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娟
?
選用舞蹈鋼琴伴奏音樂初探
羅麗娟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摘 要:本文著重闡述了在舞蹈教學中鋼琴伴奏音樂直接影響學生對舞蹈動作的 理解與詮釋。為此,鋼琴伴奏教師要切實把握舞蹈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對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選用針對性強的伴奏音樂;要根據不同內涵、形式的舞蹈動作,選用相匹配、相融合的伴奏音樂。這樣,才能積極有效地配合舞蹈教師的教學工作,產生完美、協調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舞蹈教學;鋼琴伴奏;音樂選用
舞蹈鋼琴伴奏橫跨鋼琴和舞蹈兩大藝術領域,是一項即興的、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隨著舞蹈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對鋼琴伴奏的旋律、節奏、和聲等藝術表現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舞蹈教學中,鋼琴伴奏音樂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舞蹈動作的理解與詮釋。在舞蹈教學中,選用明晰、準確、優美的鋼琴伴奏音樂,不但可以使枯燥的基本功訓練課充滿生機,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音樂知識,準確理解音樂作品所展現的舞蹈藝術形象,并提升藝術修養;針對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合理選用不同風格的音樂,不僅能夠強調和補充舞蹈表演內容,激發學生的情緒、情感,而且能夠促使學生正確把握舞蹈動作,與舞蹈教師更加靈活的進行配合,將舞蹈和音樂融為一體,實現藝術的最大化,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舞蹈教學中精心選用與舞蹈內容、動作相契合的鋼琴伴奏音樂是至關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音樂與舞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作為鋼琴伴奏教師要切實把握舞蹈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積極配合舞蹈教師結合舞蹈教學的實際情況,對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選用不同的伴奏音樂。如,民族舞的音樂要在特定的方言調式區內,盡可能地發揮該區域的音樂特征。以朝鮮族民族舞蹈為例:多數是以三拍子節奏為主,在動作線條多為上拋弧線和涌浪式下弧線,實質上是一種剛柔相濟的互相推蕩,給人一種精神飽滿、親切溫暖、均衡安定、柔和協調的感覺。在鋼琴伴奏時就要選用契合度高的音樂,才能產生舞樂和諧,渾然天成的效果。又如,排練維吾爾族舞蹈時,鋼琴伴奏教師就應該把握其特有的切分節奏特點,在織體伴奏是將切分節奏合理融入其中,以增強舞蹈的藝術感染力,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
鋼琴伴奏音樂的強、弱、高、低,旋律的起伏變化在舞蹈基礎教學訓練中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會在舞者的內心產生不同的形象思維和動力。如,在音區選擇上,“小跳”應該選用高音區伴奏,清脆的聲音可以使舞者更加輕盈,有彈性。再如,“蹲”應該選用氣息流暢、寬闊的樂曲,旋律不能呆滯。伴奏音樂的旋律線條在舞蹈基礎訓練中對動作的提示、身體的位置、情緒的變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課堂訓練的動作中,如“跳”、“轉”、“翻”等,伴奏音樂切忌旋律刻板,否則對大幅度的動作就不能起推動和幫助作用,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在舞蹈教學中,鋼琴伴奏教師還要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選用不同速度和節奏的伴奏音樂。例如,擦地主要訓練腿和腳的力量,伴奏音樂應該常用2/4的節拍。因其對動作節奏、速度的需要,有時也可配3/8、3/4、4/4節拍的音樂,給人以明亮、堅定的感覺。再如,把桿動作蹲、腰、單腿蹲、控制,其動作要求舒展、緩慢,連綿不斷的延伸,音樂就要多選用4/4、3/4或6/8拍子曲目進行伴奏,充分體現其舒展、柔美的舞蹈動作畫面。
此外,在教學中,鋼琴伴奏教師還應該根據舞蹈選用力度不同的伴奏音樂。比如,把桿動作小踢腿、小彈腿、大踢腿,把下動作小跳、中跳、大跳、轉,等等,動作都是強有力、棱角分明、節奏明快的舞蹈表現形式。伴奏音樂應該選用色彩明亮的大調調性或選用速度較快,力度較強的2/4拍音樂來表現。一般來說,小彈腿比小踢腿更有力、更尖銳,它是一種訓練腳步和小腿力量的練習。在這種情況下,鋼琴伴奏音樂常選用2/4拍,有時也可以加入切分等節奏以顯示力度上的變化。由于動作強調靈活性,因此伴奏的聲音應該彈得清脆、明亮、集中、豐潤而且富有彈性。再如,“轉”的訓練,其動力來自蹲和手臂動作的配合并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伴奏音樂就應該多選用6/8、3/4節拍的曲目。根據動作頻率、熟練程度不用,可以選用不同節奏、力度的曲目。因為這類動作節奏感很強,所以伴奏音樂的節奏要平穩,并且在發力時給出重音,使學生在做訓練動作時感到更加舒服。
縱覽舞蹈藝術發展史,我們深知:舞蹈與音樂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把舞蹈與鋼琴伴奏音樂完美結合起來是鋼琴伴奏教師的應有之責,也是舞蹈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
總而言之,在舞蹈教學中,鋼琴伴奏音樂的選用始終要以舞蹈動作的內涵為準則。因而鋼琴伴奏教師要努力學習舞蹈知識,準確把握舞蹈訓練的特點和規律,精心選用符合舞蹈教學的優秀音樂作品,用豐富多彩的、生動具體的、與舞蹈動作高度契合的伴奏音樂進行伴奏,讓旋律貫穿舞者的的每塊肌肉,讓節拍進入舞者的每個關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舞蹈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和綜合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能力、藝術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侯麗麗.高校鋼琴教學與課程改革散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