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艷湘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
引入“閱讀”切實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
鄺艷湘*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但當前高校的思政理論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實效性,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要提高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閱讀無疑已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通過閱讀,不僅可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鍛煉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大學生真正獲益匪淺,而且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和自主思考切實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政治素養,使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問題迎刃而解。
高校思政理論課;實效性;閱讀
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思政理論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與知識性。
但是當前高校的思政理論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實效性,大學生不愛聽,甚至反感排斥,課堂上的抬頭率不高;大學生們反映思政理論課堂上學不到什么知識,盡是意識形態的說教與灌輸;學生參與度低,積極性不高,課堂討論易低水平重復;課堂發言易停留于意氣用事,乃至演變為個人情緒的宣泄,許多時候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理論課以提高其實效性,我國各地高校掀起了思政理論課的改革大潮,其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如引入專題式教學、問題導向式學習、研究型學習等;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主體性教學(或開放課堂,即讓學生參與討論,設計課件,課堂講授)、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案例教學和網絡教學(如網絡空間的構建、微電影等)。
但是,已有的改革雖然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是存在的問題仍是比較明顯的:第一,知識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很容易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抬頭率犧牲了思政理論課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性;第二,學生的閱讀量有限,一個學期可能僅限于一本教材,即便是布置課外閱讀和拓展閱讀,或者由于布置太多學生無法完成,疲于應付,最后應付了事,或者由于與課堂討論無關或者相關性不大學生索性根本就不讀;第三,由于閱讀有限,大學生的相關知識背景有限,沒有自己的思考,無法真正參與課堂討論,導致學生無法深層次的立體系統的思考教材內容。
要提高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關鍵在于必須讓學生多閱讀,多討論,多思考,因為閱讀與思考是我們學習的兩個重要途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是相互結合的,沒有廣泛的閱讀,課堂討論將是在低效率低水平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和真正參與,教學的效果就將大打折扣,任何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都將效果有限。而在“思”與“學”中,閱讀則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參與和思考,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開放課堂和翻轉課堂,否則就依然是師生間的不平等對話,是老師對學生的“高壓式”灌輸。
閱讀與思考是我們學習的兩個重要途徑。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是相互結合的,沒有廣泛的閱讀,課堂討論將是在低效率低水平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和真正參與,教學的效果就將大打折扣,任何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都將效果有限。而在“思”與“學”中,閱讀則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但是國人當下不喜歡讀書,是有目共睹的。中國人每年的閱讀量不足10本,而猶太人的年閱讀量是60多本。汪培珽在其《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中提到,美國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從其國人愛閱讀則可見其原因。網絡化時代,中國人不愛讀書的現象更加嚴重,大家往往滿足于從網上下載點資料,從百度上搜索點知識,零散而不系統,對某些熱點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
有感于閱讀的好處以及國人不愛閱讀的習慣,我國連續三年把“全民閱讀”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也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閱讀的重要性,在今年的答記者會會上還明確表示“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我們國家全民的閱讀量能夠逐年增加,這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標志……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兩次愿意把“全民閱讀”這幾個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原因,明年還會繼續。”
當下許多大學生不愛閱讀,四年大學生活下來可能僅僅局限于閱讀幾本教材。當然,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生的閱讀量可能大點,但是其他類學生的閱讀量就比較少,主要以閱讀教材和各類工具書為主,很多大學生可能長達一學期或者一年都不翻閱課外書,停留在不閱讀或者淺閱讀的層面,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人文素養和政治素質的提高。
高校思政理論課上引入“閱讀”,借鑒“讀書會”的形式,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切實提高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這一方法的引進,旨在將思政理論課和學生的廣泛閱讀聯系起來,具有獨特的優勢:第一,能夠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學生將成為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學習、思考的主體;第二,有助于推動思政理論課考核方式的改革,強調課程的過程考核,推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思政理論課考試改革,避免平時成績的考核流于形式。第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溝通交往能力等,引導學生由關注思政理論課的“成績”轉向提升學生“能力”,使學生學有所獲。
高校四門思政理論課共有兩個學年,通過將“讀書會”引入大學生思政理論課課堂,大學生可以閱讀和討論大量經典著作,開卷則有益,通過閱讀,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政治素養方面的閱讀量將大幅度的提升,不僅可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鍛煉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大學生真正獲益匪淺,讓學生愛學,肯學,而且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和自主思考切實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政治素養,使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問題迎刃而解。
[1]孫海悅,尹琨.“全民閱讀”第三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3/156964.htm.
*中南大學2015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湖南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改項目。
鄺艷湘(1979-),女,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教授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研究方向:國際關系。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