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蓉
(四川省旺蒼中學,四川 廣元 628000)
有教養的娛樂
——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的思考
馬海蓉
(四川省旺蒼中學,四川 廣元 628000)
音樂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伴隨著個人成長的每個階段,使受教育者得以全面發展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有教養的娛樂”是民眾最普遍的需求,本文就一些常見的社會音樂現象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究,以期尋求更有效的引導 “有教養的娛樂”的途徑和方法。
音樂;教養;娛樂
“音樂的社會功能”是人教版普通高中《音樂鑒賞》的最后一個知識點,在審美、認識、教育、娛樂四大功能中,學生最喜歡的是“娛樂功能”,音樂“提供有教養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每每讀到這一句,總是倍感壓力,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做到“有教養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對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體會其深刻內涵談何容易。常從新聞報道中看到因為不良音樂現象而引起各種紛爭,深感音樂教育于音樂教養責任之重大。
現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活動與普通民眾的關系極為密切,如廣場舞、群眾歌詠活動等,隨之而產生的廣場舞音樂擾民的紛爭、合唱錄播作假等現象,也引起了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與思考。養生更要修心,音樂帶來的僅僅是美的享受,比音樂更重要的是高雅的娛樂行為習慣!“禮以節外,樂以和內”,強調“禮”和“樂”都是節奏和分寸的藝術,既是個體養生之路,更關乎世道人心,任何音樂實踐行為既是“個人私事”,更是社會“公共”事務,都在音樂的社會功能范疇之內。
音樂于人們的生活無處不在,無論是原始時期為減輕勞動負擔而發出的號子,還是當今隨處可聞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音樂,都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作為社會產物,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時刻緊跟時代的發展,它反映社會生活中整體與個體的方方面面,又給予社會整體與個體以深刻的影響。通過聆聽欣賞、實踐體驗等音樂活動參與,讓我們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感悟生活、激發熱情、教化思想,最終達到審美、認識、教育和娛樂的目的,這就是音樂的社會功能。音樂活動實踐過程是音樂功能發揮的綜合性過程,它體現在感悟音樂作品本身,也體現在參與過程的各個行為細節中。對于離開學校的社會人而言,通過音樂活動,能讓娛樂更有分寸,讓休息富有文化的氣息,是更為重要的,也就是“有教養的娛樂”。
教養通常指教育培養或一般文化、道德修養,強調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以及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教養是個人品質由外至內的沉淀、再由里及表的勃發,評價一個人有教養,就是對其外在行為和內在品質肯定。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要求我們注意并準確地把握社會交往尺度,也時刻提醒我們克服自身種種不便,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音樂活動是普通民眾廣泛參與的普及性藝術活動之一,“有教養的娛樂”要求個體在社會音樂實踐中愉悅自己的同時而不妨礙他人。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曾做過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用?”畢業1-15年的答案分別是“基本技能、基本原理、人際關系”,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畢業1-15年忙于為生存打拼、積累,畢業16年后很多人才會顧得上思考怎樣好好地活,才會更多的參與音樂活動。由此可見,良好的音樂教養對于人的社會音樂行為和生活質量而言,其意義極其重要。
良好音樂教養的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它離不開音樂教育的引領。學校音樂教育不僅要傳授音樂知識技能,更應關注學生音樂教養的培養與促成。
(一)關注學習禮節對教養的影響
子曰:“欲學做人,先學禮。”于人而言“禮”是一種教養,于音樂而言“禮”是一種狀態,包括內心的意識和外在的行為。欣賞音樂有欣賞的狀態、音樂實踐有實踐的狀態,關注學習音樂的禮節,就是學習、塑成音樂參與的狀態,長期堅持就會為“有教養的娛樂”奠定基礎。
(二)關注“聆聽”對教養的影響
馬克思說:“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懂音樂的耳朵是一定的音樂知識、適合的聆聽方法與心境的融合。在這個快節奏生活方式的現代社會里,音樂雖無處不在,但聆聽音樂的人卻并不多,音樂被儀式化、背景化、裝飾化的狀況似乎更多一些,很多人養成了“過耳式”聽覺習慣,學校音樂教育要關注學生“聆聽”習慣的培養,當他們步入社會,這些聆聽的意識和方式就會對他們“有教養的娛樂”提供有效的引領。
(三)關注“合”“和”相融
群體性活動是社會音樂實踐的重要形式,關注群體活動“合”與“和”的行為意識和習慣是“有教育的娛樂”的關鍵。從音樂的角度看,“和”是音樂審美文化意識中最為人們所崇尚的理想境界。從社會的角度看,“和”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理想。在音樂集體活動中,高度重視自我行為的調控與約束之“合”,以促成整體音之“和”、人之“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傾聽與自我調控的意識與習慣,為日后有教養的社會娛樂打下基礎。
(四)關注音樂環境對音樂教養的影響
西方有一句諺語:“維也納的孩子沒有不懂音樂的。”因為他們生下來就在音樂的環境中。由此可見,音樂環境對音樂教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要提高國人音樂素養,進行“有教養的娛樂”,需要家庭、學校的小環境與社會大環境的融合,讓高雅藝術融入平常生活,讓有教養的藝術行為處處皆有。
學生時期是教育養成的學習期、發展期和形成期,對其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教養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教養的熏陶。孔子曰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教養,能讓一個人從骨子里飄出芳香。有教養的娛樂,讓生活更愉悅;有教養的娛樂,讓社會更和諧!
[1]翟廣怡.用音樂教養人生.鋼琴家長互助學堂的博客,2012,(02).
[2]史其威.論音樂的社會功能[N].光明日報,2016,(02).
[3]史玥.試論音樂的青少年社會教育功能[N].光明日報,2015.(01).07
[4]林永源.論鋼琴演奏者的文化修養[J].北方音樂,2011,(04).
[5]徐寅.音樂教育怎樣才能成為審美教育[J].北方音樂,2010,(01).
馬海蓉(1973—),女,漢族,四川南江人,四川省旺蒼中學,中高,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