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坤 馮立剛
1.邯鄲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5;2.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
現代人孝道行為變遷探究*
董 坤1馮立剛2
1.邯鄲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5;2.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中華孝文化源遠流長,孝道本身具有深刻的內涵,且形成了傳統形式的行孝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的孝道觀念有了更新,在行孝方式有了新的變化。孝道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主要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獨生子女政策、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等因素推動的。
孝道;行孝;現代人
傳統孝文化源遠流長,《爾雅》首篇之一《釋訓》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為孝。”經濟與社會的飛速發展深刻改變著我國的家庭結構,核心家庭數目逐年增加,這給孝文化踐行帶來了挑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孝文化的認知以及行孝方式有了明顯的變化。對這一現象進行理論分析,有利于傳播正確孝文化,鼓勵切實可行的行孝方式。
孝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種文化精神滲透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孝文化的內涵在儒家經典《孝經》以及《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中有明確界定。自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占據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以來,人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逐漸形成了系統的孝道文化。
(一)孝道的內涵
孝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結合本文需要,這里主要梳理了以父母為對象的孝道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敬愛雙親;順從雙親;諫親以理;事親以禮;繼承志業;使親無憂;隨侍在側;奉養雙親;愛護自己;為親留后;葬之以禮;祭祀以禮。
(二)傳統行孝方式
在傳統社會中,家庭是一個生產、消費、教育、娛樂以及慎終追遠的單位,因此孝文化的外鑠性明顯,即以孝為主題的社會規范對行孝方式有著相對嚴格的規定,有著人人都應遵守的行為模式。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珍愛生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1];
二是慶賀父母壽誕。古人五十歲之后開始做壽,四十九歲之前,叫做生日。
三是注意使用尊稱。比如用“先”稱謂已故的長輩,去世的父親尊稱為先父,去世的母親尊稱為先慈或先妣。
四是注重尊老。古代文獻中,老年人一般指五十到七十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2];人們真心愛護自己的父母,當然也要把這種愛推及到所有老人的身上。
五是晨省昏定。子女每天要向父母行請安之禮。“省”就是探望,“定”就是要休息。早晨父母醒了,要扶持他們下床,晚上父母睡下,要侍奉他們躺下。這是最根本的孝道禮節。
六是追思祭祀之禮。荀子認為:“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3]。其意思是說對去世的父母長輩,要像生前那樣盡孝。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發生轉變,傳統家庭中父子為主軸的關系正在逐步轉變為夫妻主軸的關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角色正從“全職老師”轉變為“生活保姆”,學校的教育角色越來越重要。親子關系的變化,帶了孝道觀念的更新與行孝方式的變化。
(一)現代人的孝道觀念
一是孝的對象只局限于父母。在傳統社會中,“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又說:“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1]孝道從家庭開始推及,一直擴展到全社會各個階層,泛孝主義的性質十分明顯。現代社會中家庭功能的萎縮,家庭的情感功能突顯,現代人對孝道認知也局限在了親子之間。
二是孝道的情感性明顯。傳統孝道強調了父母對子女管教的權威性地位,孝道的最終落腳點在于使子女成為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人。現代社會中,親子感情培養成為孝道的基礎之一,行孝越來越講求親子之間的平等及珍惜。
三是行孝是自覺行為。傳統社會中行孝是具有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對個體行孝行為有著強烈的約束。在現代社會變遷過程中,面對“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道德外在約束力在下降。行孝作為個體行為,受他人道德評價的機會在減少,因此行孝的自覺性成為行孝的關鍵點之一。
四是行孝過程中的親子互動趨于平等。“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1],在傳統社會中,孝的權威性決定了父母的權威地位,傳統孝道也強調了作為子女行孝的義務性。現代社會中,平等觀念滲入人心,父母的權威性遞減,行孝越來越講究親子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是孝道表達方式的個性化。由于傳統社會結構的同質化以及社會流動較少,個人被牢固的固化在某一地域,特定地域的民風民俗行為規范被年復一年的傳承著,人們行孝方式也被固化起來,行孝的標準化或者說社會化要求明顯。尤其是儒家經典中的《孝經》以及流傳甚廣的二十四孝故事把孝道表達即如何行孝做了權威性的說明,并在潛移默化中限制著人們行孝方式方法的創新。現代社會發展中,人員流動迅速、教育的發達、職業的多樣性,給人們行孝提供了多種選擇,人們表達孝道的個性化更加突出。
(二)現代人行孝行為
現代人行孝行為與現代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以親子互動為主要標志成為現代人行孝的主要模式。具體的有如下內容:
一是奉養父母,使其衣食無缺。比如許多青年人到外地打工,工資每月寄回家鄉,以孝敬父母。
