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梅麗
?
基于制造業裝配生產線平衡的研究
撰文/曾梅麗
隨著快速多變的市場需求及企業的發展,在流水線模式下,如何提高產線的整體效率,減少工序間的在制品以及追求同步化生產越來越受到重視, 利用基礎工業工程(IE)的方法對產線平衡的研究對作業進行優化,提高產線作業效率及生產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生產線平衡;作業效率;基礎IE;作業細分
■545100柳州方盛精密鍛造有限公司廣西柳州
目前,生產線平衡問題已被認為是生產流程設計及作業標準化過程中關鍵的一環。制造業的生產多是在進行細分化后的多工序連續流水作業,細化分工簡化了作業難度,使作業熟練度提高,提高了作業效率。然而,經過了作業細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業時間不能完全相同,這就導致工序間作業負荷的不均衡。
J公司是國內一家汽車零配件企業,供應多家汽車企業配件,產品種類少、批量大,隨著經濟發展,市場對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大,加上勞動力成本提高,運用基礎IE的方法研究并改善J公司的生產線平衡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及能力非常必要。
本文通過研究制造企業生產線平衡與基礎IE的方法,結合企業生產線實際,改善生產中影響作業效率的因素,從而達到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使我國企業能夠重視基礎IE方法的研究,從而為現代IE方法的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2.1改善生產線平衡的方法研究
方法研究分為程序分析、作業分析和動作分析,分別按從宏觀到微觀、從粗略到具體的步驟介紹生產線平衡的實施要點和實務,為生產線的改進提供指導。
(1)程序分析:依照工作流程,從第一個工作地到最后一個工作地,全面地分析有無多余、重復、不合理的作業,通過對整個工作過程的逐步分析,改進現行的作業方法,提高生產效率。
(2)作業分析:通過對以人為主的工序的詳細研究,使作業者、作業對象、作業工具三者科學合理地布置和安排,達到工序結構合理,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工時消耗,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為目的而作的分析。
(3)動作分析:按操作者實施的動作順序觀察動作,用特定的記號以手、眼為中心的人體各部位的動作內容,并記錄圖表化,通過對操作者細微身體動作分析,刪除其無效動作,提高生產效率。
2.2消除影響生產線平衡的主要因素
通過標準作業指導書(SOP)規定生產線的工序劃分、作業流程、作業人員應完成的作業內容,指導作業人員按一定順序完成作業,按SOP要求對生產線進行安排和布置,減少不必要的動作浪費、時間浪費及品質異常、生產排程等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產線平衡及效率的目的。
①各工序作業時間差異較大,在制品積壓過多,堆放混亂,混料生產時有發生。②生產線場地狹小,操作者作業空間不足。③物料、工具擺放無要求,隨意擺放。④換線時工具不齊全,尋找工具造成時間浪費。⑤一工序為線外作業,物流搬運路線較長,且為人工搬運。
①按工藝路線重新對產線進行布局,用U型代替原有I型布置,縮短產線物流布局,增加作業空間。②運用ECRS原則進行產線工序改善,消除多余動作,重排作業,優化產線。③分析瓶頸工序工藝,增設工裝,將原四次作業動作合并為一次作業,消除平靜,提高產線平衡。④編制產線各產品SOP,按SOP設計物料、工具擺放標準,定容定量定置。⑤投入自動送料小車,供線外作業工序轉運使用,大大縮短物料搬運時間。
結合J公司裝配線實際,運用基礎IE的方法,重新確定了工時,并按照工序節拍均衡的原則,通過對IE理論中ECRS的運用,調整工序內容,使各工序節拍趨于一致,精減了部分站位,消除產線中各種不均衡現象,優化作業流程,縮短作業時間,節省了人力、設備成本,并使生產能力得到了提高,降低資金占用,降低生產成本。
生產線平衡是現場IE的一種管理手法,也是解決生產線負荷均衡化這一影響生產線效率關鍵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運用該方法的優點在于企業在不投資或者少投資的情況下,不增加甚至是降低勞動強度,產能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精簡了人員,降低了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總結了一些對于生產線平衡的改善經驗,對企業深入掌握IE理論和方法,提高企業工業化基礎及管理水平有指導意義。
參考:
[1]郭伏,李森.作業測定技術應用中的問題研究[J].工業工程,2003,05
[2] 吳曉艷.裝配生產線平衡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學,2007
[3] 易樹平,郭伏.基礎工業工程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孫建華,高廣章,蔣志強.生產線平衡的手段與方法研究[J].現代生產與管理技術,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