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寶,韓立民
(1.中山大學,廣州 510275;2.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 26600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色經濟國際合作:驅動因素、領域識別與機制構建
陳明寶1,韓立民2
(1.中山大學,廣州 510275;2.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 266001)
當今世界,藍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海洋領域發展的重點,它強調的是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突出國家間通過通力合作共同促進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恰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藍色經濟合作提供重要平臺。從這一關系為切入點,研究沿線國家藍色經濟合作的驅動因素,構建包括國家戰略發展、區域比較優勢、政府政策導向、區域環境安全在內的藍色經濟合作領域選擇依據,在考慮藍色經濟合作的一般領域的基礎上,選擇了資源能源、海洋產業、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環境作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的重點領域,并針對合作領域構建了以市場主導、陸海統籌、協作治理與利益協調為框架的合作機制。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色經濟;驅動因素;領域識別;合作機制
DOI 10.15302/J-SSCAE-2016.02.014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新形勢下推動開放經濟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格局和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1]。“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涵蓋范圍廣闊,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歐洲等區域,其中核心區是東南亞,重點區是南亞次大陸。從地理上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兩大航線,即西線,以中國南海、印度洋及大西洋沿岸主要國家為主,涉及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和歐洲的該區域;南線,經中國南海到大洋洲及南太平洋島國,涉及東南亞、澳洲、太平洋島國等。兩大航線所經之處海域面積廣闊,沿岸分布國家眾多,海洋在沿線國家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要,可以認為,沿線國家以海洋為生存之基、以海洋為發展之本。因此,海洋構成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的主要載體和主要內容。
縱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內涵與外在特征,其本質就是要通過以海洋為載體,加深跨國經濟聯系,發揮中國的一些比較優勢,逐步擴大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最終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會伴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而提升。目標上,中國希望在維持現有的世界資源、消費、生產為主的格局下,全力推動實現以中國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世界經濟體系,建構包括以中國為重要組成部分,周邊國家和亞非國家優勢生產要素合作,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科技與品牌等優勢生產要素合作的新動力格局,進而構建對外交往的全新格局,突破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打破美國和歐洲消費、中國制造的格局,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轉移[2]。因此,國際貿易、對外投資和資源合作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從其內在特征而言,國際商品市場和國際要素市場的合作是內在邏輯,經貿合作、產業投資、金融合作、海洋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是外在表現。從這一角度看,海洋充當了沿線國家間經濟合作的媒介作用。而從海洋自身而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要獲取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以及確保資源安全獲取的途徑,需要多國、多地區乃至全球性的合作,才能發揮海洋自身的作用。
海洋通過承載著上述陸地系統經濟社會發展的部分功能,推動實現全球經濟的陸海統籌發展。而海洋自身作為地球的兩大系統之一,更加強調自身的生態系統功能,注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而海洋可持續發展與利用作為人類社會在發展中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正確選擇已經成為全球性共識。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以來,海洋可持續利用成為全球重點話題,作為海洋可持續利用的表現——藍色經濟在全球興起。作為一種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它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推動資源科學開發與保護海洋生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當今全球海洋領域推崇的海洋發展方式。此外,藍色經濟是新型的國際海洋合作理念,是促進海洋和海岸帶資源可持續管理與保護,實現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其實質是發展可持續的海洋經濟,實現人類社會與海洋的和諧共存[3]。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然要求沿線國家之間以海洋為載體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要素流動、通道安全、海洋保護的實現。從這一意義上講,藍色經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是中國與沿線國家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中國推進“藍色海洋強國”建設的需要
海洋強國戰略是中國在21世紀構筑世界海洋大國地位,增強“認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態海洋、管控海洋、和諧海洋”發展能力的重大戰略,是通過“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權益維護”等方面推動海洋強國的建成。中國海洋強國的建設必然是外向型,必然要同周邊海洋國家乃至更廣范圍內國家合作,同時中國的海洋強國建設必然也是可持續的海洋開發與利用,即在資源開發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因此,中國的海洋強國可以稱之為“藍色海洋強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通過海洋實現沿線國家的海洋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共同增長,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藍色海洋強國”戰略的一部分。
