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梅,劉 斌
(黃河水利委員會 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甘肅 慶陽 745000)
?
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科研發展淺析
許小梅,劉斌
(黃河水利委員會 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甘肅 慶陽 745000)
水土保持;科研工作;西峰水保站
總結了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概況,介紹了其在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規律和綜合治理模式研究、黃河水沙研究、徑流高效利用研究與示范、水土保持優良植物引進、菌草種植試驗、研究成果推廣、水土保持遙感應用、南小河溝科技示范園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根據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目標和重點方向,提出了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發展建議。
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以下簡稱“西峰水保站”)始建于1951年,是黃土高塬溝壑區設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試驗站。65年來西峰水保站緊緊圍繞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保持的實踐需求,探索研究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規律,試驗、示范、推廣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在水土流失規律及預測預報研究,植被恢復建設技術研究,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及農林牧生態經濟結構模式研究,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研究,果園豐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水土保持優良植物引種、繁育與推廣,封禁治理的方式與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累計取得科研成果127項(次),其中獲得國家級獎勵5項(次)、省部級獎勵47項(次),出版專著17部。傾力打造的南小河溝流域,已成為聞名全國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樣板,被譽為“黃河中游上的一塊翡翠”,在國內外水保界享有較高聲譽。
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目標是:建設集土壤侵蝕監測、科學研究、試驗示范、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為一體,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園區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樣板;基礎研究方面,在水土流失評價模型研究、重力侵蝕等方向取得突破,形成具有黃土高塬溝壑區特色的水土保持理論與技術體系;應用推廣研究方面,力求在塬面保護技術、水土保持監測等方面取得突破,實現水土保持優良植物培育、徑流高效利用、集雨節水灌溉等技術在黃土高塬溝壑區的優化組合和大規模推廣;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隊伍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科技人才。
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重點是: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加強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規律、水土流失評價模型、黃土高塬溝壑區重力侵蝕與防治措施研究;在應用推廣研究方面,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徑流利用、優良植物培育、塬面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研究,建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與科技示范推廣體系。
(1)初步摸清了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規律。在黃土高塬溝壑區代表性小流域——南小河溝流域布設試驗小區,得出徑流主要來自塬面、泥沙主要來自溝谷的結論,初步摸清了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規律,提出固溝保塬的治理方針,為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保障塬面的完整性提供了科技支撐。
(2)探索提出了黃土高塬溝壑區一整套綜合治理模式體系。根據黃土高塬溝壑區塬、坡、溝三大地形地貌特點,提出了“建設農田、村莊道路和溝頭溝邊防線的塬面治理,興修水平梯田、建立山地果園、營造防護林防線的溝坡治理,主溝道布設壩系、支毛溝打柳谷坊、植速生防沖林防線的溝谷治理”的“三道防線”綜合治理模式,該模式在同類地區的137條小流域得到推廣。把小流域視為開放的生態經濟系統,按照“把具有相同的經濟發展方向,又具有類似的生態環境問題而需要改造的地帶劃為同一條生態經濟帶”的原則和方法,可將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劃分為“塬面農業生態經濟帶,塬邊林果生態經濟帶,溝坡草灌生態經濟帶,溝底水利生態經濟帶”4個生態經濟帶,該治理模式在涇河流域推廣后,取得了顯著的蓄水保土效益。以中尺度流域——硯瓦川流域為依托,以匯水單元為徑流調控利用單元,以塬面的徑流調控利用為核心,以溝道的徑流和泥沙調控為支撐,以坡面的徑流調控為補充,構建完善的徑流泥沙調控利用多元綜合治理體系,在慶陽市推廣應用,顯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3)黃河水沙研究獨樹一幟。在黃河中游水沙變化研究中,對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坡面措施減洪減沙效益計算方法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實踐,首次提出了坡面措施減洪減沙效益計算的“同頻率分析法”和“以洪算沙”新方法,計算精度明顯提高;改進了淤地壩減洪減沙效益計算方法;首次系統地提出了對黃河中游地區降雨資料系列化處理和插補展延的方法。這些成果已經應用于黃河流域水沙效益分析等領域。
