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軍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
◎劉殿軍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勞動和學習密切相關,它在處理數據、運算推理和證明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依據。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老師拿著粉筆在黑板上進行講解,學生在瘋狂地做著筆記,并沒有把知識消化吸收,只是筆記的搬運工,考試的機器,培養出的學生都是高分低能,在這種情況下,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應運而生,順應教育時代的潮流,本文將對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豐富與發展,以及教學策略進行深一步的探討。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為其三大基本理念,初中數學作為初中課程的三大主科之一,必須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時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順應時代潮流,促進國內現代化教育的科學發展與創新進步。

新課程理念堅守的基本原則。堅持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原則。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避免“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消極現象,老師要以數學課本的知識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
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基本原則。這項原則要求老師不再機械地灌輸知識,而是積極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獨立解決問題,通過自己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和記憶知識,適應現代教育與時俱進的要求。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程觀。傳統的數學課程因過分強調其科學的屬性而輕視了教育的本質,據調查研究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內容過多、題難、體系過于形式、要記的概念公式過多,傳達出對學習數學的熱情不高,信心不夠,這是新課程理念定義了教師的教學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此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學習觀—勤于思考,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初中新課程標準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弊端。缺乏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指導,初中數學打下的基礎對后續高中的數學銜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對學生進行指導,不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無法更好的接受更深一層的學習。教學觀念落后,在應試教育下,難免會以分定人,使學生無法全面發揮自主學習,創新學習。難以把握教學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在初中教學中,老師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學生只是答題的機器,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無法分清,出現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低,創新能力弱,不利于我國現代化教育目標的實現。
樹立多元化教學目標。重結一句“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體現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看果,忽視過程,數學課程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還要注重思考過程,要求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來解決實際問題,要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一位置,實現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要走進學生的心里,傾聽他們的心聲,真正了解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問題,知識點的遺漏,以便進行針對訓練,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會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老師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和參與者。
將數學融于生活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身邊的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講解數學知識,讓學生真正了解知識,理解知識,還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發現數學存在的意義。
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分為教師指導、實踐操作、自主研究和合作交流。教師指導,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則是合作者,實踐操作,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思維。自主研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流,加強師生、生生交流之間,培養團隊意識、合作能力,推動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學工作的精髓,教學方法則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在是以成績為來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習慣,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素質。教師也由傳播者變為合作者,由管理者變為引導者
用全新的新課程理念開創了教育的新境地,吹開了課堂教學模式革新之幕,揭示了“數學無處不在”的數學觀,顯示了人人都是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受益者,體現了數學活動是人人參與,共同學習,獨立思考和用數學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實現現代化教育的目標。
(作者單位: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第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