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增,張煥忠,魏祥法
(1.沂水縣畜牧局許家湖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 臨沂 276400;2.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莘縣分校;3.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23)
簡易肉雞棚改造層疊式籠養注意的問題
丁元增1,張煥忠2,魏祥法3
(1.沂水縣畜牧局許家湖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 臨沂 276400;2.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莘縣分校;3.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23)
傳統的肉雞養殖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面平養,即在雞舍的地面上鋪設5~10cm的墊料進行養殖或發酵床養殖;另一種是網上平養,這種方式是將肉雞放在網床上進行飼養,由于減少了肉雞直接與糞便以及污染物的接觸機會,發病率大大降低,因而這種方式在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并且在技術上漸趨成熟和完善。
而在近幾年,一種更為先進的肉雞養殖模式——層疊式籠養正在山東省大力發展。在用舊簡易大棚改造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1 籠養肉雞的優點 籠養肉雞可提高飼養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集約化生產,節省勞動力。籠養肉雞飼料利用率高,降低飼料成本。主要是因為籠養肉雞活動范圍小,雞群活動受到限制,減少了運動消耗,從而提高了料肉比。可提前2d出欄,縮短飼養周期。主要是因為籠養肉雞活動范圍小,所消耗的能量少,生長速度相對較快。降低疾病發病率,減少藥物成本。因為籠養肉雞與地面、糞便隔離,可有效控制球蟲病等腸道疾病的發生;節省墊料費用,肉仔雞自始至終在籠內飼養,無需墊料支出。不用墊料,消除了細菌、微生物的滋生環境,降低了多種疾病發病的可能性;糞便日積日清,降低了雞舍空氣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含量,改善了雞舍衛生環境,減輕了有害氣體對呼吸道粘膜的不良刺激,降低了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肉雞存活率,提高養殖收入。主要是因為:籠養肉雞活動范圍是在籠子中,減少了因采食、飲水等活動形成擠壓而造成的死亡;籠養肉雞發病率低,死亡率自然就下降;籠養肉雞飼養周期短兩天,也降低了死亡幾率。
1.2 籠養肉雞的缺點 目前籠養技術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籠養較網上養殖前期投資大。籠養設備投資為38元/只,網養為13元/只,籠養比網上平養多投資25元/只,但籠養較網上養殖效益大大提高,可加快收回投資成本;二是因籠養雞舍為密閉式全自動化管理,比網上平養的技術要求較高,技術人員既要熟練掌握飼養管理技術,還要熟悉現代化儀器設備的操作;三是由于層疊式籠養比網上平養的飼養密度大,容易造成舍內缺氧或空氣流通不暢,通風不當容易導致雞只發生熱(冷)應激或存在通風死角;四是免疫、賣雞時抓雞不方便;五是胸囊腫和腿病多。
2014年1月1日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頒布以來,畜禽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已提升到各地畜牧、環保部門的議事議程。各地畜禽養殖部門采取不同方法有效處理了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許多地方規劃了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在禁養區內的雞棚就不要改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雞舍要加固,地面要硬化,電力有保障,設備要跟上,特別是通風設備,控制進風設計要科學,籠養比網上平養的通風技術要求高,必須依靠雞舍的側風窗(或導風管)和排風扇,根據不同季節變換相應的通風換氣模式,以保證雞舍內的空氣質量。雞籠上要鋪設塑料網,可以解決肉雞的胸囊腫和腿病的問題,見圖1。

