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武進開放大學高職基礎部理科教研室,江蘇 常州 213000
?
沒有問題學生正視學生的行為偏差
張曉燕*
武進開放大學高職基礎部理科教研室,江蘇常州213000
個別學生的教育問題——平時我們習慣稱之為問題學生,是所有班主任既頭疼又無奈的的話題。每個班主任都會碰到各式各樣行為有偏差的學生,我帶商務英語班快四年了,每個孩子的性格、愛好、家庭情況都比較了解。
問題;學生;管理;策略
在我班的吳同學就屬于有些行為偏差的學生,脾氣暴躁、動輒打架、不善溝通,但聰明能干、敏感多疑、自立意識強,是個矛盾的人,想當初為了一個眼神、一句無聊的話就可以請校外的人一起打群架,經常遲到、不跟我這個班主任打個招呼就曠課,而且看我的眼神總是躲閃的,在教室與同學的關系比較緊張,可是我發現她學習比較努力,成績中等偏上,對這樣的學生我非常好奇,這孩子到底經受了什么挫折?為何如此敏感且拒人于千里之外?卻又不放棄學習。我通過幾次家訪,在和她媽媽多次深入交流過程中,發現她父親早逝、母親無奈三個孩子的壓力而改嫁卻又遭人背叛并被騙取所有積蓄、背井離鄉來到常州,靠自己當商場營業員的微薄工資撫養三個孩子,力不從心,疏于三個孩子的管教,特別是小兒子,小學就輟學,在社會上瞎混,作為姐姐的吳同學跟大姐一起,陪著媽媽度過貧窮又無助的生活。而且雪上加霜,她媽媽又患了乳腺癌,現在是化療階段,特殊的家庭環境讓吳同學變成現在這種情形。
我先在經濟上幫助她,給她申請了助學金,前提是成績進前10名,不再打架,前面的打架先警告以觀后效,如若再犯,直接報學工處處分,取消獎助學金,同時鑒于她的特殊家庭情況,幫她申請走讀,利用晚上時間打工。雖然教育幫助吳同學的過程不怎么順利,有時因為打工比較累而遲到、甚至曠課,有時因為性格一時很難改與別人發生沖突,有時因為家里的困難想放棄學業,可我還是找到她的難能可貴之處,學習成績一直在前10,我確信她是個守信的孩子,4年來,一直跟她保持溝通、跟她媽媽利用微信聯絡,節假日打工工資比較高,她從不放棄,她跟我說,覺得現在過得很充實,看到媽媽臉上的笑容多了、化療后病情穩定了,她覺得很開心。我不知道以后吳同學會怎樣,但至少現在的她很陽光、具有正能量。
我們不應該簡單粗暴地把他們歸類為問題學生,我們老師應該把他們歸納到一個環境和背景當中,從學生的成長環境去看待學生,真正理性、客觀的分析學生,這樣也就能夠更好的理解學生為什么會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學生的大多數“問題”行為都能夠得到解釋,這樣我們也更容易理解、同情學生,從而讓“問題學生”不在有“問題”。只有在發現學生偏執行為的引發因素,才能夠針對性教育,對這些學生進行優化教育,確保教育行為學生不會感到反感、抵觸。首先,可以用規則的控制行為,讓他了解遵守規則的意義和重要性,認識到如果不遵守規則是會被遭受懲罰的,從而起到自覺控制的目的;其次,用真摯的語言、熱情的行為去感染學生,讓他感受到是被關懷之下成長的。如果不采用這樣的方式感染學生,僅僅是依靠規則對其進行控制,學生并不會認為這是教育和幫助,會理解成為強制性要求,從而導致適得其反。對于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需要在重視規則意識培養的同時,借助精神措施去感染、感化學生,幫助學生原理偏差行為和偏差思想。所有自覺遵守規則的人,規則都不再是規則,而是一種習慣,只有不遵守規則的人,才會感受有規則的約束,才會感到被約束、被控制了,其最終的問題都是來源于自身。盡可能讓學生明白這一道路。
在開展班級教育行為的過程中,可以多次、反復的重視利益一致性,也就是教師與學生的最終利益是一致的,并不是相反的,教師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是為了學生的成長而著想。學生的偏差行為糾正之后,教師并不是最大受益者,最大受益者是學生自己。此外,整個班級學生與教師都是獲益者。學生在出現偏差行為、問題行為時,并不是僅僅影響教師的行為和利益,相對而言,教師所受到的利益影響遠低于學生自己所受到的影響,學生自身才是最大受害者。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掌握更多的生活技巧,其最終的受益者也是他們自己。我們需要盡可能將這些思想潛移默化的轉移到學生思想中,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語言、教學中“無意間”傳授這些思想。所有的教育都是以幫助學生為出發點,并不是保護教師的權威與利益。除此之外,這一點學生也會從教師的行為、語言上發現。
在家庭層面,我們同樣需要與家長達成一致性的利益為原則。讓家長充分信任我們,確保不會因為自己的業績決定對學生的待遇,讓家長了解我們所做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以幫助學生為出發點。只有在充分的信任之下,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幫助,消除約束。教師、家長與學生在三方利益的一致性之下,便能夠形成良好的合作,從而使教育方式的收益最大化。假設家長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不信任的問題,那么教育就會因為家庭與學生存在兩極化,教師的教育收益也就顯得非常低。對此,如果你覺得學生或家長有不信任的情況,可以選擇合理的時間與家長進行談話,可以帶上學生,將你想要將的話當面說清楚,以免發生信息傳達有誤的情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違紀行為通過書面的形式告知家長,讓家長對學生的過失行為簽字,并承認自己錯誤及影響后果,為今后的教育提供方向。
綜上所述,在任何的教學方式當中,投入充足的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講規則不談情感,在嚴格的教育中,學生會認為這是“獨裁”,只有在充足的情感之下,學生才能夠正視規則,才能夠認為規則是一視同仁的,認識到規則所約束的不是“我”,而是“我們”。教師需要明白,情感的投入并不是追求某種回報,而是因為學生年齡小,不懂事,所以不知道感恩。同樣,教師只有知道這些之后,才能夠投入更多的情感,不將學生的問題行為放在心上,對學生出去積極的心態,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有偏差行為的學生必然有相應的生活環境和偏差因素,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規則約束、情感感染、剛柔并濟的方式進行合理化教育。
張曉燕(1966-),女,江蘇常州人,本科,武進開放大學基礎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方面。
G647
A
1006-0049-(2016)19-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