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192)
加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研究
張大勇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19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是指承載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科技、文化合作功能的空間區域。近年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經貿合作園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頂層設計不清晰、空間布局不合理、合作方式較單一、合作層次不豐富等問題。本研究以圍繞“五通”加強戰略支點建設為研究目標,在我國對外貿易數據分析為基礎,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提出了戰略支點建設的重點區域和建設模式,并從推進經貿合作區建設、加強科技文化交流、深化地區與行業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經貿合作;科技合作
DOI 10.15302/J-SSCAE-2016.02.015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是指在海上絲綢之路空間范圍內,承載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科技、文化的合作功能,對加深有關各國雙邊、多邊合作關系,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周邊地區共
同繁榮與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空間區域。戰略支點區域往往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產業合作基礎和基礎設施,是我國與所在國家加深和擴大雙邊合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上絲路”)是以海洋為載體,以暢通和完善跨國綜合交通通道為基礎,以沿線國家中心城市為發展節點,以區域內商品、服務、資本、人員自由流動為動力,以區域內各國政府協調制度安排為發展手段,以一系列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為載體的,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海洋互聯互通網絡。加強沿海各國經濟、貿易、文化方面的聯系,構建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是共建海上絲路的主要目標[1]。海上絲路建設涉及包括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的廣闊地區,沿線經濟、政治、文化差異巨大,選擇關鍵區域,集中力量進行戰略支點建設,對于推動海上絲路建設,增強支撐力、輻射力與保障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1) 加強海上絲路戰略支點建設有利于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和對外投資結構優化。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對外投資以儲備投資為主、對外負債以直接投資為主的不對稱結構,對海外資產的經營效益總體較低。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過程中,客觀上需要與周邊國家開展更深層次、更加緊密的經貿合作。在關鍵水道、重要港口周邊建設戰略支點,通過共建臨港產業園區,對交通、水電、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集中投資,可以快速改善所在地區投資環境,為承接國內產業轉移提供良好載體,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產業聚集,產生經濟效益。戰略支點建設還將帶動對建材、工程機械、物流裝備的需求,為促進我國產業升級提供新契機。
(2) 加強海上絲路戰略支點建設有利于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以合作方式共建產業園區和重要基礎設施,促進我國資本、技術與所在國土地、人力資源等要素的結合,將大大加深我國與所在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更加深厚的共同利益。從而大大加快我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有利于促進海上絲路沿線地區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外資業務管制放開和服務技術引進;促進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準入規則、關稅和技術標準的接軌;促進要素跨國流動、技術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合作。
(3)加強海上絲路戰略支點建設有利于強化海上安全保障。海上通道承擔著我國對外貿易90 %的運量,海上物流相對集中,海上運輸線對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加強重要海上運輸線的安全維護,正在成為保障我國經濟安全的迫切需求。海上絲路戰略支點建設通過重點加強關鍵區域、關鍵水道和關鍵節點的設施建設、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可以大大增強對海上絲路的支撐能力、控制能力和保障能力,能夠有效促進沿線各國互聯互通,提高海上運輸便利性和安全性,為我國和沿線國家創造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經濟發展環境。
近10多年來,我國深化了與海上絲路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展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我國對外投資和產業布局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在全球50個國家建設了118個經貿合作區,涉及“一帶一路”國家的有77個。其中,處在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有42個,占經貿合作區總數的36 %。這些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海上絲路建設的重要承接點。從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空間布局來看,在東南亞,主要分布在老撾、緬甸、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在南亞,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在非洲,主要分布在埃及、埃塞俄比亞、贊比亞、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主要分為加工制造型、資源利用型、農業加工型以及商貿物流型四類園區,園區多為企業自主建設。依托這些園區,一大批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海外投資,擴大了中國在當地的影響[2]。
海上絲路建設中,針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我國加大了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力度,以參股、承建等多種形式,參與了港口、鐵路、管道、電力設施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設,發揮了我國企業在工程建筑方面的技術和成本優勢,也推進了雙邊交流合作的深化。港口建設是21世