(二)中國需要通過海洋推進要素國際流動
在全球化經濟不斷深入的條件下,國際經濟分工中的兩種基本形式——國際商品流動和國際要素
流動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國際要素流動成為了國際經濟合作中的最主要部分,而國際商品流動則是作為要素流動的另一種特殊方式出現的“綜合性要素”[4]。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推動的國際海洋合作更主要的體現為向海洋投入資本、技術等高流動性生產要素以促進海洋要素進入經濟系統,同時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雙向過程,具體形式表現為:借助于互聯互通、港口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等,依靠多年以來積累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和經驗,向外轉移中國具備比較優勢的石油煉化、化學原料、化學纖維、橡膠、有色金屬、建材、鋼鐵、通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等行業[5],促進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從全球化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考察,這些對外直接投資本質上是要推動生產要素向外轉移,加快中國已經具備優勢的要素進行國際轉移,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要素關聯,推動形成更為緊密的經濟關系,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6]。
(三)沿線國家共同開發保護海洋的需要
海洋是開放的主體,對于任何一個沿海國家而言,保護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經略海洋都離不開國際合作。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30多個國家中,無一例外的都是海洋或者與海洋有關的國家,海洋在這些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海而生,與海相伴”是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征。海洋的流動性、公有性和開放性又促使區域或者跨區域國家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進行合作,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各自海岸帶、專屬經濟區或者區域海洋的共同開發。而中國方面,無論是在南海及周邊海域,還是在印度洋海域都有廣泛的利益存在,中國既需要深入在這些海域的資源開發,又需要通過這些海域促進與沿線乃至內陸國家的貿易投資。因此,通過藍色經濟合作,共同開發與利用沿線區域海洋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必然選擇。
(四)提升國際海洋領域話語權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推動金磚國家建立金磚銀行、積極參與20國集團(G20)對話、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發展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后,中國擔負起了穩定世界經濟的重任,與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已經迅速成長為國際經濟格局中最重要的平衡力量之一[1]。而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必然帶來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相應的變化,促使中國需要在全球經濟中尋求新的定位。此外,中國在資源能源運輸通道安全方面的護航能力不容樂觀,印度洋航道、馬六甲海峽、南海等存在制約中國海上運輸能力的隱患和矛盾,需要中國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建設,提升在這些領域的國際規則的制定能力以及國際話語權的建設,確保“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順利開展。
(一)藍色經濟國際合作領域識別的依據
藍色經濟合作的領域廣泛,包括海洋資源、海洋產業、海洋科技、海洋環境等諸多領域,不同區域或者國家因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差異等,選擇的合作內容差別較大。因此,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促進藍色經濟的國際合作,需要對藍色經濟國際合作領域進行甄別,合理選擇符合區域或者國家特點,具備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合作。
依據藍色經濟的內涵與特征,考慮到藍色經濟合作驅動因素,同時結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目標,以及沿線海洋與國家的特點、特色,綜合確定藍色經濟國際合作領域選擇的依據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國家戰略發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中國在新時期的重大國家戰略,是中國向國際社會傳達的一種合作的理念與方式,中國寄希望于通過陸海互動發展與合作,促進沿線海洋的開發與利用,推動促進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發展。因此,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內容的藍色經濟,必然以國家戰略目標為導向。
2.區域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是由李嘉圖等人創立,并經赫克歇爾、俄林、保羅?克魯格曼以及楊小凱等人[7]修正與發展,該理論強調不同的國家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領域,據此可以進行國際貿易、國際分工與合作等。從沿線國家看,各國間海洋資源差異巨大、
海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存在貿易、分工與合作的基礎,是選擇比較優勢合作領域的主要條件。
3.政府政策導向
2015年3月中國政府下發《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了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海洋領域合作的重點,包括海洋資源開發與貿易,海洋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合作、海洋環保產業合作等涉及藍色經濟的相關內容。因此,藍色經濟合作必然以這一政策為基本導向。
4.區域共同利益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所涉及的領域必然是各國在海洋發展中所面對的共性的問題,比如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災害應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等,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國家間的合作才能夠獲得彼此間最大的收益。
(二)藍色經濟國際合作的領域識別
