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古北口位于北京東北的密云縣,是長城東部要地。對于古北口的雄偉壯觀,明朝詩人唐順之曾寫詩描繪道:“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為鳥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萬里鳴弓綃。”古北口長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享譽中外的司馬臺長城,就是古北口長城中的一段,其驚、險、奇、特,被文物專家贊為長城之最。元明清三朝,這里是由東北和蒙古草原進入北京的必經之路,戰事頻繁。金代曾于此處修建鐵門扼守,所以又叫“鐵門關”。而在幾百年之后,愛國將士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成了一道真正的“鐵門”,抵御著日寇的入侵。那么,這里又曾發生過一場怎樣驚心動魄的曠世鏖戰呢?
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軍悍然出兵山海關,不久占領熱河省的省會承德。接著又攻向長城東部各主要關口,進逼平津。日軍主力第8師團全部及騎兵第3旅氣勢洶洶地向北平東北大門古北口撲來。
當時在此駐防的是東北軍第67軍王以哲的第107師,官兵大部分是東三省人。“九一八”事變以后,他們失去了故鄉,房屋被燒毀,親人被日本鬼子殺害。官兵們懷念親人,思戀故土,內心有著無限悲憤和痛苦。他們胸中燃燒著復仇的怒火,要向日本鬼子討還血債,盼望早日打回老家去!

日文《熱河長城血戰錄》中記載了古北口戰斗
為激勵官兵洗雪國恥,收復國土,東北軍把岳飛《滿江紅》的原詞改編為:“我國恥,猶未雪,男兒恨,何時滅……壯志饑餐倭奴肉,笑談渴飲倭奴血。”做為出操時所唱的軍歌。比起前些年的東北軍,軍容和作風都大不一樣,以前老百姓都稱他們是奉軍,軍紀很壞,見人先打罵,后要東西,與土匪沒有什么兩樣。正如順口溜所說:“奉軍一到,心驚肉跳,小孩遛馬,大人鍘草,首飾現錢,一律搶跑。”
如今東北軍第107師為了抗擊日本侵略,抓緊訓練,每天人們沒起床就聽到軍號聲和駐軍的跑步聲。天亮以后在城內外各處小型場地上又可看到他們劈刀、打拳、摔跤、刺殺、射擊、瞄準等各種軍事科目的操練及戰斗演習。這種自強不息、苦練殺敵本領的表現,給當地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北口戰事打響后,日本鬼子先用大炮排轟,接著用飛機投彈,隨后用裝甲車掩護步兵向我方陣地沖鋒。第107師部隊一天就打退敵人三四次沖鋒。當地老鄉聽從前線運來的傷兵講,古北口所在的青石梁山石堅硬,構筑工事困難,時間又短,并缺乏木材掩蓋,塹壕、掩體大部分暴露,交通壕也挖不深。中國守軍炮少壓制不了敵方炮火,但官兵抗戰熱情很高,負傷后仍堅持戰斗不下火線。
讓我們再來看看《熱河長城血戰錄》一書中,大阪每日新聞社特派記者在戰地新聞中又是如何描寫這場“最激烈的戰斗”吧。
“棄守熱河的支那軍以最后的關口古北口為依托,轉而發起了猛烈的反擊。在距離古北口9千米遠的長山峪發生的一戰就成了熱河討伐中最激烈的戰斗。
敵軍是張學良為雪奉天一戰之恥辱而特意派來的由王以哲指揮的一個旅的精銳正規軍。正面黃土嶺一帶的敵軍構筑了堅固的堡壘,依靠二十幾門臼炮、迫擊炮以及數百架機關槍進行持續抵抗,同時從后方不斷得到援助。不到敵軍數量十分之一的我軍雖然勇猛攻擊但也難以取得成效。從8日拂曉開始進入了特別激烈的對峙戰。

上 第17軍第4旅旅長鄭洞國在古北口戰場留影下 指揮古北口抗戰的徐庭瑤將軍
這天是三月十日,正是日俄戰爭之奉天大會戰發生的日子。全軍的士氣非常高昂,面對在古北口一帶高地布設了堅固陣地的敵軍大部隊,我軍迎著朝霞向敵人開火,一時間槍炮齊鳴,山谷中回蕩著令人兩股戰戰的槍炮聲……
