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筆/李 雪
困境兒童保障:縱有千面只為一心
策劃/本刊編輯部執筆/李雪
兒童,不但是家庭最重要的關切,而且是社會正義、制度良善的標尺。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在中國兒童福利事業發展中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國務院于2月、6月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現代兒童福利體系建設開始進入了頂層設計階段。前者提出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組建部際聯席會議,對解決此問題進行了綜合性、整體性的設計;后者則規劃了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工作體系,明確了縣-鄉-村三級工作職責并建構工作網絡,建立部門協作機制,積極推進整合社會力量和各服務資源,構建了兒童福利保障體系向職業化、專業化、多元化發展的雛形。
此前,民政部進行了很多有益實踐。2010年,民政部與聯合國兒基會、中國公益研究院開啟了“中國兒童福利示范項目”,在山西、河南、四川、云南、新疆五省(自治區)12縣,建立兒童之家、兒童福利主任制度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福利遞送問題,構建了縣-鄉-村三級網絡。
2013年,繼服務體系建設后,民政部開始部署制度層面的探索,啟動了“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分兩批在50個城市落地。“適度普惠、分層次,分類型、分標準、分區域”的理念更具兼容性,也給了各地更多探索的空間與自由。
2015年,民政部啟動了“基層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把五省12縣的工作經驗推廣到百縣千村,繼續對基礎貧弱地區的兒童福利工作給予支持。
2016年7月,記者赴山西聞喜、浙江海寧、江蘇張家港采訪當地兒童福利工作開展情況。三地經濟、社會發育程度各異,探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浙江省在兒童政策上極具超前意識,最早提出“困境兒童”概念;在實踐方面,全國率先啟動城鄉社區兒童福利督導制度建設、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而海寧的服務體系實踐經驗,對于浙江的困境兒童制度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而聞喜與張家港則可視為西部與東部不同經濟、社會發育水平下,困境兒童服務體系建設的不同探索。但三者也有很多共性。第一,對兒童優先的理念高度認同,并在其指引下克服困難、積極探索。第二,留守與困境兒童工作融為一體。留守兒童表面是關愛缺失的問題,其背后是權益保障不到位問題。所以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雖然在保障對象、工作重點、工作內容、工作機制等方面不同,但保障兒童權益的內核是相通的,而且地方實踐中也兼顧了兩類兒童的不同需求。第三,在村、社區設置兒童福利主任或兒童福利督導員,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福利遞送問題,構建了縣-鄉-村三級網絡;建立縣市級層面協調工作會議,民政、公安、教育、衛生共同參與。第四,資金保障與服務保障并重,不但給予困境兒童生活補貼,而且通過建立兒童之家、兒童福利工作站,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為兒童解決困難、提供精神關愛。第五,強調社會參與,動員社會力量。與婦聯、關工委、公益慈善組織合作,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正所謂,縱有千面,只為一心:一切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