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晶
南昌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8
?
清末教育革新背景下的基督教教育
——以山東為中心的考察
尹明晶
南昌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8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革新,為教會學校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改變了教會學校在西學教育方面的壟斷地位,競爭的壓力促使各差會謀求更高效的發展。在機遇和挑戰的雙重刺激下,山東的許多教會學校辦學質量提升,名校影響擴大,基督教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基督教教育;清末新政;教會學校
基督教教育在山東出現之初,一直受到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和觀念的影響,發展艱難。后來隨著教會的發展及教會對教育事業的日漸重視,基督教教育有了初步發展。義和團運動前,山東的基督教教育已經出現了小學、中學、女校、聾啞學校、職業學校、醫學院、大學等各類機構,現代教育體系雛形出現。但這些學校的學生多為基督徒,多數學校影響有限,基督教教育體系仍不完善。且義和團運動中,大批學校受到沖擊被摧毀。
1901年1月,清廷下詔變法,清末新政由此開端。新政改革涉及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當時主政山東的袁世凱大力推進新政,山東社會加速向近代化轉型,士民風氣因此大開,新式教育迅速發展,同時也為基督教教育的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
清政府開始大規模學習西方,推行全方位社會改革,一時間中國的官紳和民眾非常急切地想學習新學,但此時政府學校的數量和容量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截止1909年,山東全省共有3919所各類學校,平均每校僅有15.1名學生。[1]實際上這一數字還要大打折扣,因為許多學堂雖然名曰新式學堂,但所授內容與原來的私塾相比變化不多。這些情況的存在無疑為基督教教育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以前少有人問津的教會學校現在即使需要嚴格的入學條件、要繳納高額學費也有人爭相就讀,教會學校一改成立之初時的窘況。廣文學堂要求其正班學生“須從各中學堂畢業,應本堂招考,考準者”方能入學,而選班則要求“中文明通,年齒過十六歲方為合格。然入學之時,必先試以議論一篇,并默講四書,考準者方能收入”[2]。可以在充足的生源中挑選優秀的入學者,使得教會學校的辦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一向免除學費甚至補貼雜費的文會館在1904年開始令學生酌情繳納學費,廣文學堂要求“凡在堂肄業學生每生全年膳費二十四元,學費三十元”[2]。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會學校地位的改變和其辦學的成功。
截至1912年,山東教會學校僅男女寄宿小學校的數量就達到686所,有男女學生共10050人。此外還有各類中學、技術學校、師范學校、大學等。僅這一部分數字就比1898年統計的共302所男女學校,3922名學生的規模擴大了1.5倍。[3]
此時,教會學校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在清末教育革新中,缺乏新學辦學經驗,師資匱乏成為制約新式教育發展的障礙。因此,“官員、學校領導和紳士逐漸開始就重要的教育問題向傳教士們請教。”[4]1901年,山東巡撫袁世凱在創辦國內最早的省級官辦高等學堂——山東高等學堂時便邀請當時文會館館長赫士襄助。赫士率領一批文會館的教習和畢業生僅用一個月即按照登州文會館的模式完成了這一工作。據1910年統計資料,僅文會館一校之學生就因為學問即好、作風亦正,被各學堂爭相聘請,全國18行省,除貴州外,均有該校學生任教。[2]足見該校教育質量及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
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政府主導的全方位新式教育改革開始后,基督教教育便失去了原本在西學教育方面幾乎壟斷的地位。清政府相比教會而言可以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擴充發展新式學校。隨著時間推移,政府主導的教育體系體系無疑會產生更好的結果。因此,這一時期傳教士們采取了新的辦學策略,放棄在數量上與公立學校體系競爭,轉而專心發展中高等教育和完善基督教教育體系。
1902年,美國北長老會和英國浸禮會決定聯手發展高等教育,共建一所聯合大學。這所聯合大學的中文名字后來被定為合會學局,學局設有三所學院,“即在濰縣的文理學院、青州府的神學院和濟南府的醫學院”[5],1904年長老會的文會館由登州遷往濰縣與浸禮會在青州的廣德學院合并,組成了廣文學堂,亦即廣文大學。1910年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正式在濟南成立。這是在中國最早實行聯合辦學的基督教高等教育機構之一。這就是后來知名的齊魯大學。
除高等教育外,其他各級各類教會學校也在此階段獲得發展。如著名的中等教育學校禮賢書院在此時名揚四海。1906年,學校已有來自全國30個省份的官紳商學子弟就學。書院的創辦人衛禮賢因“辦學有功”獲得了清政府的四品頂戴。這一時期,在濰縣、煙臺和臨清等地,有傳教士教授孩童游戲唱歌、識字觀畫的“孩童學房”,其實質就是今天的學前教育。幼稚園出現后,山東的基督教教育體系具備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備的普通教育體系。普通教育之外的各級各類教育也在這一時期持續發展。山東基督教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1]李仲波.山東教育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1996.
[2]王元德,劉玉峰.《文會館志》[M].濰縣廣文學校印刷所,1913.
[3]D.MacGillivrary ed.,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3[Z],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3.
[4]F.L.hawks pott,”Education”.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 held at Shanghai,April 25 to May 8,1907.
[5]John.J.Heeren:On the shantung front:A history of the shantung Missio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1861-1940[M],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1940.
G527;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