看著這一壯烈的場景,我全身的血沸騰起來了。隨之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快速地按下相機的快門,在敵人子彈從耳邊擦過的同時相機也沾上了周圍落下的灰塵。
我被敵人打在身前的炮彈震得耳鳴不已,全身的神經就像被針扎了一樣,身體緊張得戰栗發抖。
突然,一剎那間,從敵陣發射的一枚迫擊炮彈,在我正前方站立的野炮兵藤崎大尉的腳下炸開。一下子沙塵和白煙就把我包圍了,什么都看不見。緊接著大量的石子打在身上讓我覺得要完蛋了。
不由自主地喊出‘不好啦。睜開眼一看,此前一直站在眼前的藤崎大尉已經倒下了。又一聲‘不好啦!把我一驚,往旁邊看,攝影班的同僚大朝藤本脖子那里鮮血噴涌而出。
這時猛烈的機關槍火力覆蓋給滿洲通信社的攝影班成員石川的左腕造成了貫通槍傷。這是我們這批最早參加熱河討伐的新聞人中出現的首次傷亡。”
因為在長城各口中,古北口控扼承德—北平大道,位置最為重要,因而也成為雙方攻守的焦點所在。
明朝初年,大將徐達沿燕山一線要隘修建長城,古北口長城的選址就是出自這位常勝將軍之手。而此時,在國民黨部隊中也同樣被譽為常勝將軍的中央軍第17軍軍長徐庭瑤,正奉命在江西“圍剿”紅軍。面對外敵入侵、國難當頭的局勢,他再也無心“安內”了,于是聯絡關麟征等第17軍高級將領,聯名上書南京政府,強烈要求北上抗日。據說,徐庭瑤是國民黨中央軍將領中第一個主動請纓抗日的。

日寇侵占河北古北口
面對全國上下“一致對外”的強大壓力和日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蔣介石發出命令,“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尋求國聯調停”,批準第17軍北上。接到命令后,徐庭瑤即令受其節制的關麟征第25師、黃杰第2師、劉戡第83師、黃顯聲騎兵第2師等部隊各自從駐地出發,北上抗擊日寇。
1933年3月8日,關麟征的第25師奉當時主管華北抗戰軍務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張學良的命令,進駐密云縣城。入夜,部隊正在休息時,又接到張學良急電,告知敵人已開始向古北口攻擊,令該師迅速前進,與在古北口的東北軍王以哲軍長聯絡。
第25師連夜兼程,于10日凌晨抵達古北口,部隊剛剛部署完畢,日軍便對古北口發動了進攻。敵機成群結隊飛來,對我方陣地狂轟濫炸,成串的炮彈落向城頭、山溝,炸得城崩巖裂,樹斷石飛。中國軍隊的陣地被吞噬在一片濃煙烈火之中,士兵傷亡極大。盡管如此,他們沒有后撤一步,并且擊退了日軍步兵在炮火掩護下的試探性進攻。
11日天光大亮,日本關東軍第8師團的步兵在山炮、野重炮的掩護下,開始大舉進攻。成群的鬼子兵,端著三八大蓋漫山遍野像蝗蟲似的向第25師陣地撲來。我軍利用簡陋的工事和天然地形地物盡可能隱蔽自己,等鬼子臨近了,才突然猛烈投彈射擊,槍炮聲、喊殺聲回響在古長城的上空。
對比雙方軍隊的輕武器,日本的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同我軍的“毛瑟”步槍、捷克式輕機槍相比并不占多大優勢,而且三八大蓋的口徑只有6.5毫米,殺傷力還不如我們的老“毛瑟”。但日本軍隊訓練有素,而且有重炮掩護。我25師則是在徐庭瑤軍長的極力爭取下,剛剛由第4獨立旅剛擴編而成的,重火器只有二十幾門六零和八二追擊炮,和日軍相去甚遠。再加上日軍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所以不顧重大傷亡,輪番拼死進攻,我軍陣地岌岌可危。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師長關麟征親自率部增援,途中與日軍遭遇,雙方短兵相接,混戰在一起。關師長身先士卒,率部沖鋒,被手雷炸傷5處,滿身淌血,仍大呼殺敵。經過反復激烈的搏殺,終于打退日軍,穩住了我軍防線。
眼看著師長身先士卒,血染沙場,第25師全體將士無不奮勇殺敵。在戰場上,又是什么樣的壯舉,讓驕橫不可一世的日軍都要向中國的7名勇士鞠躬致敬呢?
