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西超
(黃河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局,陜西 西安 710021)
?
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現狀及其發展思路
羅西超
(黃河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局,陜西 西安 710021)
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現狀;除險加固;發展對策;黃土高原
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黃土高原地區已建成淤地壩58 446座,淤地面積927.57 km2,在治理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區域經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現有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存在各類病險問題,發生潰壩風險日益增大和黃河下游河道主要淤積物是粗泥沙的實際,建議加快黃土高原地區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步伐,盡快在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建設攔沙工程。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人民在長期同水土流失斗爭的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具有綜合作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既能攔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產糧食、加快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水利水保部門試驗、示范和總結、推廣,淤地壩建設得到全面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淤地壩進一步試驗普遍成功后,通過落實“北方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淤地壩建設速度加快。現有淤地壩主要為這一時期建設,且大多為群眾修建的中小型淤地壩,目前大多數已淤滿。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通過總結第一階段淤地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針對淤地壩單壩規模小、中小型淤地壩數量多、無控制性工程,即“小多成群無骨干”,遇較大暴雨洪水易出現垮壩的問題,經過科學研究,在溝道適當位置增建骨干壩攔截上游洪水,以保證下游中小型淤地壩安全。此舉提高了防洪標準,扭轉了過去多次洪水淤積、一次較大洪水連鎖垮壩、洪水泥沙俱下的所謂“零存整取”現象。
第三階段:20世紀末,為進一步保證淤地壩的運行安全和充分發揮整體效益,在全面總結淤地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科學試驗和研究,科學地總結出了“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骨干壩控制,中小型淤地壩合理配置、聯合運用”的溝道壩系建設技術路線。目前,黃土高原地區初步建成了以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碾莊溝、山西省離石市陽坡、內蒙古準格爾旗川掌溝、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花岔、寧夏西吉縣聶家河等一批防洪標準高、綜合效益好的典型壩系。
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工程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七省區。根據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截至2011年底,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總數為58 446座,淤地面積927.57 km2,其中:中型以上淤地壩16 920座(骨干壩5 655座,中型淤地壩11 265座),其他為小型淤地壩。
2.1快速治理水土流失,有效減少入黃泥沙
據分析,占黃土高原面積40%的溝谷地,產沙量占總沙量的60%以上。溝道工程建設能夠快速、有效地攔蓄徑流泥沙,抬高侵蝕基準點,遏止溝床下切、溝岸擴張和溝頭前進,從而減少進入流域下游的泥沙。據對黃河河龍區間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減少入黃泥沙量分析,1970—1996年的27年間,溝道工程平均減沙量占59%,而在建設淤地壩高潮時期的20世紀70年代,淤地壩減沙量則占到總減沙量的76.7%。列入全國八大片重點治理區的無定河流域,經過10年治理后,淤地壩減沙量占總減沙量的58.8%。內蒙古準格爾旗川掌溝小流域壩系工程減沙量占水保措施總減沙量的92.5%。實踐證明,無論是從較大的區間、重點支流,還是從小流域、單壩來看,淤地壩都有顯著的攔減泥沙作用,是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
2.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退耕還林還草
在人多地少的嚴重流失區,打壩淤地成為增加基本農田的一個重要途徑,且壩地水肥條件好、耕作方便,給糧食穩產高產創造了有利條件。溝壩地糧食產量一般是坡耕地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基本糧食需求,促進了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測算,每淤成1 hm2壩地,可退耕陡坡耕地3~8 hm2。延安市寶塔區新科莊流域已建大小淤地壩61座,建成高標準農田436.8 hm2,促進了1 600 hm2坡耕地還林還草。寧夏西吉縣葫蘆河流域上游的壩系建設,實現退耕1 720 hm2、封禁1 870 hm2,而人均產糧是壩系建設前的3倍多。
2.3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溝道壩系工程通過攔蓄徑流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緩解了干旱半干旱地區人畜飲水和工業用水困難。甘肅省環縣七里溝壩系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資源160多萬m3,解決了附近廠礦企業用水和4個行政村7 000多頭(只)牲畜的飲水問題。
壩系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使大量勞力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進入第二、第三產業,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阿布亥小流域壩系建設,帶動了流域內高科技示范苗圃、特種養殖和旅游業的發展。
另外,淤地壩建成后,壩頂成為連接溝壑兩岸的橋梁,大大改善了山區的交通條件,促進了物資、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黃土高原地區現有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多數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防洪標準較低,配套泄洪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工程自身的防洪要求。同時,經過幾十年的運行,許多工程由于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毀壞。另外,由于多年淤積,相當一部分淤地壩已喪失了繼續攔泥和防洪的能力,存在安全隱患。經調查,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有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5 282座,其中骨干壩3 025座、中型淤地壩2 257座。這些病險淤地壩各類病險問題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工程的安全運行,致使工程基礎功能逐漸減弱甚至喪失,加之病險問題之間的連鎖反應,所以發生潰壩的風險日益增大。若不及時除險加固,一旦失事,不僅工程主體付之東流,還將給工程下游影響范圍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
4.1加快黃土高原地區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步伐
全面貫徹落實2015年1月陳雷部長“關于商財政部積極支持黃土高原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的要求,加快黃土高原地區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步伐。為確保淤地壩工程安全運行并恢復和完善淤地壩功能,使其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應盡早消除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的安全隱患。
據調查測算:黃土高原地區5 282座病險骨干壩和中型壩,設計攔泥庫容23.53億m3,已攔泥14.10億m3,通過除險加固,仍可攔泥9.43億m3,約可減少黃河下游泥沙淤積4.20億t;黃土高原地區5 282座病險骨干壩和中型壩設計淤地面積3.99萬hm2,目前已淤地2.39萬hm2,且60%左右已生產利用,通過除險加固,原工程還可淤地約1.60萬hm2。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不僅有利于加快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而且可為當地新農村建設提供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繁榮。
4.2盡快在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建設攔沙工程
黃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的顯著特點,大量泥沙淤積使黃河下游河床以每年約0.1 m的速度抬升,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歷史上黃河堤防決口和改道經常發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根據1952—1998年系列實測資料,進入下游中水河道的總沙量為566 億t,在下游中水河槽中共淤積了27.8億t,其中粒徑小于0.05 mm的泥沙為8.7 億t、粒徑大于0.05 mm的粗泥沙為19.1億t(含粒徑大于0.1 mm的粗泥沙10.2億t),分別占中水河槽淤積量的31.3%和68.7%。由此看出,淤積在中水河槽的泥沙,粒徑大于0.05 mm的占大部分。
由此可見,造成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物質是粗泥沙,最大限度地控制進入黃河的粗泥沙是減輕下游河道淤積抬高,緩解黃河下游防洪壓力,維持中水河槽過洪排沙能力,減少“橫河”“斜河”形成幾率的關鍵。粗泥沙主要來源于1.88萬km2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在該區域建設攔沙工程,在攔沙量相同的情況下,粗泥沙比例大的區域減淤效益大于粗泥沙比例小的區域,從同等庫容的減淤效益和攔沙減淤的效率看,選擇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開展攔沙工程建設比在其他區域建設效果要好。因此,建設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對改善黃河水沙關系、減輕河道淤積,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責任編輯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09-0024-02
羅西超(1981—),男,陜西西安市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