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在很多實際問題中,會觀測到連續變量、二值變量等不同類型的數據。《二值型響應與連續型響應聯合建模的變量選擇》一文,構造了多元線性回歸來刻畫連續型響應變量和二值響應變量的聯合建模,并重點研究了變量選擇問題。對二值響應引入了服從正態分布的潛變量,從而把問題轉化為多重響應的多元線性回歸的變量選擇。文章在構造目標函數時,考慮了不同的響應變量之間的協方差,選取了懲罰,通過交叉驗證的方法來選擇調節參數。在模擬研究中考慮了不同的樣本量以及不同結構的設計陣和協方差矩陣,并與其他方法比較,在提高預測的精確性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優勢。
忽略高等院校的類別分布和類別差異、聚類分析缺乏穩定性以及最佳分類數選取的模糊性是當前高等教育多樣性測量方法的主要缺陷。《基于聚類分析的高等教育系統多樣性測量》一文,圍繞高等學校的類數、院校在各類間的分布以及類與類之間的距離設計了三種方法測量高等教育系統的多樣性。基于先驗分類信息、基于最佳分類數以及基于類數和距離關系的三種測量方法可對現有測量進行了有效的改進。三種方法互為補充,相互印證。
科學度量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性,分析其空間集聚變動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特征與動態規律的實證分析》一文,利用產業集中度、赫芬達爾指數、空間基尼系數和地理集中指數對文化產業集聚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分解空間基尼系數,構建文化產業集聚動態面板模型,并利用文化產業的相關數據,對我國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程度及動態變化特征進行分析,以深入挖掘文化產業空間集聚變動規律。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嚴重錯配,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間的沖突日益明顯。《財政節能環保投入對區域生態效率影響的實證檢驗》一文,建立了拓展的IPAT面板模型,研究了我國各地區區域生態效率與財政節能環保投入的關系,進一步細分研究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稟賦,從而判斷該模式的有效程度以及差異分布,為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區域生態效率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