古北口開戰之初,第145團團長戴安瀾向一個叫帽兒山的高地派出了一個7人的觀察哨,7名士兵攜帶一挺輕機槍據守在一座小山頭上,封鎖著日軍前進的必經之路。大部隊都撤離時,由于聯絡中斷,這7個人并未接到命令,所以仍在堅持戰斗。一直到13日下午,日軍仍未攻下帽兒山。敵人調來飛機重炮猛攻,而七勇土則依靠居高臨下的地勢和山頂上的怪石山洞為掩護,頑強機智地打擊日寇,給敵人以很大殺傷。
日軍前后傷亡100余人,而七勇士巍然屹立,惱羞成怒的日軍,動用飛機、大炮反復轟擊。小小的山頭幾乎被削平,陣地成為一片火海,硝煙嗆得他們喘不上氣,烈火燒著了他們的衣服,但這7名壯士緊握機槍,沒有后退半步。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用刺刀、槍管、槍托和沖上來的鬼子肉博,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日軍指揮官原以為帽兒山上至少應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守軍,但到山頂一看,只有7具中國軍人的尸體,大為“震動”,下令在山坡南面挖了個大坑,將7人遺體排放在里面埋好,又在墳前立了一個木牌,上面寫著“支那七勇士之碑”。然后率領全體士兵鞠躬致敬……

古北口戰役紀念碑
8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們在憑吊戰場遺跡時,看到當年七勇士戰斗的山頭仍然沒有任何植被,而其他山頭都是茂密的草木。寸草不生的山頂也許由于當年戰斗太過激烈,失去了生長草木的條件。
當年的第17軍軍長徐庭瑤后來曾親身經歷過昆侖關大捷等無數惡戰,然而在他晚年講的最多的就是七勇士,他和家人講,和朋友講,和部下講,每次講總是老淚縱橫。
第25師作為一支組建不久、裝備很差且訓練不足的部隊,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浴血奮戰多日,雖然全師付出傷亡4000余人的慘痛代價,但也殺傷驕橫的日軍2000余人,日方對中央軍有如此戰斗力深刻震驚,其戰報稱古北口之戰是“激戰中的激戰”。
經此古北口一戰,日軍傲氣大消,再不敢輕敵冒進,只得積蓄力量,準備進攻南天門。而我方第25師也急需休整,遂由剛剛趕到的第2師接替防守南天門陣地。經過暫時的平靜之后,最終的戰局拉開了序幕。
4月21日,日軍對南天門陣地發動進攻。一連數日,日方飛機、大炮交替轟擊,南天門一線被炸得遍地焦土,到處濃煙滾滾,烈焰飛騰。在極強火力的掩護下,日軍步兵、騎兵、坦克傾巢出動,輪番猛沖。而我第2師官兵在師長黃杰的率領下,冒著日軍密集的炮火,憑借有利地形有效地殺傷敵人,一次次將蜂擁而至的敵人殺退,未丟一寸土地。
南天門中央421高地是日軍進攻的重點,扼守高地的第6旅11團拼死血戰,構成了一道無堅不摧的血肉堡壘,日軍付出慘重代價仍無濟于事,索性于25日集中全部炮火對高地實施空前猛烈的報復性轟擊。從清晨到黃昏,無數炮彈連續不斷地傾瀉到高地上。高地被削掉了一層又一層,許多戰士血光四濺,但沒有一個人退卻。
第2師連續血戰5晝夜,傷亡甚大,遂于25日夜間由第83師接替戰斗。第83師又頑強堅守3日,用血肉之軀頂住了日軍的全力進攻。28日,由于陣地所有工事盡被摧毀,第83師才不得不放棄南天門,撤至以南600米處預備陣地。日軍也因人員、彈藥消耗過大,停止了進攻。
然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南京政府并沒有“血戰到底”的決心。他們派遣第17軍赴古北口抗戰,只是為了緩和國內輿論和增加同日本妥協談判的籌碼。正因為如此,他們一面命令第17軍至少再堅持兩星期,以“維持政府在國際上的面子”,卻又不派一兵一卒。
古北口抗戰,雖因國民黨政府奉行對日妥協政策而告失敗,但是第17軍愛國將士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使民眾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走上抗日救國戰場,用民族之魂和血肉之軀筑起堅不可摧的新長城。
這正是:
平津門戶古北口,
曠世激戰熱血酬。
捐軀為國七勇士,
震驚日寇甘俯首。
摘編自2015年11月30日《燕趙晚報》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