圖1 導風管
4.1 消毒 雛雞進場前5d,避免用有腐蝕性的消毒液,防止設備損壞。
4.2 溫度 前期注意保溫,立體養殖上、中、下三層雞籠有溫差,而且室外溫度越低,溫差就越大。管理者可以參考中間溫度,育雛時一般都在最高層,因為最高層溫度最高,這樣有利于節約熱量。
4.3 分群 當雛雞密度過大時要適時分群,確保雛雞體重均勻。分群時采取“留弱不留強”的原則,體重大、健壯的抓出來放在下層,弱的留下。并根據季節靈活調整分籠時雞的日齡。
4.4 飲水 漫長的運輸過程再加上雛雞舍的溫度較高,雛雞體內水分消耗很大。因此,雞苗進舍后確保2h內全部能飲到水,對部分弱苗,可以用人工蘸嘴的方法讓其飲上水,目的是讓雛雞盡快地學會喝水。蘸嘴的方法是手輕輕握住雛雞,用拇指和食指固定好雞頭部,讓雞喙浸入水中即可。另外,乳頭式自動飲水器的高度要適中,滴頭太低,雛雞就會站在滴頭的接水杯中而弄濕羽毛 ;滴頭太高,弱雛飲不上水。另外還要適當調整飲水線上的減壓伐,壓力太大,雛雞害怕會躲開,也浪費水資源;壓力太小,末端的雛雞飲水量就有可能達不到。隨著雞日齡增大,要適當增加水壓。雛雞第1次飲水應用 25℃溫開水,在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0.1%維生素C。飲水器要經常沖洗,在整個育雛期,飲水一定不能間斷。
4.5 開食及飼喂 雛雞入舍后一定要先飲水,后喂料,這樣做有利于雛雞的消化。飲水后 2~3h再將飼料放入開食盤中,供雛雞啄食。立體養殖平均25只雛雞 1個小食槽,一定要少喂勤添,以防止飼料污染和霉變。開食槽一般用 7d左右,然后換成長條槽,長條槽面積大,吃到最后時,飼料少了,雛雞采食速度開始減慢,所以要勤用毛刷把飼料掃到離雞近的一面,利于雛雞吃料,也防止飼料霉變。最初 10d,每天喂 6~8次,為了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食效,要在馬上吃光但尚未吃光時給料最佳。在雛雞前3d嚴格按飼養標準定時、定量給料,防止肉雞生長速度太快,造成免疫器官發育不完整,以至于雞的后期抗病能力差,在雞出欄前3d,就可自由采食。
4.6 光照 立體養殖雞舍采用人工光照,便于控制光照時間。育雛前 7d,一般采用 24h光照,以后逐漸減少為22h光照,2h黑暗,目的是讓雛雞習慣黑暗環境,不至于因為突然停電造成雞群的驚慌而發生擠壓造成傷亡,而后在出欄前1周逐漸增至 24h光照。
4.7 通風 養殖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風。合理的通風能排除有害氣體,控制溫度,降低腹水癥、慢性呼吸道和大腸桿菌等病的發生幾率。立體養殖單位雞舍面積的密度較大,所以通風更重要。雛雞進場后 24h內由于整體育雛空間大,可以不通風。隨著雞只日齡的增大,增加通風量,調整進風口位置和大小。白天、夜晚,陰天、晴天,春夏、秋冬,要適時的不斷調整通風,達到舍內空氣無異味、不刺眼、不缺氧、較舒適的感覺,給雞只創造良好的生長空間,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疫病的發生。
4.8 設備使用 隨著規模化、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應該使人和設備有機結合。操作員不但要熟悉設備的原理,還要勤觀察,因為溫控器與雞舍內溫度的數值有一定的誤差,要把這個誤差值調到最小,這樣才能使雞舍的溫度調到雞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另外,操作員一定要熟練掌握設備的使用方法及雞在各階段的飼養程序,并能及時發現和維修設備出現的故障。一旦設備使用不當或設備出現故障,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4.9 定時觀察 每日都要仔細觀察雞群健康狀態,特別注意底層的雞群;經常檢查設備運轉情況,重點檢查飲水線、風機、進風口,通風要無死角。
4.10 雞舍周圍環境控制 見圖2。

圖2 雞舍周圍雜物亂放
圖2顯示雞舍周圍雜物亂放,應保持雞舍周圍干凈,糞便遠離雞舍,進風口處應綠化,這樣對雞舍周圍環境才有良好控制。
S815.2
C
1673-1085(2016)06-0018-03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