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動態
天津市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加強社區矯正工作,有效防止社區服刑人員脫漏管現象發生。
嚴格落實社區矯正三大基本任務。天津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緊緊圍繞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和社會適應性幫扶三項任務,扎實開展工作。規范社區服刑人員報到接收、日常監管、居住地變更、外出請銷假、獎懲、解除矯正等工作制度,成立矯正小組,落實監管任務。研發啟用“天津市社區服刑人員動態管理系統”,對在冊社區服刑人員進行信息實時查詢和移動軌跡實時監控,對全市重點管控社區服刑人員實行手機定位,集中管理解矯社區服刑人員矯正期間檔案萬余份,集中封存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檔案。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安置社區服刑人員就業,舉辦各類技能培訓,協調解決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就學,協調解決最低生活保障,發放臨時救助金。
連續開展“安全年”活動。為加強社區矯正監管教育工作,提高社區矯正監管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維護社會穩定,從2014年開始,天津市連續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監督教育安全年活動。活動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社區矯正執法程序和各執法環節,不斷筑牢基層基礎,強化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的執法意識,提高執法水平,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創新執法手段,切實提高監管教育矯正質量。大部分區縣實現了“三無目標”,有效預防和降低社區服刑人員脫管和再犯罪。
加強監外執行社區服刑人員病情復查工作。2012年7月,天津市司法局、公安局、人民檢察院聯合下發《關于做好暫予監外執行社區矯正人員病情復查工作的通知》,將全市社區服刑人員病情復查統一歸口天津市公安醫院,嚴格病情復查工作程序,對病情復查要求、復查流程、復查材料和法律監督等內容都做了詳細規定,確保了對保外就醫罪犯病情復查工作制度嚴格落實,避免了執法的隨意性。同時,通過積極與醫院溝通,為社區服刑人員病情復查提供便利條件,對部分出行困難的社區服刑人員,安排主任醫生出診復查,開通復查工作綠色通道,確保復查工作順利進行。此外,為生活確有困難、無力負擔病情復查費用的社區服刑人員,建立復查補助制度,盡力幫助解決其困難。
(天津市司法局)
近年來,浙江省戒毒管理局積極踐行“四四五”戒毒模式,將“科學戒毒”作為提升戒治水平和降低復吸率的基本遵循,以戒毒公益大使、戒毒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和戒毒骨干人才庫三項舉措為抓手,搭建與浙江大學醫學院戒毒科研合作平臺,逐步走出一條“戒毒科研”的探索之路,為浙江戒毒工作由轉型向定型發展插上科學的翅膀。
圍繞“科學戒毒”,聘設“省局戒毒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浙江省戒毒管理局從實際專業需求出發,專門聘請12名涉及醫學、藥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神經)、傳染病學、康復運動學、營養學以及社會、法律倫理等多學科專業學者成立省局戒毒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自2014年6月成立至今,已經在浙江“四四五”戒毒模式設計運行、場所戒毒醫療、心理矯治、體能康復專業領域、診斷評估實施細則完善、業務培訓等方面發揮出重要的“智囊”作用,成為浙江戒毒科學決策的“金名片”。
把握“社會化矯治”,實施“浙江百名戒毒公益大使”工程。浙江省戒毒管理局于2015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正式實施“浙江百名戒毒公益大使”工程,截至2016年5月,完成聘請計劃80名,諸多知名人士和社會公眾人物被省局聘為浙江戒毒公益大使。這些戒毒公益大使在利用自身社會影響力做好戒毒宣傳、就業指導、社會幫扶等工作以外,還在專業特長和專業領域如戒毒醫療、心理矯治、體能康復等方面發揮專業建議、專家介紹、合作紐帶等作用,為戒毒科研工作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體現“專業化戒毒”,開展“戒毒業務骨干人才庫”建設。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加強專業人才引進機制建設,將有限的空編全部用于戒毒核心人才的招錄和引進上,不斷優化民警隊伍專業結構。同時,積極試點專業人員社會化,探索完善醫療、心理、運動康復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制、購買服務等工作,彌補場所內專業人員力量單一或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盤活現有隊伍資源,開展“戒毒業務骨干人才庫”建設,按照各業務領域實際應用需要,分別設置戒毒醫療、心理矯治等10項科目50名戒毒業務骨干人才庫,區分所級和局級人才庫,逐級申報、定期評聘。
探索“戒毒科研”,搭建“浙江大學醫學院合作平臺”。省局與浙江大學醫學院已就“戒毒科研”合作平臺達成意向。合作形式按照近期和長遠合作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目前先組織構建以課題為導向的、非實體性的合作共同體——戒毒研究機構,實施比較開放的合作形式,邀請有興趣和意向的專家學者來所考察,在各自研究領域內遴選課題,逐步達成共識后,開展相關供求性的“戒毒科研”工作。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后,設立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浙江司法行政戒毒研究中心”,開展長期性、系統性的合作。雙方在合作共同體的框架下,組建專業團隊,分工協作,開展“戒毒科研”工作。
(浙江省戒毒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