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銘
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
從心理因素看高校畢業生“擇業難”現象
康 銘
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大學生是社會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而這一資源因為逐年的就業壓力而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當中呈現出越發顯著的心理問題,心理因素對畢業生的就業、擇業的影響不容忽視。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就業心理疏導,培養畢業生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是當代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高校畢業生;心理因素;擇業觀
隨著國家高校教育的深入發展及高校教育體制不斷擴招,近來年,高校畢業生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高校畢業生495萬到2015年750萬,2016年高校畢業生高達765萬人,再次創歷史新高,今年高校畢業生迎來新的就業洪峰,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壓力持續增加,這將是2016屆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又一次重大挑戰。
縱觀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就業難”并不是畢業生未能充分就業首要問題,許多畢業生在就業前就已經出現了“難擇業”的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升級、全球化日益深化、知識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畢業生的擇業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宏觀來看,影響高校畢業生“擇業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畢業生個人因素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入學初期、甚至是畢業前半年、乃至整個大學四年期間,對自己的未來無任何職業規劃,就業目標不明確、職業發展無規劃、就業領域不清晰、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擇業無主見等問題,都影響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在面臨職業選擇時無所適從,難以完成從學校向社會的轉變。
(二)社會宏觀因素
就業市場對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社會傳統價值觀和利益觀對畢業生擇業觀念的禁錮、就業體制由“計劃分配”向“雙向選擇”轉變的過渡等,導致畢業生在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和擺在面前多項選擇時,無法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盲目跟從。
(三)教育體制因素
目前,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專業模式單一化、培養體系程序化、課程設置和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就業指導課程形式化等教育體制內部不合理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畢業生在準備進入就業階段期間,準備不充分,實踐能力不足,使得“擇業難”問題日益凸顯。
張明賀在研究高校學生就業擇業壓力歸因時將就業壓力解釋為:“就業壓力是指個體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面對具有威脅性、挑戰性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1]就業壓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畢業生職業選擇方面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畢業生無法正視擇業問題,消極抵觸擇業。面對不同的擇業壓力,畢業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和表現:
(一)自負心理,需求落差大
一些畢業生無法對自我進行客觀評價,因而在擇業過程當中往往過于挑剔,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學習成績較好或是工作、社交能力較強的畢業生身上,他們對自身評價過高,而忽視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的人才需求標準,對就業的城市、職位、薪資、工作條件等過于挑剔,好高騖遠,當發現求職過程中實際工作內容、福利待遇和自己的預期目標差距過大,便無從選擇或是冷漠等待。
(二)缺乏自信心,受挫能力低
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學校教師、家長對工作辛苦的夸張描述,讓很多畢業生在未就業之前就產生抵觸和自卑心理,這一類心理現象經常出現在一些不善于交際、缺少實際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心理受挫折素質較差的畢業生當中,在擇業過程中缺乏膽量勇氣,躲避主動求職、面試,消極抵抗就業過程中的人才競爭,陷入一種消極的心理誤區,放棄主動擇業。
(三)從眾求穩,思維模式陳舊
對于舊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從祖輩遺留在當代大學生的思維定勢當中,影響了畢業生的擇業心態。絕大部分畢業生在擇業過程當中,選擇考取國家公務員、事業編制、銀行等老一輩認為的“鐵飯碗”工作,從眾心態嚴重,競爭意識薄弱,“一業定終身”的傳統就業觀念還根深蒂固于眾多畢業生當中,嚴重影響了擇業的心態和視野。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反應出畢業生的擇業難心理狀態,一些心理暗示、不平衡心態等主觀因素成為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的主要因素,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擇業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好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為未來職業的穩定發展奠定好基礎,因此,必須重視心理因素對當代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導向作用,從心理因素問題上來改變畢業生的就業、擇業觀。
(一)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引導畢業生彈性擇業
畢業生是否能積極就業、良性擇業主要取決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應把就業指導工作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完善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評估體系。國內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畢業生對就業指導的概念認識很模糊,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實際應用毫無了解,缺乏科學的理論和實踐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因此,需要通過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等課程體系和服務平臺,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就業咨詢和服務,來逐步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和改變不健康的擇業心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切合實際,結合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市場供求變化、本學校及學院的專業課程設置等,尤其是要培養一批就業指導的專業資質教師,運用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等多層次的理論知識,結合就業指導相關的實踐經驗,為畢業生提供科學的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充分認識到專業能力和企業需求的關系、專業發展和社會應用領域的關系、自身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關系,逐漸培養畢業生的“彈性就業觀念”,能夠根據人才市場的供求情況和自身的專業素質及綜合能力,適當調整擇業標準和就業預期,讓他們能夠“擇好業”,逐步完善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二)開設個性化心理咨詢通道,提升自我調節能力
畢業生的擇業壓力引發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一些未就業大學生會容易出現憂慮、恐懼、焦躁等心理問題,不僅影響畢業生擇業心態,更容易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要避免心理壓力的出現,擁有健康的擇業心理是必要的前提。針對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就業季,高校應設立畢業生心理咨詢專項通道,針對畢業生的擇業心態、專業、成績、性格,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咨詢和指導,為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畢業生及時解決問題,保證其順利就業;尤其針對心理問題較為突出的畢業生,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時跟進、交流、溝通,并指導其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緩解和疏導活動,幫助畢業生積極面對畢業期間出現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并利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同時,開展心理減壓專項培訓,培養學生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和方式方法,適當地進行心理素質測驗和訓練,提高
擇業的技能,消除不良的擇業心理和心態。
(三)加強入學初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就業擇業信心
當代大學生“擇業難”的心理因素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擇業難”不僅是社會和高等教育的所要厲行解決的問題,應從畢業生的擇業心理問題和影響擇業觀的因素入手,通過學校和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從主觀上消除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將被動擇業變為主動擇業、積極擇業,為畢業生在就業、擇業之前創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培養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就業心態,才能引導畢業生正確擇業,化解畢業生在畢業之后人生職業道路上的迷霧,緩解就業洪峰所帶來的就業壓力。
[1]張明賀.高校學生就業壓力歸因方式研究[J].學理論,2011.
[2]石懿,楊德祥.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實證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
[3]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4]姚裕群.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演變與近期發展趨勢[J].人口學刊,2008.
[5]吳新悅.淺析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及解決對策[J].人才與教育,2008.
F249.21;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