基于上述藍色經濟國際合作領域選擇的依據,考慮到沿線國家的比較優勢、發展基礎與合作需求,結合中國對外藍色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合作能力以及合作需求,確定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色經濟合作的領域有以下方面。
1.資源能源領域
資源能源領域的合作是指一國從外部獲取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資源能源以及資源能源的運輸通道安全等。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能源資源合作包括:能源貿易、能源投資、保護海上能源通道、爭議海域能源的共同開發四個方面,能源資源合作以油氣為主。①當前中國主要的進口能源航道有四條: 一是中東航道,即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二是非洲航道,即北非—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好望角—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三是東南亞航道,即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四是太平洋航道,即美洲—巴拿馬運河—西太平洋—中國南海。資源能源貿易方面,利用海洋為載體,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能源資源貿易,重點加強與中東、西亞等油氣富集區的貿易;②部分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南亞的馬爾代夫等發展較快,此處不做單獨處理。資源能源投資方面,按照油氣資源開發的產業鏈,采取產量分成、聯合經營、技術服務等合作模式,在資源勘探、開發、加工、運輸等環節加強對資源能源富集區的投資;③海上能源通道方面,應強化通道沿線國家的合作,重構海上能源資源的運輸通道,確保四條航線①當前中國主要的進口能源航道有四條: 一是中東航道,即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二是非洲航道,即北非—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好望角—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三是東南亞航道,即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四是太平洋航道,即美洲—巴拿馬運河—西太平洋—中國南海。能夠安全地實現資源能源的供給;④爭議海域能源的共同開發方面,需要理性對待爭議和糾紛,與周邊國家協同磋商,采取合理的開發方式實現區域海洋的和平開發利用。
2.海洋產業領域
(1)海洋漁業方面。海洋漁業具有典型的國際型和公共性特征,漁業資源的捕撈、養護與管理都需要國家之間開展合作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漁業資源豐富,特別是印度洋是全球金槍魚的重要捕撈區域之一,主要金槍魚種(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和鰹魚)年平均漁獲量超百萬噸[8]。開展國家之間的合作,既有利于推動沿線各國漁業資源的利用和漁業產業的發展,也能夠進一步推動中國遠洋漁業的發展。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漁業合作,對已有合作基礎的國家和地區,需進一步增進合作的力度,重點在主要作業海域的沿岸國建設碼頭、冷庫及漁船修建造廠,設立加工基地或銷售中心[9]。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要突出在西非海域的合作,提升中國在西非國家海洋漁業合作的份額。而對于合作較少或未合作的海域,國家應積極建立與該海域相關國家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和海洋漁業的發展。
(2)海洋旅游方面。海洋旅游是當今世界旅游業中最具活動力、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是海洋或沿海國家競相發展的現代產業。海洋旅游在發達國家早已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但在中國以及中國所推動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旅游觀光、休閑漁業、潛水、沖浪等海洋旅游形態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②。未來海洋旅游合作的重點包括中國與相關國家在有關海域內的島嶼上的道路建設,供水、供氣、排水、排污、垃圾處理,公共文化娛樂以及相關的航線開發等。合作過程中,需以重大項目為依托進行合作,重點建設包括臨界島嶼的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景觀建設、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航線的開發等。
(3)海上運輸領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重在通過海上運輸及港口合作實現國家間的商品貿易、相互投資等活動的開展。因此,海上運輸領域的合作重點考慮:①以構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港口合作聯盟為目標,充分整合中國沿海港口—南海—東南亞—印度洋航線和中國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航線港口,突出比較優勢,強化運力建設和港口腹地能力建設,實現港口之間的戰略合作,構建起全區域或次區域的港口合作聯盟或港口合作網絡,推動貿易便利化發展;②強化戰略性港口合作建設,重點選擇對中國國際經貿和海洋戰略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港口進行投資建設,強化雙邊關系,推動建設一批包括深水航道、大能力泊位、專用泊位和集裝箱泊位在內的港口;③推動港口物流體系合作,通過兼并、收購、聯盟等現代企業運作手段,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港口資源整合,加快物流網、運輸與倉儲能力建設,形成高效的區域港口運輸網。
3.海洋科技合作
海洋科技是海洋經濟活動與海上綜合保障的基礎支撐。推動沿線國家間的合作將推動海洋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利于中國海洋參與全球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合作,促進中國海洋開發能力與管控能力,將為沿線國家藍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基礎。因此,沿線國家的海洋科技合作重點應以提供能夠促進海洋可持續利用與開發的科技為主,通過面向海洋科學前沿,搭建海洋科技合作平臺,推動雙邊以及多邊參與區域海洋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海洋科學技術的合作與聯合攻關,共同構建海洋資源科學開發,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的科學基礎。
4.海洋生態環境合作
藍色經濟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特別強調海洋資源的科學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管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域屬于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每年發生的自然災害給相關國家造成巨額損失,而且其可控性低,波及面廣,成為受災害國家普遍難以應對的重大問題。此外,沿線區域海洋分布國家眾多,工業化發展程度低,對環境治理問題重視不夠,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相對嚴峻。因此,沿線區域藍色經濟合作應加強在區域災害應對與治理、海洋生態系統科學管理、海洋環境污染與治理、區域海洋綜合管理、海洋自然保護區網絡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沿線藍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陸海統籌機制
