府的主導下,對廣大的農民朋友進行環境知識普及,提高農民對保護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的投入,要村村有封閉垃圾箱,有垃圾處理中轉站,配備垃圾清運車,在一定的范圍內建立生活垃圾處理站,實施統一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當然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的投入還需要社會各階層、團體、企業以及個人的大力支持。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整治還要從改水、改廁、改灶等方面做起,使污水、生活垃圾得到及時的無害化處理,徹底改變那種垃圾圍村,污水環繞的景象,而且政府要積極倡導和發動社會力量,廣泛發動群眾,投資、投勞,以市場化運作來整治農村生活垃圾。
(三)加大工業污染整治力度
要對那些效益差、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村辦企業以及私營企業要關停,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要對污染源進行限期整改,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同時還要以市場為導向,對一些企業收取排污費、排污權費等,從而提高企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對農村各類企業要進行環境監測,對企業進行環境指標考核,針對那些故意排放“三廢”的企業要嚴懲,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要對遵守環境保護法,積極處理“三廢”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檢舉、舉報企業環境污染問題的單位和個人也要進行獎勵,從而形成一個共抓、共管、共防的農村工業污染治理環境[3]。
總之,新公共治理視角下的農村環境整治既需要政府的主導作用,也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參與農村環境整治,公共管理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帶領社會各類組織為農村環境保護提供幫助,從而使農村環境得到徹底地改善和提高,使農村經濟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1]汪玉凱著.公共治理與非營利組織管理[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
[2]郝德利,侯小軍,董寶生.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2):56-58.
[3]李東陽.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方法與策略[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2):69-72.
X52
A
1006-0049-(2016)19-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