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閨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與血脂指南有關的若干脂質新理念
戴閨柱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2013年以來,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IAS)、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脂質學會(N L A)、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CCEP)等陸續發表了血脂指南和建議。各指南有共同點,也有分歧和爭議。重要的是,由于脂質代謝研究的進展,各指南均更新了有關理念。其中,以NLA指南介紹的最為完整、確切和實用。
各指南均有一致的核心理念。最關鍵的有以下兩點:(1)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風險,包括冠心病、卒中、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病因。(2)降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膽固醇,特別突出膽固醇,即所有含載脂蛋白(Apo)B脂蛋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降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膽固醇與降低ASCVD的風險呈正比。
1.LDL-C是唯一的能獨立致ASCVD的脂蛋白,代表>75%致ASCVD的脂蛋白。其他危險因素均不能獨立致病,包括吸煙、高血壓、低HDL-C、糖尿病,僅能促進、加重ASCVD。因而,降低LDL-C是重中之重,必須終生干預。
2.富含甘油三酯(TG)脂蛋白殘粒,如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殘粒膽固醇,特別是當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癥時,但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是膽固醇,而不是TG。
3.乳糜粒顯然不致動脈粥樣硬化,但乳糜粒殘粒可能致動脈粥樣硬化,這也與殘粒中的膽固醇有關。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應用80mg阿托伐他汀,LDL-C已達標,同時控制其他傳統危險因子后,仍有約50%的心血管事件發生。另外,CTT試驗對14個他汀的臨床試驗共90056例進行薈萃分析顯示,5年后LDL-C每降低1mmol/L,復合終點(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疾病死亡、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僅降低20%。因而,如何控制剩余心血管風險是近幾年的熱點。其中,在脂質方面,非HDL-C及低HDL-C最受關注。
非HDL-C為總膽固醇(TC)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差值,包括LDL-C、VLDL-C、脂蛋白(a)、中間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所有含ApoB的脂蛋白。
2011年,AHA發表了"TG與心血管疾病的科學聲明",指出TG水平是否與心血管病事件獨立相關這一爭議自1980年持續至今。一項納入了68項前瞻性研究(302430例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校正年齡、性別后,TG水平與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呈現強的、逐級的相關性,但校正標準危險因子、HDL-C、非HDL-C后,這一相關性就不再有統計學意義,但與非HDL-C、低HDL-C仍顯著相關。
2006年發表的Framingham隊列和后代研究,共入選5794例(男2693例,女3101例)。結果表明,VLDL-C是冠心病危險的獨立預測因子,而非HDL-C對冠心病危險的預測性更優于LDL-C,不論是在全體人群或TG<2.26mmol/L及TG≥2.26mmol/L亞組,這是因為非HDL-C包括了LDL-C和VLDL-C。
我國Ren等于2010年發表了中國多省、隨訪15年的隊列研究(CMCS),共入選了30378人。結果表明:VLDL-C與冠心病危險顯著相關;當同時伴有LDL-C升高和其他冠心病危險因素時,冠心病危險則進一步增加。當VLDL-C達0.52mmol/L(20mg/dl)時,冠心病危險即已顯著增加。當75%參與者的VLDL-C達0.78mmol/L(30mg/dl)時,他們的LDL-C還在正常范圍[<3.38mmol/L(130mg/dl)]。VLDL-C、LDL-C對冠心病危險的參與貢獻比分別為17.3%和15.7%,以VLDL-C較高。
目前認為TG水平可代表LDL-C,亦代表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水平。但TG水平不能代表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富含TG的脂蛋白,而VLDL殘粒膽固醇代表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必須再次強調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是膽固醇,而不是TG。
