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美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 300052)
一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消化道出血致暈厥患者的護理
朱雅美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 30005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暈厥;消化道出血;護理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經過外周動脈進行穿刺插管,用球囊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后植入支架使血管通暢的方法[1]。PCI術后為防止支架內血栓形成須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部分高危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需同時使用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體拮抗劑。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療帶來的消化道黏膜的損傷,使PCI術后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的發生率不斷增加。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PCI術后消化道出血發病率為1.2%,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者為2.3%[2]。PCI術后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是一種極危險的并發癥,嚴重出血會使血容量下降,造成血壓降低,心跳加快,腦灌注下降,甚至個別患者會出現暈厥進而摔倒,導致外傷。止血治療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相矛盾,出血后更改抗凝治療方案的同時又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3]。因此及時發現和處理PCI術后消化道出血對預防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我科1例PCI術后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突發暈厥并致顱腦外傷,經精心治療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患者男,60歲,主因胸痛伴呼吸短促2年余,加重1個月。于2015年7月8日入院。既往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史。否認腦出血、腦梗塞等病史。入院后一般情況良好,完善各項檢查。WBC 6.06×109/L,RBC 5.02×1012/L,Hb:152 g/L,PLT:207×109/L,空腹血糖10.3 mmol/L。遵醫囑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擴血管、調脂、抑酸保護胃黏膜、降壓、控制血糖等治療。入院2天后在局麻下行PCI術,術中造影示:冠狀動脈雙支病變,前降支近中段中度狹窄,右冠近段高度狹窄,于右冠植入一枚支架。術后傷口干燥無滲出,橈動脈搏動良好。患者于術后第1天下午站立位排尿過程中突發意識喪失、心跳呼吸驟停、大動脈搏動未能捫及。立即給予胸外按壓后患者意識恢復。BP:90/60 mmHg(1 mmHg=0.133 kPa),GLU 12.1 mmol/L。ECG示
竇性心律,心率75 bpm。患者意識喪失跌倒時頭部著地,可見傷口長約5 cm。即刻請神經外科會診,縫合傷口,局部包扎,行頭顱CT檢查未見明顯出血灶。經本科醫師會診除外心源性暈厥。復查血常規:WBC 11.48×109/L,RBC 2.56×1012/L,Hb 79 g/L,考慮患者消化道出血,請相關科室會診后建議停用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療、禁食水,予以凝血酶口服,生理鹽水100 mL+埃索美拉唑40 mg靜脈點滴,羥乙基淀粉130液500 mL靜脈點滴及生理鹽水,5%葡萄糖氯化鈉溶液+中性胰島素靜脈補液補充血容量治療。于術后第2日晨復查血常規: WBC 10.91×109/L,RBC 1.72×1012/L,Hb:53 g/L。患者未訴胸悶、胸痛、腹痛、腹脹嘔血。小便顏色正常,但排出少許柏油樣便,查便常規回報化學法 (4+),免疫法陽性,網織紅細胞4.03%。經相關科室會診,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貧血,建議輸血糾正貧血治療。后遵醫囑給予懸浮紅細胞4 U輸注及生長抑素靜脈泵入,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監測血糖,GLU波動于20 mmol/L,給予中性胰島素靜脈泵入。術后第4天,血紅蛋白穩定在81~84 g/L之間,再次予以懸浮紅細胞2 U輸注。術后第5天,Hb:104 g/L。行胃鏡、腸鏡檢查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潰瘍,內痔。科室會診后考慮患者72 h內無活動性出血,且血液動力學穩定,血紅蛋白未再下降。停禁食水、停靜脈營養液,加用抗血小板、調脂治療,防止支架內血栓形成。予以流質飲食且加強胃黏膜保護。術后第6日,患者血紅蛋白穩定在102~115 g/L之間,血糖10 mmol/L,飲食逐漸過渡為軟食,無胸悶、胸痛,無嘔血、黑便。10日后頭部傷口拆線,傷口愈合良好。7月22日患者好轉出院。