(4)徑流高效利用研究與示范獨具特色。以塬面為重點區域,對雨水收集、集水存蓄、工程節水、管理節水、農藝節水、集雨節水灌溉等進行分析研究,集中系統地試驗示范了雨水集蓄、果園節灌、育苗節灌、集水造林種草等徑流高效利用成果,并在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齊家川示范區和硯瓦川項目區建設中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為該區域徑流高效利用提供了樣板示范和技術支撐。
(5)水土保持優良植物引進、繁育與推廣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國家“948”項目“水土保持優良植物引進”、“黃土高塬溝壑區國外沙棘優質資源引種試驗”、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水土保持優良新品種植物繁育推廣”、水利部科技推廣計劃項目“水土保持優良植物栽培種植技術”等項目的實施,篩選出多年生香豌豆、牧場草、康巴早熟禾、黃蘭沙梗草、美國白蠟、黑核桃、大果沙棘等適宜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水土保持優良林草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為退耕還林工程實施起到了促進作用。
(6)菌草種植試驗初見成效。菌草是多年生禾本科直立叢生型植物,具有較強的分蘗能力,是一種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產優質菌草。它植株高大,抗逆性強,產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直立叢生,根系發達。用菌草作為培養料,可栽培香菇、靈芝等49種食用菌、藥用菌。此外,它還可用作飼料,同時也是水土保持的優良草種。2015年在黃土高塬溝壑區試驗種植成功,豐富了當地的植物資源。
(7)培養了典型,樹立了樣板,大力推廣了研究成果。通過近10年的治理,齊家川示范區和硯瓦川建設項目區效益顯著: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到77.82%,明顯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土壤肥力明顯提高,保水保土效益顯著;新增溝道工程年攔蓄地表徑流43.32萬m3,年地表徑流利用率提高14.6%;崔溝、南廟、寥坳、樊浩、吳家川5個徑流高效利用示范村的建成,為大面積推廣不同類型區徑流利用樹立了樣板。
(8)水土保持遙感應用得到長足發展。從1999年開始,通過實施黃河流域土壤侵蝕遙感普查、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等項目,系統總結出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進行調查方案制訂、調查樣區選取、土壤侵蝕判定的方法,為快速掌握大區域水土流失狀況提供了技術支撐。
(9)南小河溝科技示范園呈現亮點。南小河溝科技示范園是集科學試驗、技術示范、科普教育和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和水利風景區,發揮了典型帶動和示范輻射作用,提高了全社會的水土保持科技意識。
西峰水保站在黃土高塬溝壑區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積累了大量的試驗資料,但是至今未建立該區域水土流失預測預報模型,科研工作缺乏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水土保持科研聯合攻關的良性機制尚未建立;水土保持科研與投入機制不完善,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需求脫離,一方面大量研究成果難以轉化,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水土保持監測站網與監測技術、監測標準尚不完善,已有的監測數據完整性與可比性差,且使用效率低,缺乏數據共享機制,嚴重制約了水土保持技術水平的提高。
針對存在的問題,為了提升科研實力、實現全站整體發展,未來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資源共享、聯合攻關的合作機制。建設黃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基礎資料數據庫及基礎資料共享、交換平臺,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集中解決科技工作中的技術難題,加強能力建設,建立具有學科特色、人才結構相對合理的水土保持科技創新體系。
(2)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初步建立區域土壤侵蝕評價與預報模型;加強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推廣,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用技術研究,完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標準。
(3)加強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與科技示范推廣體系,提高科技貢獻率。
(責任編輯李楊楊)
S157
C
1000-0941(2016)09-0079-02
許小梅(1979—),女,甘肅鎮原縣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科研管理和水土保持監測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