紀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近10多年來,我國企業參與了沿線一系列重要港口的建設和經營,例如,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緬甸的皎漂港等。在承接港口建設的同時,我國企業還積極參與對臨港區域的開發,如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科倫坡港。我國企業還積極參與鐵路、公路、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代表性項目包括:柬埔寨鐵路和港口建設、以色列紅海-地中海鐵路項目等。油氣輸送設施是我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建設。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我國已經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海上通道周邊的重要區域實現了雙邊合作項目布點,已有項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亞區域,并實現了向西亞、歐洲和非洲的適當延伸。從合作方式上來看,我國企業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包括租賃、援建、承建、參股、土地開發等多種形式。通過合作開發,總體上優化了雙邊關系,擴大了中國的地區影響,也為下一步深化雙邊合作、擴大地區影響奠定了基礎。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既涉及我國自身的對外開放格局,也與沿線地區的復雜地緣政治關系密切相關。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1)空間布局不合理。所涉及的支點很多位于區域性航線周邊,距離國際海運主航線較遠,不利于發揮綜合保障功能和擴大影響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物流數據[3]發現,承載我國外貿總值超過5 %的水道有8條,分別是馬六甲海峽、格雷特海峽、曼德海峽、巽他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八度海峽、巴士海峽。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經貿合作區中,除吉布提港等少數項目外,在上述水道附近地區均少有分布。對于破解“馬六甲困境”具有關鍵作用的東北印度洋區域,戰略支點數量少、位置較偏,且線性分布特點明顯,發揮戰略支撐作用能力較弱。
(2)經濟合作用力較多,其他方面措施薄弱。在戰略支點建設的各種手段中,經濟手段是最為有效、適用性最強、性價比最高的方法,應當長期堅持以經濟合作為主的建設方式。但是,經濟手段也存在著種種不足。由于經濟合作往往由特定的利益集團作為合作主體,所獲利益不能在全體民眾中平均分配,往往出現損益不均的現象。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和抵制。經濟合作發揮作用的空間范圍、持續時間都受到局限。一些區域由于經濟基礎較差等原因,難以啟動合適的合作項目。
(3)合作層次比較單一,對沿線國家地方和不同階層利益考慮不足。不少合作項目僅僅停留在中央政府之間的合作層面上。針對當地的政體、宗教、民族、利益團體等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層次合作的經驗還不足。一些國家(地區)由于政局變換導致合作項目下馬、停工的事件屢有發生。
主要絲路是:以促進海上絲路建設為目標,以加強沿線地區存在能力和服務能力為重點,以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各項措施為主要推進手段,放眼長遠,逐步拓展,在沿線重要區域培育和建設若干戰略支點,并以之為支撐發展形成雙邊合作的拓展區和輻射帶,為推進海上絲路建設、優化與沿線各國關系、促進區域公共繁榮與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主要原則是:一是優化布局,突出重點。根據我國海上貿易通道的地理、經濟特點,在全面加強與沿線國家的雙邊合作基礎上,對海上貿易通道進行重點經略。二是立足當前,放眼長遠。既要設定5年、10年的階段性目標,更要做長遠規劃,與2030年、2050年的國家戰略目標做好銜接。三是因地制宜,逐步拓展。對于具備良好條件的地區,應當積極推動合作;對于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地區,應當以爭取民心為基礎,因地制宜開展文化交流、基礎設施援建、志愿服務等活動。四是經濟優先,綜合開發。在積極推動政策溝通的基礎上,大力促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還要大力發展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環境等多方面的合作,最終實現民心相通。五是群策群力,多層對接。調動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經濟與社會各方面力量。中央主要負責規劃、外交和政策層面的指導,地方政府、企業、科研教育機構、社會組織主要負責在各自層面上積極推動戰略實施。
主要目標是:2020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全面啟動,在東南亞地區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合作聚集,啟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2030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將向縱深推進,在沿線關鍵水道和重點區域建成若干個繁榮穩定的經貿合作示范區,服務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能力基本具備。2050年,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建成一系列戰略支點,基本實現網絡化、體系化,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經濟、科技和文化合作提供良好支撐與保障。
課題組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海上絲路沿線各區域建設戰略支點的重要性與可行性進行評估,建立了二維度決策模型。經分析,確定了8個重點建設區域。應當以經濟合作為主,輔以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手段,加大建設投入力度,重點加強以下區域的建設。
(1)印度尼西亞亞齊地區。亞齊地處蘇門答臘島的最西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和格雷特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亞齊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亞齊地區在經歷戰亂后,政治、社會環境趨于穩定,發展雙邊經貿合作往來的條件逐步具備??赏ㄟ^建設經貿合作區,推進金屬礦產、橡膠、木材、油氣等自然資源開發,并可通過港口擴建、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臨港經濟。
(2)印度尼西亞巴鄰旁地區。巴鄰旁地處馬六甲海峽東側,位于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之間,毗鄰國際航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巴鄰旁周邊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比較發達。該地區具備合作完善港口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依托港口合作建設臨港產業園區的條件,可以石化、橡膠、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行業為重點,引導和鼓勵國內企業前往設廠投資,逐步形成產業聚集與人員聚集。該地區在歷史上與我國文化聯系較多,具備開展教育、科技、文化合作的良好基礎,可以職業教育、應用性技術開發、民族文化交流為重點,開展多種渠道的交流與合作。
