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康復護理對預防脊柱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分析
陳培英
目的分析綜合康復護理對預防脊柱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方法選取86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對比不同護理實施后的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疼痛發生率、下肢腫脹度及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滿意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脊柱骨折術后結合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效果顯著。
綜合康復護理;脊柱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多出現在骨科手術后,且臨床統計表明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威脅著患者術后正常生活及工作,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會增加家庭以及社會負擔[1]。因此臨床應對脊柱骨折術后并發癥發生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生。本次研究中,提出脊柱骨折術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評價其對于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總結如下。
1.1 研究資料
在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86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為32~69歲,平均年齡為(62.14±1.05)歲,腰椎骨折17例,胸椎骨折18例,頸椎骨折11例;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31~67歲,平均年齡為(62.20±1.00)歲,腰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16例,頸椎骨折9例。經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均實施全麻,術后常規預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治療10~14 d。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做好準備及心理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做好輸液的護理和飲食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具體方法為:
1.2.1 心理護理 患者因骨折傷病后長期臥床,多表現為擔憂、情緒低落、易怒,因此,護理人員應有針對性地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了解患者心情以及擔憂,針對性疏導并對患者耐心解釋,緩解患者的焦慮擔憂,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告知患者關于疾病發生原因,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最大限度促進患者身體健康恢復。
1.2.2 術前給患者采用足底靜脈充泵 按摩雙下肢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足底靜脈泵為一種從腳踝、小腿到大腿的一系列完整的序貫加壓裝置,應用過程中通過增加下肢靜脈血流速,更有效將靜脈中淤血排空,且搏動性血流可起到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預防血栓發生的效果,一天2次,每次30分鐘。
1.2.3 術前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飲食應以低脂、高維生素、高蛋白為主,禁食辛辣刺激,保持排便順暢。患者入院后待疼痛緩解后,引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詳細對患者解釋術前積極活動以及術后早期鍛煉對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意義,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從而實現主動鍛煉。
1.2.4 術后當天護理 取平臥體位,雙下肢適當提高,利用重力原理實現,靜脈回流以及向心性按摩雙下肢的作用,每次持續0.5 h,每2 h一次,雙下肢用足底動靜脈沖泵,此外還可借助靜脈襪的壓力作用預防血栓,鼓勵患者睡覺時穿上壓力襪。待患者從麻醉中恢復后,科學引導患者堅持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每2 h一次,每次10~20下,具體鍛煉強度要考慮患者的身體。常規實施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連續注射10~14 d[2]。
1.2.5 術后第1天繼續按摩 并結合靜脈泵治療,督促患者堅持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一天3~4次,每次20~30下,同時,還應指導患者做雙下肢直腿抬高的交替鍛煉,起始高度為10°~20°,一天3~4次,每次10~20下,根據患者身體可耐受情況而決定,循序漸進,不斷增加活動量,并讓患者繼續堅持穿彈力襪。
1.2.6 術后第2 天 繼續堅持第1天的鍛煉內容,并增加高抬腿鍛煉,每次20~30下,不定時進行下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以患者身體可耐受為度。
1.2.7 術后第3~7天 直腿抬高高度從30°~50°提高到70°,增加鍛煉強度,增加到每次50下左右,但具體鍛煉情況要考慮患者的身體情況。抬腿鍛煉同時進行懸空下肢屈伸鍛煉,可在防止深靜脈血栓同時預防下肢肌肉萎縮,這些鍛煉要一直堅持到患者可下床活動[3]。
1.2.8 預防性抗凝治療護理 早期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2 500 U,每12 h進行一次皮下注射,術后持續時間用藥時間最少為10~14 d。注射用藥過程中腕部用力以及按壓力度得當,注射后不能進行熱敷,防止血管擴張而導致出血。注射后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局部出血情況,并注意觀察消化道、皮膚黏膜有無出血。脊柱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應采用抗凝劑防止術后出血發生,且術后24 h要注意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密切觀察,根據醫囑測定血常規以及凝血酶原時間。
1.2.9 疼痛護理 術后疼痛是脊柱骨折術患者常見現象,在應激狀態下,患者的軀體免疫力會受影響,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從而影響正常的活動,做好減輕術后患者疼痛,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防止因疼痛而影響護理實施依從性,而達到有效預防血栓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1.3.1 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根據Homan試驗判斷[4],若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表現為下肢突發疼痛腫脹,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等處壓痛明顯,淺靜脈充盈顯著,深靜脈行徑壓痛。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靜脈管壁毛糙、充盈以及血流減緩叢象,管腔中有實性中等回聲。
1.3.2 統計下肢疼痛發生率。
1.3.3 測量下肢術前、術后15 d周徑,并計算差值為下肢腫脹度,并統計住院時間。
1.3.4 臨床護理滿意度,根據醫院自擬的護理滿意調查表,滿分100分,劃分為4個等級,非常滿意≥90分,滿意為80~89分,一般60~79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滿意率以及一般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收集研究的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疼痛發生情況
對照組4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9例(19.6%),下肢疼痛15例(32.6%),觀察組4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5.0%),下肢疼痛4例(10.0%),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疼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的下肢腫脹度以及住院時間
對照組下肢腫脹度為(3.25±0.83)cm,平均住院時間為(19.45±6.12)d,觀察組下肢腫脹度為(2.03±0.61)cm,平均住院時間為(13.42±4.25)d,觀察組的下肢腫脹度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對比
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78.3%,非常滿意11例,滿意18例,一般7例,不滿意10例。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2.5%,非常滿意19例,滿意12例,一般6例,不滿意3例。觀察組護理滿意率優于對照組,P<0.05。
臨床骨科疾病中脊柱骨折比較常見,下肢深靜脈血栓為脊柱骨折的常見并發癥。分析其發生原因,脊柱骨折術前、術后均需較長的臥床時間,下肢活動量大大減少,肌肉萎縮且靜脈血流減緩,而且手術治療會引發血管損傷以及應激反應,機體抗凝功能下降,血液會持續存在高凝狀態,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較高的發生風險[5]。
臨床為了有效預防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了相關方面的試驗與研究。根據臨床護理實踐,并借鑒相關研究經驗[6-8],臨床提出可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綜合康復護理的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和下肢疼痛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下肢腫脹度以及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脊柱骨折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縮短療程,而且觀察組臨床護理滿意率優于對照組,表明綜合康復護理可提高臨床護理水平。
綜上所述,脊柱骨折術后結合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效果顯著,可更好地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1]張應華. 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綜合護理研究[J].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4,9(3):195-196.
[2]耿亞琴,丁紅霞,吳國霞. 綜合護理在改善多發傷病人負性心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26):2917-2918.
[3]王國云,陳蕾. 康復護理對髖部骨折術后功能的作用與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2):234-235.
[4]楊宏. 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防治進展[J]. 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9):2562-2564.
[5]紀雙寶,陳紅,王亞真. 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循證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6):93-95.
[6]倪偉. 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研究及護理[J]. 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9):127-128.
[7]王春昕,趙穎,鄭爽,等. 脊柱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干預措施[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29):5664-5666.
[8]邱倩. 股骨干粉碎骨折術后整體康復護理研究[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2):173-174.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reventing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fter Spinal Fracture
CHEN Peiy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fter spinal fractures.MethodsEighty - six patients with spine fractur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Forty - six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forty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Results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pain incidence,lower limb swelling,hospital sta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combined use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fter spinal fractures is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Spinal fractures,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R473
A
1674-9316(2016)24-021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24.121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福建 廈門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