非HDL-C(主要為VLDL殘粒膽固醇)為何如此重要,這與脂質代謝中的脂質交換有關。正常時,血液內各類脂蛋白通過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進行脂質交換,亦即富含TG的VLDL、乳糜微粒(CM)脂蛋白將其中的TG轉運至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LDL、HDL,而后者則將其中的膽固醇轉運至VLDL、CM脂蛋白。各類脂蛋白在血液中運行時,其所含的TG不斷地被脂蛋白脂肪酶(LPL)水解,最后形成:(1)富含膽固醇酯(CE)的VLDL殘粒,其具有較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2)膽固醇酯含量少的小而密的LDL,也具有較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但因測定方法繁復,不易推廣,有效控制非HDL-C即可;(3)膽固醇酯含量少的HDL3,也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顯著相關。
非HDL-C中還包括了脂蛋白(a)。IAS指南認為目前尚缺乏降低脂蛋白(a)的有效藥物,僅煙酸有微弱作用,因而不推薦這一參數。
通過脂質交換后的VLDL殘粒和LDL最后均被肝臟LDL受體吞噬,其中膽固醇被降解成膽汁酸,排泄到腸道。因而,通過CETP的脂質交換實質上是膽固醇逆轉運的一部分。
當有高甘油三酯血癥時,脂質交換加強,導致非HDL-C(主要是VLDL殘粒膽固醇)增加。所以,當TG升高時,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不是TG本身,而是膽固醇。
目前的指南,特別是NLA指南明確指出,治療的主要目標應是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膽固醇即非HDL-C 和LDL-C,前者的預測性更強,且測定簡便,不必空腹,已在全球廣泛應用。TG本身不必作為降脂治療的靶目標,重點控制非HDL-C,更能簡化高甘油三酯血癥的治療。
可根據T G水平分級,以控制非H D L-C為治療目標:(1)邊緣性高甘油三酯血癥(T G 1.70~2.25mmol/L),VLDL-C的含量并不增加,應以降低LDL-C為唯一的治療目標。(2)高甘油三酯血癥(TG 2.26~5.64mmol/L),絕大多數膽固醇包含于較小的VLDL殘粒中,應同時控制非HDL-C 和LDL-C。治療藥物首選他汀類,必要時加用貝特類。(3)極高甘油三酯血癥(TG≥5.65mmol/L),主要危險為急性胰腺炎,應首先控制TG,然后再降LDL-C,可用貝特類。應注意排除繼發性高甘油三酯血癥,特別是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的應用。
根據中國國情,必須建立LDL-C、非HDL-C的目標水平,根據不同危險分層,確立不同的目標水平。非HDL-C的目標值是LDL-C的目標值+0.78mmol/L。
JACC 2009的薈萃分析觀察了降低非HDL-C與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相關性。共入選14項他汀試驗(n =100827),7項貝特類試驗(n=21647)和6項煙酸與他汀聯合應用試驗(n=4445)。結果顯示,非HDL-C和LDL-C一樣,是預防冠心病的重要靶目標。而對降低冠心病風險,他汀和貝特類相似。煙酸類由于樣本量不足,未能得出結論。
載脂蛋白的功能之一是識別受體。含ApoB的脂蛋白可識別肝臟的LDL受體,而被吞入肝臟內。這些含ApoB的脂蛋白內的膽固醇在肝內被降解成為膽汁酸,排泄到腸道,參與腸肝循環。這是膽固醇在體內唯一的排泄途徑。非HDL-C(均含ApoB)經肝表面的LDL受體進入肝臟,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
NLA指南認為,ApoB作為可選的、第2位的治療目標,其對ASCVD的預測性較LDL-C更強,但不一定優于非HDL-C。某些患者LDL-C和非HDL-C雖已達標,但ApoB仍然升高,這可能與剩余心血管風險有關。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Apo-B的目標值分別為<0.9g/L和<0.8g/L。
流行病學研究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低HDL-C血癥與ASCVD風險強相關。TNT研究的結果顯示,即使LDL-C達標(<1.82mmol/L),低HDL-C仍提高5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NHANESⅢ調查,1/3美國成人HDL-C低,冠心病患者HDL-C低者達50%,因而前幾年引發了研究HDL-C的高潮,包括:(1)HDL抗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的研究,重點是對血管壁的作用和HDL與膽固醇逆轉運;(2)功能紊亂的HDL的發現;(3)升高HDL-C藥物的研究。以下的新理念最值得關注。
HDL和HDL-C并非同義語
