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桂郴
古人的姓氏和名字
● 葉桂郴
劉文典 (1889—1958),字叔雅,國學大師,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國立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一生風骨凜然,不媚權貴。他任安徽大學校長時,因學潮被國民政府責成向蔣介石當面匯報。見面時,蔣介石問:“你是劉文典么?”劉文典傲然答道:“字叔雅,文典是父母長輩叫的,不是隨便哪個人可以叫的。”
文典是名,叔雅是字。為什么說“文典是父母長輩叫的,不是隨便哪個人可以叫的”呢?這和我們下文說的姓、氏、名、字有關。
姓,來源于遠古母系氏族的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每個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女祖先,全體成員是其后代。氏族女成員接納其他氏族的男成員進行群婚,男成員成年后去別的氏族進行群婚。由于是群婚制度,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上古的姓大多從女:姚、姜、嬴、姬……
由于子孫繁衍,分支增加,每一個分支就有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氏。氏可能因為祖先的國——吳、楚、趙;可能因為祖先的爵位——王、侯;可能因為祖先的官職——司馬、司徒;可能因為祖先的職業——陶、巫、卜;可能因為祖先的居所——西門、南郭。
也可以說,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后期的族號。
在上古,氏用來區別某個人的身份貴賤,姓用來約束婚姻。氏同姓異者,可以通婚;姓同氏異者,不可通婚?!蹲髠鳌ば殴辍氛f:“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倒不是古人就知道優生學,而是經驗的總結。
“秦晉之好”用來比喻兩人結為夫妻,但歷史上秦國和晉國因為兩國毗鄰,卻是一對生死對頭。為什么生死冤家的兩個國家卻要聯姻呢?原因就是,秦國是嬴姓國家,晉國是姬姓國家。秦國國內的嬴姓和嬴姓、晉國國內的姬姓和姬姓是不能通婚的,雙方只好跨國結“秦晉之好”。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姓氏逐漸合二為一。
古人生三月后,就取名,名用于自稱,除君王、父祖,別人不能直呼名。男子二十行冠禮取字,女子十五行笄禮束發取字,以供朋友或兄弟姐妹稱呼。女孩未嫁又叫待字閨中即源于此。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是單名雙字,字和名必須有某種聯系。
列舉數例以說明(見例圖):

古代自稱時說名,稱人的時候稱字,隨便稱呼別人的名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如果是師長,稱呼下屬和學生的字更是表尊。
毛澤東提倡黨內互稱同志,但對于黨外人士,毛澤東則以字來尊稱。毛澤東的老師,著名語言學家楊樹達(1885—1956),字遇夫,往來書信中毛澤東稱遇夫先生或遇老。力促湖南和平解放的程潛,字頌云,毛澤東稱其為頌公。其他的如德鄰先生(李宗仁)、文白先生(張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