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苒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中的悲劇色彩
馬赫苒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上,悲劇性一直都受到藝術家的追捧,也成為他們創作的永恒主題,而拉赫瑪尼諾夫作為19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更將悲劇色彩在其藝術創作中發揮地淋漓盡致,也逐漸形成一種頗具代表性和獨特性的音樂創作風格。本文主要對于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中悲劇色彩的主要體現以及其悲劇性的淵源進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以此能夠對目前音樂的發展提供有力借鑒。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悲劇色彩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于1873年出生在俄羅斯奧尼加城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他從小一直學習鋼琴,隨后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正規地學習,在作曲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在他畢業之后創作過程并不算成功,并因為《第一交響曲》的首演失敗,連續三年都沒有繼續創作。1901年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收獲了音樂界的一片掌聲,也給了他創作的無窮力量,隨后他創作了大量頗受贊譽的鋼琴曲,由于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他移居美國,在大洋彼岸的他忙于出席各種演出,創作的鋼琴曲目較少。他晚年將其音樂天分發揮到了極致,《鐘》、《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一系列作品就是這個時期創作出來的。1943 年,拉赫瑪尼諾夫病逝,他在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社會環境因素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正處于資本主義鏈條上的最薄弱環節,尤其是俄國的十月革命時期,政權更迭反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整個社會人心惶惶,導致一些青年學者和藝術家紛紛遠離家鄉,拉赫瑪尼諾夫也遠走美國,希望自己能夠在新的環境里重新發現創作的靈感。但是在美國的他創作并不是十分順利,沒有多少新作品問世。除此之外,由于俄國處于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氣候十分嚴寒,自然條件較差,俄羅斯民族往往具有較深的憂郁氣質,而且俄羅斯作為著名的東正教大國,人們對于東正教的強烈信仰使得他們比較注重對苦難的體驗,所以大部分的人生觀是非常消極悲觀的。上述因素即為造成拉赫馬尼諾夫作品悲劇性色彩較為鮮明的社會原因。
(二)文化因素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是當時文化的一部分。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悲劇色彩正是當時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首先,當時正處于浪漫主義風格的后期,這時的藝術風格更加注重于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將形象和觀念的表述放在藝術創作的首位。其次,一些相關藝術領域對于他的悲劇風格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對現實主義風格的文學作品十分欣賞,尤其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些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對于當時黑暗社會的揭露具有深刻意義,篇章之間的悲觀情緒更為明顯,這對拉赫瑪尼諾夫藝術風格的轉變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1941年,他在接受《研究雜志》的采訪時曾坦言:“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追求悲劇風格的,只是用鋼琴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表露自己真實的心情”。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拉赫瑪尼諾夫的審美要求以及文學涵養和他的音樂創作是緊密相關的。
(三)個人因素
拉赫瑪尼諾夫雖然出生一個貴族之家,卻沒有享受到幸福和富足的生活。他的父母很早就離異,隨后他的姐姐又不幸去世,這一系列的家庭悲劇使年幼的他深受打擊,并一直持續,尤其是1895年《第一交響曲》首演的失敗,使他的憂郁心理更加嚴重。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他遠走美國,對于故鄉的思念,只能通過一些報刊雜志和新聞來了解國內的情況,他的這種愛國之情和思鄉之心使得自己的悲觀情緒更加濃烈。除此之外,拉赫瑪尼諾夫還是一個天生的悲憫者,他的人生觀是十分消極和悲觀的,即使當他處于創作期的頂峰期時,對于自己的作品仍不具備完全的信心,在每一次登臺演出時仍然顧慮重重。正是由于他的天性和曲折的人生經歷,才導致了他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
綜上所述,當文學方面的影響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個人的人生經歷融合在一起時,他的音樂作品中悲劇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旋律的悲劇色彩
旋律作為音樂的靈魂,是音樂風格和音樂精神的重要體現,這也是其作品悲劇色彩表達的主要方式。其旋律的悲劇性主要體現在具有明顯的傾向性特征。旋律的傾向性一般是指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將一些慣用的旋律序列進行趨向,并且實現這種趨向和作品的節奏、調式的融合,以此來達到表現某種情感的目的。在他的作品中,慣用上行的二度進行作為旋律,這是由于二度進行的音區較窄、較為不整齊,因此能夠作為表現消極和悲傷情感的方式。在Op3之1《悲歌》的22——24 小節處,就使用了小二度加大二度的上行旋律,使悲傷和憂郁的情感得以真實體現。除此之外,他對于俄羅斯抒情樂句的運用也十分嫻熟。在很多作品中都將這種較為壓抑性的樂句融入其中,和整個曲子的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打造了一種悲情色彩。
(二)節奏的悲劇色彩
節奏同樣也是音樂作品情感表達的主要構成部分。拉赫瑪尼諾夫在節奏方面的創作也是獨辟蹊徑,為其悲劇性風格做了良好的鋪墊。他的音樂作品主要有以下幾種節奏類型。1、動機式節奏型,能夠制造一種較為強烈的不和諧感,在他作品的開頭部分常常體現,并打下了整個曲子悲哀的基調。2、復合節奏型,即在同一個節拍內由演奏者分別表現不均衡的節奏,從而制造一種更加強烈的不和諧感,這也是他常用的節奏表現方式,以此來將整個曲子的悲傷情緒推向高潮。
(三)調式的悲劇色彩
由于當時社會的動蕩導致各種藝術風格的變革和創新,很多的音樂家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音樂調式,拉赫瑪尼諾夫也對其作品的調式重新進行選擇。首先他在創作時對小調式十分鐘愛,小調不同于大調的明朗寬廣,而是較為含蓄和低沉。因此在他進行傷感情緒的抒發時,顯然小調式更為適用。其次他常用調式的轉換來制造一種情緒的變化和不安感,甚至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現幾十次轉換,以此來形成強烈的情感對比,最終將這種悲傷的情緒演繹到極致。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悲劇色彩是其藝術創作的天賦與時代融合的產物,他以其獨到的音樂表現手法、哀傷的表達方式,將時代的黑暗、內心的苦悶與不安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俄羅斯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拉赫瑪尼諾夫的悲劇藝術風格對于音樂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赫苒(1986—),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器樂系鋼琴教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