(3)泰國普吉地區。普吉島靠近馬來半島中部狹長部位,毗鄰孟加拉灣。在克拉地峽運河開通后,該區域的戰略位置將大大增加。結合海上絲路建設,在加深與泰國的雙邊經貿往來過程中,有必要將該地區作為雙邊經貿合作的重點區與示范區??衫卯數刎S富熱帶景觀資源,聯合開發旅游度假產業,將其培育成我國游客處境旅游度假的重要目的地。結合旅游開發,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強文化合作。
(4)印度卡利卡特地區??ɡㄌ丶捌淠戏降目茪J、阿勒皮等港口城市所處的印度半島西南部地區,臨近九度海峽,處于我國到波斯灣石油運輸“生命線”的關鍵節點上,具有重要的地緣價值。目前,該地區經濟不甚發達,但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農業支撐和基礎設施條件??梢愿劭诮ㄔO和經營合作為突破口,以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為重點,建設臨港產業區,鼓勵我國企業積極地在當地投資,發展加工制造業。同時,可結合當地悠久歷史,以古代中印兩國友好往來和溝通交流為重點,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
(5)斯里蘭卡科倫坡地區。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與斯里蘭卡保持良好雙邊關系,在經貿合作方面日趨緊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企業積極參與斯里蘭卡基礎設施建設,相繼援助擴建了科倫坡港、漢班托塔港等重要港口,并合作建設了臨港產業園區和新城區。下一步,在繼續完善產業園區和港城配套、引導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外,可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加深雙方合作友好關系。
(6)吉布提。以海洋航運為核心的臨港服務業是吉布提經濟的命脈。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出于軍用或民用目的,將吉布提港作為航運補給基地。我國參與打擊海盜的軍艦也將吉布提港作為重要補給港。下一步,可以港口補給服務為基礎,雙邊合作開發建設臨港園區,發展臨港工業和服務業,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海洋航運補給基地。
(7)馬爾代夫。近10多年來,我國與馬爾代夫在各方面交流合作不斷加深。我國游客正在成為馬爾代夫最重要的旅游消費群體。我國在馬爾代夫基礎設施建設、淡水應急供給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下一步,可在環境保護、淡水供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建立長期友好關系。最終,爭取在馬爾代夫建立綜合性的、軍民融合的海洋補給保障基地。
(8)塞舌爾。塞舌爾政府曾表達支持我國在其
境內建設海洋航運補給基地的意愿。從長遠來看,塞舌爾與馬爾代夫在空間上具有良好的互補關系,未來可考慮將其作為馬爾代夫綜合補給基地的補充。因此,有必要從現在起著力發展與塞舌爾的長期友好關系,為遠期合作開發奠定良好基礎。
(一)在戰略支點區域推動經貿合作區建設
把經濟合作作為戰略支點建設的主要方式。由于地理原因,戰略支點所在地區往往具有優良的港口建設條件,也靠近主要國際航線,發展臨港經濟的條件優越??梢愿劭诤献鹘ㄔO和特許經營為基礎,合作推進臨港經貿合作區建設,結合各地經濟要素特點和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臨港產業。在巴鄰龐、科倫坡、亞齊、卡利卡特等地區可以發展臨港制造業、石油化工、食品(食糖、水產品、咖啡、茶葉)加工、橡膠等行業。在普吉、馬爾代夫、塞舌爾等地區可依托特色旅游資源,加強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海洋旅游業,將之建設成我國游客出境海洋旅游的首選地。在吉布提主要發展以海運綜合服務為主體的臨港經濟,建設成我國遠洋航運的重要補給保障基地。通過雙邊貿易合作加深雙方的經濟依存度,為戰略支點建設創造良好的經濟基礎。
(二)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復興為主題加強教育文化合作
古往今來,雖然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不斷變化,但國際海洋運輸的主要通道一直沒有大的改變[4]。沿線各戰略支點地區在歷史上也多與我國建立了多種多樣的經濟、貿易、文化聯系??沙h聯合發起、以我國為主建立專項基金,重點對上述戰略支點的文化發展與保護提供資金支持。重點支持的范圍可包括:依托所在地經貿合作區建設,有針對性地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產業工人,解決當地就業和企業的用工問題;采用靈活形式,以農林水產技術培訓為重點,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以保護當地文化(包括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為重點,建立多層次的文化合作;加強重點地區與我國的人員交流,在留學生培養、科技交流、歷史文化合作研究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
(三)加大對沿線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
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海洋科技發展經驗[5],針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需求,結合對全球和地區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問題,在周邊地區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合作。可與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合作,以印度洋地震海嘯為主題開展研究,建設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與孟加拉國、緬甸、印度等國家合作,對孟加拉灣颶風開展科學研究,以提高颶風預警預報的準確性為主要目標,建設海上–空中觀測預報系統。與馬爾代夫、塞舌爾等國家合作,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主題,對熱帶珊瑚島礁環境保護、人工島建設、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科技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定向科技支持提高沿線國家地域自然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的能力,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聯系。
