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 呂春曉 王明真
1.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00;2.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傳統文化結合研究*
劉 旭1**呂春曉1**王明真2*
1.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00;2.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要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實現其中國化的基礎上,必須推動其大眾化。為此,必須找到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其宣傳普及。本文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方向不動搖、以中國優秀文化為基礎、批判吸收外來文化、把握好國內國際實際情況,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能夠在當前時期深入人心、推動大眾化邁向新階段,真正發揮其物質力量,助力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統文化;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報告中提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立足現實,高瞻遠矚多次提到我們要提高在文化上的自信度。在2016年5月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有立足國情、借鑒國外,深挖歷史、把握當下,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盵2]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進一步取得發展和完善,也為新時期、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進程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內涵、新要求。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理論,就是適應了這種新要求、新內涵而做出的理論創新。本文認為這些理論都是新時期下馬克思主義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都有著不同的內涵。具體到我們國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發展的主要是民族、科學大眾的文化,即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此來發展科學文藝;鄧小平時期,又提出‘要堅持貼合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堅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又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批判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要求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立足現實、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提出努力建設文化強國戰略,以文藝復興助推兩個一百年的實現。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思想的提出,都是新時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鮮明體現。
(一)中國夢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動力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和部分中央領導參觀復興之路時論述到:現在,我們大家都在熱烈探討著中國夢,我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就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其本質。
國家富強意味著我國綜合國力要得到提升,不再貧窮和落后。民族振興意為我們要使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騰飛,實現復興,我們必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意為百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群眾有充分的幸福感。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三者分別從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層次提出了價值目標追求。將國家利益、民族復興和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合到一起,通俗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老百姓的生活語言,從而把中國夢與個人夢想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中國夢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中國夢的實現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推進。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光輝典范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提出了價值目標追求,這24字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和精度凝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在當前中國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大眾化的具體表現。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精神文化建設學說,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外來先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中所包含的愛國主義、天下為公精神、與人友善、和諧共處思想等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與發展,自由民主思想是對西方民主文化的批判繼承與汲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不同方面、層次都批判繼承、吸收了西學,國學等優秀文化基因。注重時代性的創新和大眾性的宣傳過,廣泛的為大眾所接受。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發展的光輝典范。
(一)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思想意識領域建設的根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是指導當前我國社會建設改革、處理各方面問題的根本理論指南。只有把這一思想切切實實宣傳普及給廣大老百姓,找到與中國文化的契合點,廣大中華兒女才能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才能更好投身于各自的工作崗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而奮斗。
(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迫切需要
中國共產黨95年的光輝革命史,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史,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始終把革命實踐經驗上升為革命理論。用一種群眾都能明白的表達方式,積極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中國化理論,深入大眾生活,廣泛發動了人民這一力量主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綜上所述,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是黨和人民的正確抉擇。我們一定要歷史辯證看待這一思想的大眾化進程,把馬克思主義扎根于國學的土壤中,以一種實事求是、開放的態度,成就出一片具有中國風格、特色、氣派的文化成果。
[1]楊宏庭.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9.
[2]姜潔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
[3]卜葉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徑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
*四川省教育廳高校思政青年專項(SZQ2014084),課題名稱:校園文化建設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在研)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旭(1986-),男,漢族,北京人,碩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呂春曉(1993-),男,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通訊作者:王明真(1981-),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811;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