作為當今海洋發展的一種重要理念,陸海統籌強調的是海洋和陸地兩大相對獨立的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最終形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區域復合系統[10]。陸海統籌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海洋在國家全局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方式。通過陸海統籌發展,能夠科學地將陸地系統與海洋系統有效地連接起來,實現國家海洋強國建設和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相容發展。
藍色經濟特別強調陸海統籌的發展,要求海洋開發與發展和陸地緊密結合,實現要素的空間流動,進而促進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藍色經濟合作,重點考慮構建陸海統籌的發展機制:構建國土空間統籌機制,合理布局與開發陸地與海洋國土空間;構建海洋資源開發機制,推動沿線國家海洋資源科學利用;構建陸海產業發展機制,實現沿線國家海洋產業的陸海有效分工;構建陸海交通基礎設施與通道建設機制,完善港口體系發展與海上運輸通道建設;構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推動陸海生態環境同步改善。
(二)市場主導機制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下,市場機制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機制。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雖然要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但是區域共同市場的形成卻是市場機制作用發揮和自由競合演化的結果。市場機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完善的市場機制可以通過內在的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利益驅動機制等引導區域共同市場的形成和演化,調節區域資源配置的運作機理、過程和方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問題就是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在“一帶一路”已經正式實施并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愈加明顯,區域統一大市場的雛形基本形成。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下藍色經濟合作需要市場機制發揮主導的作用,原因有:一是海洋資源的開發雖然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但是政
府無法從事具體的投資、生產、貿易等活動,必須依賴于市場主體的力量來實現;二是海洋經濟的發展本身就是陸域經濟的延伸,其資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等也必然符合市場機制的作用機理;三是跨界海上合作也必須通過不同國家或區域間的市場主體的聯系才能夠實現發展。因此,中國與沿線國家藍色經濟合作的機制需要以市場主導機制為主,構建有效的價格、競爭、供求、利益驅動等機制,消除合作中出現的障礙與壁壘,全面促進效率、增長、就業和繁榮。
(三)協作治理機制
協作治理強調區域治理的多方參與與協調,是以“一致同意為導向的集體決定過程中建立緊密聯系的一種治理安排”(Chris Ansell,2007),是一個聯結各種利益相關者的紐帶和網絡,以非對抗性方式為基本策略[11]。通過區域內部的協作治理能夠構建起一種相對穩定和激勵相容性的合作機制,能夠克服合作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形成各方利益主體在藍色經濟合作中共生共贏的發展模式。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覆蓋的區域廣闊,各地域間較大,區域或者跨區域間涉及的重大海洋經濟問題需要國家間通力合作,才能確保藍色經濟合作的順利開展。①鑒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在印度洋、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有廣泛的利益存在,應加強與這些海域周邊國家的深度協作,建立包括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災害應對等在內的合作機制和平臺,共同推進藍色經濟合作;②針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區域文化差異大、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的現實,應突出地域差異,建立差別化的協作治理機制,增進共識、妥善處理矛盾和糾紛,營造和諧、合作、共贏的合作環境。
(四)利益協調機制
覆蓋區域大、涉及國家多、地域差別、文明差異、海洋劃界與海洋使用等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藍色經濟合作的進程,特別是作為“崛起”大國的中國與沿線相關國家的海洋合作,不可避免的產生矛盾和沖突,如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因海洋劃界問題可能引發的海洋資源利用沖突,中國在印度洋的利益存在與域內外國家藍色經濟合作可能產生的矛盾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因此,需要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色經濟合作的利益協調機制,共同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戰略。
在區域合作中,通過市場或者國家協調等手段,實現區域內部之間海洋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平衡,實現海岸帶、海域和深海海洋資源在不同國家間的優化配置和科學利用,保證海洋產業布局合理與協調發展,提高海洋產業的整體效益。強化海陸結合以形成互為支撐和彼此呼應的經濟合作區。在跨區域合作中,通過構建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國家之間的協調機制,實現海洋資源開發和平環境。從更為宏觀的視野來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還要注重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間利益的協調,與域外國家(美洲、澳洲國家)間的利益協調,共同推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順利建設。
[1] 陳明寶,陳平.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視角下“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構建[J].廣東社會科學, 2015 (5):5–15. Chen M B, Chen P.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based on the suppl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J]. Social Science in Guangdong, 2015 (5): 5–15.