二是和父母就重大問題及時溝通。現代人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已經很強,但面對人生重大問題比如擇業、婚戀等重大問題時,都會爭取父母的意見。
三是關心父母健康、生活、起居。這種關心,不因地域流動而消失,尤其是現代通訊的發達,為親子間的實時胡同提供了便利條件,子女隨時問候父母的情況較為普遍。
四是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不使父母擔憂。社會競爭的激烈,讓人們面臨這巨大的壓力,個人在社會中積極打拼,面對問題努力憑借自身能力解決,是許多人盡孝的選擇之一。
五是愛護自己,珍愛生命。這一方面和古代區別不大,人們雖然沒有完全堅持“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1]的規則,但在工作中、生活中善待自我,熱愛生命已經成為共識。
六是努力工作,使得父母以己為榮。現代社會為人們實現夢想提供了可行的環境,人生選擇的多樣性,通過自己開拓事業,為父母爭光,成為為人子女的追求之一。
從傳統到現代,孝的本質沒有變化,即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態度表達。不同的是,傳統中的泛孝主義正在為現代人所提提倡的親子互動式的孝道觀念所替代。
(一)經濟發展對行孝行為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行孝方式的影響,首先是通過改變人們的家庭生活開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強化了家庭的經濟功能、情感功能,弱化了家庭的其他功能。再加上現代文化背景下,行孝過程中親子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
經濟發展改變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非農產業成為社會的主體。對于許多人而言,離開土地、離開農村進入城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口流動成為今天的常態,由此傳統孝道中“父母在,不遠游”[4]勸誡成為了過去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子女的行孝方式,可能不會像傳統社會那樣能夠做到晨省昏定,而是靠現代通訊設備進行實時的互動,隨時關注父母的生活等,再就是通過在外打拼,積累財富,孝敬父母,使父母無憂。
經濟發展普及了市場化邏輯,理性的計算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到行孝行為中。在行孝的認知方面,部分現代人對父母及其相關事和物認識了解的經濟性考量因素正在增加,比如對父母財產的關注。在行孝的情感方面,父母對子女的經濟支持力度大小,在一部分人那里成為行孝情感付出的一個重要標準;在行孝的主動性方面,部分現代人以物質匱乏為由,和父母的情感互動淡漠,行孝主動意愿不夠高。
(二)獨生子女家庭結構對行孝行為的影響
自2016年起,我國正式實施“二孩”政策,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社會中獨生子女的家庭占家庭總數較多,因此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對親子互動行為仍然具有較大影響。
孝不是人的先天本能,是社會學習的結果之一。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對子女成年后的行孝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祖輩、父輩的愛集于一身,溺愛子女是一種普遍現象,獨生子女的優越感自然而然產生。盡管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證明,獨生子女的自我意識比較強,但近來的社會新聞報道中“大寶”反對父母生“二寶”的情況,無疑是一種反證。如今,計劃生育實施以來的獨生子女有一部分人都已成年,向父母行孝也成了一個現實問題。
從現實情況看,受傳統文化影響,獨生子女群體對行孝行為的認同度較高,對孝道概念的接受也沒問題。問題在于,由于自我意識的強烈,有一些人把將來贍養父母作為孝順的體現,有些人把父母對自己的養育和自己對父母的孝順看作一種交換,還有人把行孝行為經濟化,即考慮行孝的經濟成本,因此在行孝意志不像傳統社會中那樣意志堅定。從理論的角度看,一個獨生子女要面對父母兩人,無論是在經濟或物質上供養父母,還是和父母的情感溝通方面,其牽涉的精力比較大,全方位的行孝不大現實,因此獨生子女的行孝行為中的親子情感溝通比較突出。
(三)老齡化社會趨勢對行孝行為的影響
我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2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2.5億,到2050年,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的3成。[5]行孝敬老,已經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更是關乎社會穩定和諧的大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齡人口群體的經濟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對行孝過程中物質需要在降低,情感需要在上升。與父母情感溝通,消除孤獨感、失去感,成為行孝的重要評價標準。這種情感,體現在節日期間子女能否和父母團聚上,體現在平時與父母的溝通交流上。面對人口流動的頻繁,許多家庭中子女不能守在父母身邊,大部分父母和子女都已經認同這種現實,父母對子女行孝期望已經從子女的“不遠游”變成子女一切安好且能進行有效溝通。
此外,老齡人口的健康始終是子女行孝的關注重點。盡管現代衛生醫療條件的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年老體衰后健康水平下降是不可否認的趨勢。許多老年人,病患纏身,影響生活質量。在現行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下,父母對子女的行孝期望上,主要集中在子女對自己的生活照顧上。當然,這和上文所說的重視情感溝通并不矛盾,當特定主體的老年人遇到健康問題時,要求子女生活照顧的期望就會上升,情感溝通的需要就下降了。
[1]胡平生.孝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8,12,29,58.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35.
[3][清代]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213.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3.
[5]郭超.今天我們如何行孝[N].光明日報,2015-02-11(8).
*河北省社科聯民生課題結項論文,課題名稱:傳統孝文化視角下現代人行孝行為研究(課題編號:201501705)。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