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晶 周 超 黃國威 李如南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高校助學資助的實效性研究
——以貴陽中醫(yī)學院為例
何晶晶*周 超 黃國威 李如南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貧困生已成為目前高校發(fā)展中較為突出的焦點問題之一,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課題組以貴陽中醫(yī)學院為例,探討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實效性。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能較好地發(fā)揮其實效性,幫助大部分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但資助力度依然不夠,仍有部分貧困生受到經濟壓力的困擾,存在自卑、封閉、消極悲觀等扭曲的心理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完善現(xiàn)有資助方式,拓展資助項目,強化資助力度,重視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文關懷。
高校助學資助;高校貧困生;實效性
隨著我國教育成本分擔制度的深入執(zhí)行和高等教育成本的逐步提高,特別是近幾年,高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使貧困生成為了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體,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各高?;拘纬闪恕罢鲗АW校為主、社會參與”的全社會助學體系[1]。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是否真正發(fā)揮其實效性,是否確保了貧困生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保障他們不因貧困而荒廢學業(yè)對學生、學校乃至整個社會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涉及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也關系到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更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
本文以貴陽中醫(yī)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為例,探討高等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實效性。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的資助政策能較好地幫助貧困生完成其學業(yè),但同時也存在貧困大學生自卑、封閉等心理問題,學生的感恩情懷也有待加強,資助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對象與方法
本課題在貴陽中醫(yī)學院隨機抽取500名入庫貧困學生為樣本,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貴陽中醫(yī)學院助學資助工作的實效性做了相關調查。該項調查以班級成建制的形式進行,涉及中醫(yī)學、中醫(yī)骨傷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護理學專業(yè)大一至大三在校本科貧困生(分別占33.59%、35.11%、31.30%)。本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76份,調查覆蓋面較廣,代表性較強,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數(shù)據(jù)處理
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使用Excel和SPSS19.0軟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
(一)貧困生基本情況
1.貧困生家庭基本情況
在本次被調查的貧困生中,91.6%的學生戶口性質為農業(yè),8.4%為非農業(yè)。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學生達43.51%,1000-3000元的為48.09%,而3000-5000元的僅占6.87%,本次被調查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他們的家庭收入極低,且大部分家庭子女眾多,經濟負擔較重,生活質量不高。
2.貧困學生心理狀態(tài)
調查顯示,71.76%的貧困生自認心理狀態(tài)是積極樂觀的,而有9.16%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消極悲觀,還有18.32%的貧困生認為自己自卑封閉,0.76%的貧困生心理狀態(tài)為妒忌小氣。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大部分貧困生能積極、正面、客觀地面對家庭的貧困,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但仍有不少貧困生受制于家庭經濟的影響,產生了自卑、封閉、消極悲觀等扭曲的心理狀態(tài),這部分學生在學校常表現(xiàn)為內向孤僻、脫離群體、對周圍事物比較冷漠。因此,如何正確指導貧困生克服各方面的壓力,降低或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從而建立積極樂觀的學習和生活熱情顯得尤為重要。
3.貧困生身邊同齡貧困者目前的狀況
被調查貧困生表示,自己身邊的同齡貧困者中有57.25%已外出打工,12.21%在家務農,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有3.82%,而在校學習的僅占26.72%。
(二)我校助學資助基本情況
1.貧困生受助情況
本次調查中,82.44%的學生受到過國家助學金資助,3.82%的學生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0.76%的學生受到香港省善真堂、孟氏基金資助,另有12.98%的學生得到過社會其他基金的資助。結果表明我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主要還是以高校貧困助學金為主,其他社會資助項目較為貧乏,且力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2.貧困生助學金使用情況
74.05%的貧困生在拿到助學資助金后將其作為生活費用,18.32%的學生將其用于購買書籍和日常用品,2.29%的學生會邀請同學朋友吃飯慶祝,5.34%的學生則將該資金存起來以后有需要時使用。
3.貧困生對于物質支持和精神激勵的看法