[2] 港媒:構建海上絲綢之路, 實現海洋強國[EB/OL]. http://opinion. haiwainet.cn/n/2014/0527/c345415- 20676007.html. Hong Kong: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uilding maritime power [EB/OL].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4/0527 /c345415- 20676007.html.
[3] 劉賜貴.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 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若干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 2014 (4): 1–8. Liu C G. Reflections on Maritime Partnership: building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J].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4 (4): 1–8.
[4] 張為付,吳進紅.商品貿易、要素流動與貿易投資一體化[J].國際貿易問題, 2004 (5): 93–95. Zhang W F, Wu J H. Commodity trade, factor mobility, trade and investment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4 (5): 93–95.
[5] 中國9大產能過剩行業發展情況分析[EB/OL]. http://www.acs. gov.cn/sites/aqzn/jptjnr.jsp?contentId=2815411654099. Analysis of China's 9 major overcapac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situation [EB/OL]. http://www.acs.gov.cn/sites/aqzn/jptjnr. jsp?contentId =2815411654099.
[6] 王世軍.比較優勢理論的學術淵源和評述[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3): 99–106. Wang S J. Review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J]. 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 (3): 99–106.
[7] 葉振江,梁振林,遲維真,等.印度洋金槍魚漁業現狀[J].海洋湖沼通報, 2004 (3): 74–82. Ye Z J, Liang Z L, Chi W Z, et al. Status of India Ocean Tuna Fisheries [J].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4 (3): 74–82.
[8] 韋有周,趙銳,林香紅.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我國遠洋漁業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 2014 (7): 55–59. Wei Y Z, Zhao R, Lin X H.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distant fisher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Maritime Silk Road” [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4 (7): 55–59.
[9] 孫吉亭,趙玉杰.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海陸統籌機制[J].廣東社會科學, 2011 (5): 41–47. Sun J T, Zhao Y J. The mechanism on co-ordination of land and sea in China's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J]. Social Science in Guangdong, 2011 (5): 41–47.
[10] 鄧念國.公共服務提供中的協作治理: 一個研究框架[J].社會科學輯刊, 2013 (1): 87–91. Deng N G.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n public services: A research framework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3 (1): 87–91.
Driving Factors, Areas of Cooperation and Mechanism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Blue Economy of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hen Mingbao1, Han Limin2
(1.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1, Shandong, China)
In today's world, the blue econom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marine development policymakers. The economic sector emphasi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time economy as well as a cooperative mode of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mong all seafaring nations.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on the blue economy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driving factors behind this cooperation, including national strategies,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safety. This study also examines energy resources, marine industries, marine technologies and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key area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paper proposes a market-led, land-sea integrated and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which fosters communication and mediates the interests of all sides.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blue economy; driving factors; cooperative fields; cooperative mechanism
P74 文獻識別碼:A
2015-12-24;
2016-02-14
陳明寶,中山大學海洋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經濟理論與政策、國際海洋治理研究;E-mail:mbchen2016@163.com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Ⅱ期)”(2014-ZD-5)
本刊網址:www.engin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