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莉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遼寧 營口 115000
?
黨政干部培訓中案例教學模式分析
趙淑莉*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遼寧 營口 115000
近年來黨政干部培訓課堂上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創新主要表現為:課堂講述式案例的突破,哈佛案例教學式的廣泛應用,現場體驗式教學的迅速興起,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充分體現和滿足了黨政干部增強黨性、堅定信念、增長才干的需求。
案例教學;課堂講述;哈佛案例教學;情境體驗
全國各級黨政干部學院為了適應新形勢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新要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的有關精神,緊密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大力推進教學方式改革,其突出表現就是對案例教學的廣泛應用。根據案例教學采取的不同方式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類型:課堂講述式、哈佛案例教學模式和現場體驗式。這三種方式,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在黨政干部課堂上形成了一樹三花,三分天下的格局,筆者僅對其模式加以分析,以資同行補正和借鑒。
課堂講述式案例是指為了使課堂講述聽起來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講述者引用的大量典型事例、經典故事、寓言傳說等來解讀觀點和原理。課堂中引用的故事、案例、事例等,被習慣地稱之為“案例”。
黨政干部學院授課者對“案例”引用有了小小的突破,主要表現在引用“案例”時遵循這樣的一個思維邏輯:第一:此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第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給我們哪些啟示;第三:把啟示上升為方法論,關鍵在于方法論的提出。
以往講述式教學中應用案例的主要思維邏輯是:首先,要以事喻理;其次,進一步分析對現實的啟示。如古人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1]這個現代人也耳熟能詳的故事,來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當今《百家講壇》于丹老師用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寓言來解讀先賢孔圣的思想。我們不難看出,用案例證明原理是一種傳統的授課方法,但只要應用精準適度,依然可以大受歡迎。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授課者把案例的啟示最終上升為方法論,在諸多案例、事件分析說明之后,有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法或者現實工具,為學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比如在為領導干部做“提升心理調試能力”講座的時候,在案例分析之后,領導干部會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之后要提供給一些方法和工具,讓學員能夠初步學會運用一些簡便可行的方法減緩壓力,釋放不良情緒,建立合理的心理支撐體系等,至此才完成對案例分析引用的目的,這個專題的講座才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操作性。
可以說案例方法論的應用從教學方式上看只是前進了一小步,但從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目標上看卻是一個質的飛躍。
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case method),始于19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是以一個典型事件和任務情節為載體,讓學員融入情節,進行決策和處理,在相互學習和碰撞中,完成對事件的處置、對問題的思考和自身能力的訓練。它以案例為基礎,以能力訓練為重點,以互動為平臺,是理論和實踐的一個絕佳結合點,在黨政干部培訓的課堂上應用廣泛。
黨政干部學院參與案例教學的主體是具有良好綜合素質、豐富社會實踐、較強解決問題能力、一定管理知識和較高學歷的黨政干部,與哈佛大學案例教學中參與主體—學生多有不同,所以在開展案例教學時,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選擇案例的難易度和答案的開放度。選擇中的案例要有一定難度。案例就是為了訓練學員敏捷、科學、多維的思維力,快速有效的決策力和行動力、良好的語言表達力和沉著自信的心理素質等。
(二)學員為主,教師為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樹立平等觀念,不能以權威自居。教師只是穿針引線,把握節奏,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的主持人,引導學員圍繞問題的焦點進行討論。教師通常不做答案只做點評,作為點評人,要善于總結歸納提升。
(三)流程設計必不可少。設計上課流程,并熟練地把握流程,是按時按目標完成案例教學的保障。
現場體驗式教學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教學模式,一問世就備受培訓對象的歡迎和培訓機構的關注,從而成為成人教育培訓的一種重要方式。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最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時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2]
干部培訓中的情境設置,通常是為了一定教學目的事先設計案例的時間、背景、矛盾和情節。如,延安干部學院現場教學中先組織學員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實地參觀歷史圖片和原始革命文物,再聽教師講述延安精神的特征、啟示及新時期如何弘揚延安精神。這種教學方式針對性強、效果顯著、學員參與度高,彌補了以往黨史黨建、黨性教育在案例教學上的局限性,是最受學員歡迎的教學方式,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前景良好,發展空間很大,但各級黨政干部院校對這種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大力推進時,也遇到不少困難和困惑:
(一)資金、歷史、地理等資源限制。如延安、井岡山、浦東干部學院都具有不可復制的歷史、地理資源,三個地方皆為中國革命的圣地,涵蓋了中國西、中、東部三個不同的經濟發展區域。此外像建立拓展培訓基地、教學實驗中心也需要一次性大量資金投入。
所以各地干部培訓學院都面臨著如何挖掘自己特有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的課題。此外合作辦學,優勢互補,借用他山之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人才供給不足。能講授現場體驗課的教師資源不足,是各院校普遍面臨的問題。
(三)處于起步階段,教學模式和方法還有待完善。
課堂講述、案例互動、現場體驗,三種案例運用模式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各有特色在黨政干部培訓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無論其怎樣創新和發展都脫離不了案例、情境和原理的合理應用,其教學的根本目的始終是一致的,始終是為“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增長能力才干”這個主題服務的。
[1]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2]徐捷.論建構主義學習觀[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3).
趙淑莉(1972-),女,黑龍江綏化人,中共營口市委黨校行管教研部,主任,教授。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