調查顯示,12.98%的學生認為物質支持比精神激勵更為重要,8.4%的學生認為精神激勵更為重要,70.23%的學生認為兩者同樣重要,6.87%的學生認為不好說,而1.53%的學生認為兩者都不重要。
(三)對目前我校資助工作的調查情況
1.對于我校資助力度的看法
就我校目前的資助工作而言,7.63%的貧困生認為其資助力度很大,41.22%的貧困生則認為力度較好,37.4%的學生認為力度一般,而仍有13.74%的學生認為我校目前的資助力度遠遠不夠。
2.對貧困生幫助較大的資助方式
被調查者中有19.85%的認為物質和資金的幫助最好,40.46%的貧困生認為勤工儉學、幫助學生自力的方式較好,6.11%的學生則認為結對交流、心理輔導對貧困生的幫助更大,33.59%的學生認為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yè)推薦的方式對他們幫助較大。
3.關于助學資助對受助人的幫助(此題為多項選擇)
有76.34%的貧困生認為助學資助改善了受助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也有78.63%的貧困生認為幫助受助人得以繼續(xù)完成學業(yè),53.44%的人同時還贊同改善了受助者的精神生活,32.82%的貧困生認為提升了受助人的素質和能力,僅有0.76%的學生認為沒多大幫助。
4.關于我校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上做得較好的方面
調查顯示,58.02%的貧困生認為我校對于資金資助方面做得較好,17.56%的學生認為在勤工儉學方面做得較好,而另有24.43%的貧困生則表示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更好。
5.是否有必要開展更多形式的公益項目
90.08%的被調查者表示很有必要,覺得無所謂的貧困生占0.76%,9.16%的被調查者表示沒必要,只需把現(xiàn)有的做好就行。
6.助學資助給受助學生帶來的改變
此次調查顯示,大部分受助學生表示助學資助給予了自己很大的幫助,消除了因經濟貧困帶來的心理負擔,使自己可以安心的完成學業(yè),與此同時,助學資助還增強了自己對回報社會、幫助他人的積極性和決心,并表示將來自己有能力后也會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以幫助更多的學子順利完成學業(yè)。但仍有少數(shù)貧困生表示,由于家庭極其貧困,目前的助學資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壓力,但還不足以使家庭經濟負擔得以完全解除,仍成為影響自己繼續(xù)求學的因素。
以上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校目前的資助工作能較好地發(fā)揮其實效性,較大程度地幫助貧困學生解決了經濟困難,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如:資助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國家助學金,過于單一化,貧困生的自卑、消極等心理問題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完善現(xiàn)有的資助方式,強化資助力度
由于貧困生資助是一個長期問題,學校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貧困生資助管理辦法,明確相關各方的責任與義務,使貧困生資助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2]。我校目前現(xiàn)有的資助方式有: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香港省善真堂、孟氏基金、勤工助學。以上資助項目的覆蓋面僅占20%左右,如何在現(xiàn)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使其得到高效使用,充分發(fā)揮資助目的也極為重要。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如不對單個學生的受助金額設置上限,則極易出現(xiàn)資助集中在個別學生身上的情況。另外,資助資金的補貼方式如簡單地選擇現(xiàn)金資助,則缺乏有效約束力,不少假貧困生通過投機取巧獲取資助金,且部分學生在得到資助金后也容易出現(xiàn)盲目消費現(xiàn)象。如果將資助金以其他方式發(fā)放給學生,如將其作為生活補助每個月發(fā)放至學生的飯卡、或用以減免書本費等等,則會大大減小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率。
(二)以政府為支撐,拓展資助渠道
由于我校處于西部較落后地區(qū),相比其他發(fā)達城市高校而言,對于貧困生的資助方式主要依賴于國家助學金,而其他社會資助項目比較欠缺。國家助學金雖然資助金額較高,但名額有限,加之貧困生認定標準無法確定,極易在分配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難以均衡,照顧不全的現(xiàn)象。其他資助項目額度有限,名額稀少,貧困生普遍認為這樣的資助方式過于集中化、單一化,應在努力完善現(xiàn)有資助方式的基礎上,依托政府和相關部門提升社會關注度,吸引更多的社會組織提供資金資助,拓展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方式,以期徹底解決在校貧困生的實際困難。
(三)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文關懷
貧困生在進入大學后,面臨著經濟、生活、學業(yè)、就業(yè)等多方面的壓力。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和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極易出現(xiàn)消極悲觀、自卑封閉等心理問題。高校應當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文關懷,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引導學生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幫助他們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時還應注重大學生的誠信及感恩教育,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結合在一起,鞏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1]楊怡飛.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化解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2:154-155.
[2]許祥云,陳方紅.江西省普通高校貧困生資助狀況調查報告[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19(5):43-47.
何晶晶(1987-),女,貴州鳳岡人,碩士研究生,貴陽中醫(yī)學院藥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