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鋒
美國社會工作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及啟示*
——以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為例
何振鋒
社會工作在美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開始使用“社會工作”一詞,當時的社會工作以慈善事業的形式出現。1877年,在布法羅成立了美國第一個慈善組織協會,并迅速擴展到其他城市。到1892年,美國建立了12個慈善組織社,對社會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17年,美國學者瑪麗·理查曼的《社會診斷》一書出版,標志著社會工作在美國正式成為一個專業。
20世紀30年代開始,社會工作在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了“心理社會治療”學派,加快了專業化發展的步伐。筆者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交流訪問期間,對美國社會工作專業核心能力進行了研究并對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課程設置、實習督導等情況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本文對這些研究和思考作以呈現,希望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有所助益。
2008年,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認可的全美唯一的社會工作教育認證機構——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頒布“教育政策與認證標準”,指出:課程設計要體現能力本位,使能力本位的教育在實踐中得以踐行。能力是可以衡量的實踐行為,它主要由知識、價值觀、技能構成。以能力本位為結果導向的課程設計服務于這樣的目標,即社會工作者在與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及社區等服務對象的實踐中能很好地將能力進行整合與應用。“教育政策與認證標準”列舉了十項核心能力,詳見下表。

表:美國“教育政策與認證標準”規定的社會工作核心能力
夏威夷大學最早于1936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社會工作培訓。1940年設立了綜合性的一年制研究生項目,這成為社會工作學院建立的基礎。1948年,董事會批準了兩年制的碩士項目。本科生項目于1976年獲批,學生畢業取得社會工作學士學位。1991年,董事會批準了社會福利博士項目。2008年9月19日,夏威夷大學董事會將社會工作學院命名為麥倫·湯普森社會工作學院,以紀念這位在保護夏威夷文化中聲名顯赫的人道主義者和領導者。

表: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本科專業課程
學院的主要使命是提供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優質教育,并致力于促進社會公義。其基本責任是形成、傳播與應用知識以促進全球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尤其關注夏威夷及亞太地區夏威夷本族人及其他亞裔人群的福祉。
社會工作學院為本科生開設13門、共41學分的專業課程,詳見上表。
(一)課程設置以職業核心能力為依據
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要求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計要以能力為本。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本科專業課程注重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如社會工作概論和通用社會工作實踐(1)培養了學生對專業的價值觀和專業倫理的持守能力,體現了核心職業能力中的1、2、5項;通用社會工作實踐(2)(3)(4)、社會工作實踐中的人類發展與行為、初級實習、高級實習等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實務能力,充分體現了核心能力中的第4、7、9、10項。
這種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為依據所進行的課程設置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有哪些?圍繞這些核心能力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才是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目前,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中很少有專門針對能力而開設的課程。社會工作主干課程及選修課程注重的是知識、方法的介紹,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針對性不足。在課程計劃中應加強對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進行分析,以職業核心能力為依據設置課程,同時也應重視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
(二)課程設置十分重視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
社會工作是操作性很強的專業,重視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美國對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實習學時要求是400小時,而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本科設置了三門實習課程,學生共需完成530個小時的社會工作實踐,其中第一、三學年第二學期安排80小時,每周8小時,共實習十周;第二、四學年每個學期225小時,兩個學期共計450小時,每周16小時,共實習14周。
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十分重視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在本科階段安排三門實習課程,而且是平行實習,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既可以向機構督導尋求幫助,也可以在每周的上課過程中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討論,還可以在每月一至兩次的實習督導會議中與實習督導主任進行交流。
目前,我國對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實習、實踐學時數尚未有明確的規定和標準,各院校根據各自的情況安排學生實習,而且這種實習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由于實習點選擇不當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建議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更加關注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實習應有統一的時間要求和具體實習標準,實習點的選取應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取向,如社會服務機構等。
(三)課程設置循序漸進,課程之間銜接有序
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本科生在一、二學年并不分專業,主要是學習通識課程,如果有的學生欲攻讀社會工作專業,他們會在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學習“社會工作概論”課程,對社會工作的歷史和價值觀進行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學生選擇社會工作方向后,即第三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學習通用社會工作實踐(1)、社會福利歷史、社會工作實踐中的人類發展與行為等較為基礎的課程。在第三學年第二學期學習通用社會工作實踐(2)、機構社會福利工作、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社會文化環境、初級實習等課程,主要學習社會工作方法、開展社會工作所需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服務機構的項目,并進行不少于80學時的實習。
學生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學習通用社會工作實踐(3)、社會福利研究、高級實習及幾門研究類的選修課等課程,其中高級實習為不少于225學時的社會實習。在第二學期,將學習通用社會工作實踐(4)、高級實習以及兩門必修或選修課等課程,高級實習為不少于225學時的實習。課程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程之間銜接有序,便于學生逐漸加深對專業的理解和掌握。
(四)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的幾點具體建議
1. 開設“項目申請與評估”課程。社會服務機構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通過對一線社會工作者及機構管理者的訪談,我們發現畢業生進入機構工作后出現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學生對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申請及運作、管理、評估等缺乏了解,而這種能力恰是機構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建議開設“項目申請與評估”課程,具體授課內容應包括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策劃;項目執行與管理;項目中期評估;結項評估等。這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具備獨立申請、執行、管理、評估項目的能力,畢業后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服務機構專職社會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而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加強課程的平行實習。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學生一個學期最多上4門課。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上課,通常一周只有2~3天有課,其余時間多是在機構中實習。這種實習方式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隨時在到學院上課時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國內很多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院校將實習分為認知實習、見習實習和頂崗實習,更多的是課程結束后再進行集中實習。大學四年中,學生基本上有三年半在校上課,而且每天都有很多課程。建議根據專業的特點,不要求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每天都上課,可以采取漸進的方式,例如,每周上四天課,剩余一天安排學生到社會服務機構、城鄉社區實習,條件成熟后,一周三天上課,兩天實習。這樣,學生的專業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形成。
3. 加強對學生課余時間的指導和利用。通常情況下,國內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雖然活動較多,但大多與所學專業無關,加之學生的自我管理與控制的能力有限,他們的課余時間并沒有很好利用,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做到主動學習和理解課程相關內容。而在夏威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一門課通常是3個學分,每個學分要求是12.5小時的課堂學習,一門課通常是37.5小時的課堂學習。但是每一小時的課堂學習要求有大約5小時自主的課外學習與之相對應,包括閱讀、查找資料、寫作、準備課堂的展示或討論等。因此,每門課需要學習的總時間是37.5×5+37.5=225小時。通常情況下,學生每個學期的課程不多于4門,然而通過這4門課程,學生學到的知識和得到的鍛煉是相當大的。建議我們的課程也參考這種形式,減少每學期上課的科目數量,相應深入挖掘每門課程的內涵,加大學生學習成果的含金量,使學生真正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在相關領域或方向有實實在在的提升。
(作者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