(四)推動地方層次和行業層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在加強與沿線國家政府間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推動建立多層次、系統化的合作網絡。推進地方政府間的交流合作,根據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特點,選擇國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友好城市,定點加強經貿往來和教科文合作??山梃b國內對口援建的經驗,推動國內沿海城市加強對沿線友好城市的對口支持。發起“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以藝術、文化交流為主題,在沿線重要城市發展會展合作。發揮行業、企業的經貿合作主體作用,依托臨港產業、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活動,開展行業間、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鼓勵企業在投資所在地開展教育、文化和慈善活動。鼓勵行業協會發揮紐帶作用,創造企業間合作的良好基礎。以文化交流為重點,鼓勵群眾團體之間的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友好合作關系。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是以沿線國家中心城市為節點,以暢通和完善跨國海上綜合交通通道為基礎,以建立亞歐非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為目標的綜合性合作開發活動。其根本宗旨是加強沿線各國的經濟、貿易、文
化聯系,推動形成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根據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愿景和沿線各國發展實際,采取全面推動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戰略支點建設,必將為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各項措施的落實提供良好載體與有力支撐,保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順利推進。
[1]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 [2015–12–17].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bilingual/2015-03/28/ c_134105922.ht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ision and Actions on Jointly Bulld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EB/OL]. [2015–12–17].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 bilingual/2015-03/28/c_134105922.htm.
[2] 人民網.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已達118個, “一帶一路”沿線77個[EB/OL]. [2015–12–17]. http://world.people.com.cn/ n/2014/1231/c157278-26304390.html. People.cn. Number of Sino-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Reaches 118 including 77 Zones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EB/OL]. [2015–12–17]. http://world. people.com.cn/n/2014/1231/c157278-26304390.html.
[3]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 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3 [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3.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 [Z]. 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3.
[4] 孫光圻. 中國古代航海史 [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5. Sun G Q.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M]. Beijing:China Ocean Press, 2005.
[5] Biliana C S, Robert W K. The Future of US Ocean Policy: Choices for the New Century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0.
Strengthening the Rise of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trategic Pivot
Zhang Day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2, China )
The strategic pivot of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refers to China's policy of bolstering bilateral t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itself and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a broad range of fruitful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 real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in construct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But the outcomes can be improved by addressing unclear top-level planning, less than optimal spatial layout for projects, and lack of intensive multilevel engagement between China and its partners. This study aims to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pivot around the basic goal of “five-links” by analyz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data and identifies the key areas and construction modes of strategic pivot with AHP and Delphi methods. This paper also advanc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uch as enhanc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on.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trategy pivot; economy and trade coope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F110 文獻識別碼:A
2016-01-20;
2016-03-10
張大勇,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海洋經濟;E-mail: 5311477@qq.com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II期)” (2014-ZD-5)
本刊網址:www.engin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