HDL是指負責膽固醇逆轉運的脂蛋白,HDL-C僅指包含在HDL脂蛋白中膽固醇的含量。而HDL-C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反映HDL逆轉運膽固醇的功能。
正常和功能紊亂的HDL
1.正常HDL具有兩大功能:(1)促進膽固醇逆轉運 CE從細胞(泡沫細胞)外流并轉運至肝臟。(2)調節炎癥:抗炎作用。還有與此相關的抗氧化、抗凋亡、抗血栓形成、抗感染作用等。
2.功能紊亂的HDL:全身性炎癥時(包括動脈粥樣硬化),HDL從抗炎變為促炎即功能紊亂的HDL,同時喪失膽固醇逆轉運功能。
HDL代謝與膽固醇逆轉運
巨噬細胞和外周細胞內的CE經卵磷脂膽固醇脂酰基轉移酶(LCAT)轉變成游離膽固醇(FC)至細胞表面,然后通過ABC-A1和ABC-G1載體,分別進入新生的和成熟的HDL;FC再經LCAT轉變成CE,進入細胞內。成熟HDL中的CE最后通過肝臟表面的SR-B1受體進入肝臟內,完成了膽固醇的逆轉運。
另一部分HDL中的CE在脂質交換時,交給了VLDL。后者和LDL一起被肝臟表面的LDL受體所吞噬。這也是膽固醇逆轉運的一部分。膽固醇在肝內被降解成為膽汁酸,排泄到腸道,參與腸肝循環,這是膽固醇在體內唯一的排泄途徑。近年來特別強調巨噬細胞內膽固醇逆轉運的重要性,因其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和消退密切相關。而HDL的抗炎作用與膽固醇逆轉運的功能密切相關,但與HDL-C水平無關。近年來,有應用HDL炎癥指數等來判斷HDL功能的報道。有報道,27例血管造影確診的冠心病患者及31名配對者,血脂正常,HDL-C無差別。二者的HDL在一定量LDL存在下,加入培養的人血管壁細胞中,結果表明冠心病者的HDL增強單核細胞趨化活性,即促炎作用。
升高HDL-C是否作為治療目標
其爭議在于HDL-C升高不等于HDL功能的改善。CETP抑制劑臨床試驗結果表明:HDL-C升高不伴有心血管事件的降低。抑制CETP對人和動物的影響不一。喂食高膽固醇的兔子,給予CETP抑制劑后,主動脈內膽固醇下降70%,動脈粥樣硬化停止發展并消退。而大鼠缺乏CETP活性,結果很混雜。人類CETP活性與心血管事件的關系報道不一致。2009年前瞻性的Framingham調查表明,CETP活性低的人群較之CETP活性高者,心血管危險性反增高。CETP抑制劑的臨床試驗結果均為陰性,可能原因有:(1)藥物不良反應;(2)HDL-C升高不伴有HDL功能的改善;(3)抑制脂質交換,從而干擾了膽固醇逆轉運。
他汀類試驗表明:HDL-C升高伴有心血管事件的降低和斑塊消退。有證據表明,他汀升高HDL-C后,HDL的功能亦有改善。ASTEROID試驗的事后分析,只有HDL升高>7.5%者方可看到斑塊消退,可證明HDL的作用是主要的。
HDL-C不作為治療目標,是各個指南一致的意見。然而HDL-C水平是很重要的評估ASCVD風險的指標。
NLA指南強調動脈粥樣硬化常發生于生命早期,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才發生致命的ASCVD事件,因此必須盡早干預。改變生活方式是治療的基礎。各個指南一致推薦藥物治療首選他汀類。他汀類抑制肝內膽固醇合成,反饋性地增加肝表面的LDL受體,從而降低血膽固醇,故作用最強。且大量資料已證實其高度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他調脂藥物僅作為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時的替代,或單用他汀類藥物后非HDL-C和LDL-C不能達標時的聯合治療。根據"6%法則",宜應用強效他汀。不建議用大劑量他汀,因劑量翻倍,療效只增加6%,而不良反應卻隨之增加。所以應選擇初始劑量即有強效的他汀(如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從中等劑量開始。必須強調:強效他汀不等于大劑量他汀。我國專家一致認為我國患者不適于應用大劑量他汀。
上述理念,臨床醫師均須掌握。特別是以下關鍵幾點:
1.核心理念是降低ASCVD風險,降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膽固醇即LDL-C和非HDL-C。特別強調膽固醇。LDL-C是唯一的能獨立致ASCVD的脂蛋白,其他危險因素均不能。因而,降低LDL-C是重中之重,必須終生降低。
2.降膽固醇的主要治療目標是L D L-C和非HDL-C。高甘油三酯血癥時,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是VLDL殘粒膽固醇,不是TG。故TG本身不必作為治療目標,只需控制非HDL-C。如TG>5.65mmol/L,主要危險是急性胰腺炎,應先降低TG。
3.關于HDL的新理念:(1)HDL和HDL-C并非同義語。HDL是指負責膽固醇逆轉運的脂蛋白,HDL-C僅是指包含在HDL脂蛋白中膽固醇的含量。(2)正常和功能紊亂的HDL。正常HDL具有兩大功能,即促進膽固醇逆轉運和調節炎癥—抗炎作用。功能紊亂的HDL:全身性炎癥時(包括動脈粥樣硬化),HDL從抗炎變為促炎即功能紊亂的HDL,同時喪失膽固醇逆轉運功能。而HDL的抗炎作用與膽固醇逆轉運的功能密切相關,但與HDL-C水平無關。(3)HDL-C雖是ASCVD風險的重要預測因子,但現有證據顯示HDL-C升高并不伴有HDL功能的改善,各國指南均不推薦其作為治療目標。
(原文刊登于《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徐赫男 編輯)
10.3969/j.issn.1672-7851.2016.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