2.1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患者術后第1天站立位排尿過程中突發意識喪失、呼吸驟停、大動脈搏動不能觸及。立即予以心外按壓后意識恢復,遵醫囑給予氧氣吸入,氧流量5 L/min,予以心電、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監護。特別注意觀察血壓和神志。患者糖尿病且禁食水,給予靜脈營養支持,定時檢測血糖,予以中性胰島素靜脈泵入,復查尿常規,出現尿酮體時,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術后第2天晨體溫升至37.8℃,遵醫囑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溫水擦浴物理降溫,至夜間體溫逐漸降至36.8℃,監測體溫變化,后患者未再出現發熱。由于停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而患者處于消化道出血,貧血狀態,冠狀動脈灌注不足,同時給予輸血、止血治療,易誘發心肌梗死及支架內血栓形成。嚴密觀察血常規、凝血功能及心電圖的動態變化,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2.2 傷口的觀察與護理 患者頭部傷口疼痛,間斷予以冰袋冷敷,冰袋小巧輕薄并用防水袋及棉布包裹,減輕疼痛。注意保持頭部傷口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避免頭皮感染。隔天予以傷口換藥,碘伏消毒液擦拭后以無菌敷料覆蓋。觀察傷口周圍皮膚皮溫不高、無變暗發紫、皮下無波動。10天后傷口拆線,傷口愈合良好,無感染。
2.3 飲食護理 患者術后第1天經會診考慮為消化道出血。給予禁食水,術后第4天考慮未有活動性出血,患者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脹,腸鳴音正常,開始進食流質飲食,少量多餐,溫度適宜。于術后第10日改為軟食,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控制飲食的重要性,以利于配合治療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2.4 觀察出血情況 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口渴、四肢濕冷,尿少等循環血容量不足的表現,觀察皮膚和甲床色澤。準確記錄出入量,記錄每小時尿量,注意大便的顏色、形狀、量。患者未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查血紅蛋白、血細胞壓積,了解是否繼續出血和貧血程度。
2.5 輸血的觀察與護理 在進行輸血治療前,與患者進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溝通,消除其對輸血不安全的疑慮,對血液的質量、器材及操作放心,對治療充滿信心。測量體溫,保持靜脈通路通暢保證血液順利輸注。提前應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等藥物預防輸血反應的發生。嚴格無菌操作,做好核對制度,確保安全輸血,做好輸血相關記錄,嚴密觀察患者無輸血不良反應。輸血完畢后,復查血常規及血鉀情況,及時追蹤化驗結果。
2.6 觀察有無再出血現象 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仍注意觀察是否有再出血,如嘔血,黑便。顏色由暗黑變為暗紅甚至轉為鮮紅色,血壓,脈搏不穩定,查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紅細胞壓積繼續下降,網織紅細胞增加等再出血提示。患者經過觀察未出現再出血跡象。對既往有消化性潰瘍及高血壓等病史的,有潛在出血風險,更應引起高度重視,要加強護理指導,密切監測血細胞分析、凝血功能及便潛血化驗。出院后遵醫囑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如有嘔血、黑便、上腹部不適時及時復查,不得隨意減藥、停藥。
2.7 休息與排便 暈厥后患者一直臥床,產生焦躁心理,予以心理護理,安撫患者情緒,告知臥床休息的重要性,同時間斷按摩腰部及腿部,緩解臥床的疲勞,取得患者配合,滿足患者生活護理需要。指導患者進食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湯,發面的主食以及富含果膠、膳食纖維的水果。獼猴桃、山楂等可促進排便通暢。協助患者按結腸解剖位置進行順時針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患者住院期間未發生便秘。
2.8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暈厥、頭部外傷,血色素低,消化道出血,排出柏油樣便,患者表現出恐懼、緊張、焦慮。醫護人員有序、沉著、冷靜的應對病情。給予及時治療和嫻熟的操作技術,患者病情日漸好轉,增加了患者安全感和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各項檢查治療的目的,取得了患者及家屬的配合,減輕其緊張恐懼心理。
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臨床上并不少見,其原因與服用阿司匹林或聯合應用抗血小板制劑有關,如果患者患有相關基礎疾病則更容易發生上消化道出血[4]。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后,在治療上存在抗凝與止血的矛盾,需要綜合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風險。加強臨床觀察與護理,采取綜合干預,主要包括及時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補液,給予輸血,同時密切觀察病情,做好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措施。當發生出血傾向時,要進行全面、細致的監護,遵醫囑給予有效的止血治療及認真細致的護理,使患者轉危為安,提高
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1〕黃燕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后并發出血及血腫的護理[J].中國校醫,2011,25(7):532.
〔2〕孫毅,施曉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4):631.
〔3〕黃偉杰.PCI術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7):1253-1254.
〔4〕武斐,張榮.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 干預[J].醫學信息,2014,27(9):338-339.
(2015-08-16收稿,2016-06-14修回)
R473.5
B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5.042
1006-9143(2016)05-0448-03
朱雅美(1984-),女,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