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瑾
?
薄壁環形不平衡類零件的加工工藝
撰文/高瑾
根據薄壁環形不平衡類零件的結構特點,通過應力釋放、輔助支撐、切削參數優化等方式,有效的解決了此類零件在加工中存在的變形、斷續切削等工藝難點。薄壁環形不平衡;變形;斷續切削
■710021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四三0廠軍事代表室陜西西安
在某薄壁環形不平衡類零件——主軸前封嚴襯套,該零件結構特殊,為半喇叭形狀的典型不平衡薄壁易變形件,其加工難度大,通過不斷優化改進其加工工藝,最終解決了該零件的變形和斷續切削等工藝難關。
主軸前封嚴襯套是傳動部分重要零組件之一。該零件為薄壁環形不平衡類零件。這類零件其加工中的變形十分嚴重,加工難度較大。
1.1零件的結構特征
主軸前封嚴襯套為薄壁不平衡件。壁厚僅為2㎜,基準半環支口,支撐該面的為厚度2mm、加工中為彈性支撐且不對稱,大端面為薄壁斷續切削。涂層尺寸孔徑對基準孔同軸度φ0.03,半圓形端面基準對基準孔垂直度0.02等,這些是該零件的工藝及加工難點。
1.2零件的材料性能
此零件的材料為熱等靜壓鑄鈦合金。鑄造鈦合金由于導熱性差,切削熱易集中形成較高溫度,刀具磨損嚴重,使加工尺寸和表面光度較難保證;鈦合金加工表面回彈量大,加上半環斷續切削加工,使加工尺寸和平面度較難保證。
該零件的技術難點主要就是減少其零件的切削應力、熱變應力、裝夾應力,防止零件變形。通過分析該零件的特殊性即鑄鈦材料、薄壁、半環不平衡就決定解決問題的針對性。
2.1確定合理的加工工藝方案
根據零件結構特點確定其工藝路線,即“粗加工大端—粗加工小端—半精加工大端—鉆基準孔—切成半環—去應力—半精加工小端—噴涂—精加工—去工藝臺”的工藝方案。
2.2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及分析
2.2.1大端面粗加工的裝夾方式
在粗加工端面時,采用三爪夾持小端,伸出的臂太長,零件在旋轉加工過程中不牢靠,因此先車加工零件大端內支口,然后用圓形壓板定在支口處,以車床尾座頂住圓形壓板車大端面,這樣裝夾得以使零件平穩加工。
2.2.2零件切開后變形的工藝措施
在加工去除半邊材料成不平衡形狀經時效處理后,零件變形非常嚴重,半環端面可翹曲達1.8mm、外圓縮口2.5mm。加工余量不足,無法加工。
經分析,該零件在整環時內部應力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當零件結構變化后,這種平衡狀態就被打破,零件內部應力釋放以尋求新的平衡,在這種內應力的作用下,零件就會產生變形,從而導致加工余量不足。
經研究決定采用限位熱處理校形去除應力的方案,采用熱工夾具,將零件在限位狀態下同夾具一起真空爐熱處理,熱處理后的經檢測,大端面平面度、大端面與小端平行度均0.3以內。
2.2.3斷續切削的裝夾方式
在半精車和精車大端時,大端成半環結構,系彈性支撐形,且為斷續切削,剛性極差,加工工藝性不好。刀具磨損非常快,導致零件平面度和尺寸均超差。
經分析輔助支撐不均造成,由于零件剛性差,手動的力足以使表值變動在0.5以上。采用壓表法進行浮動支撐,控制表值在0.01,擰緊止動螺母,防止浮動支撐中微動。
2.3摸索出最佳的技術參數
此零件的材料為熱等靜壓鑄鈦合金,其導熱系數低,切削區散熱慢,在切削加工過程中,散熱和冷卻效果很差,易于在切削區形成高溫,加工后零件變形回彈大,加上斷續切削,刃口磨損快,且容易崩刀。經切削參數優化,粗加工切削速度14~16m/ min,切削深度0.5mm,進給量0.2mm/ r。精加工切削速度6~8m/min,切削深度0.2mm,進給量0.05mm/r。
通過實際加工和驗證,主要加工方法歸納如下:
1)通過限位熱處理來消除零件的內應力及變形。
2)通過壓表方式來消除輔助支撐對易變形零件的影響,
3)選擇了最優的切削參數,保證零件加工質量。
作者簡介:
高瑾(1970-),女,陜西西安,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航空零部件技術質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