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波 林 海
01成都市:社會救助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
袁建波 林 海
為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兜底扶貧作用,近年來成都市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創新管理機制,提升保障水平,推動社會救助與精準脫貧協同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實行城鄉和區域統籌,提升救助制度公平性。一是在全面消除城鄉低保標準差異基礎上,2015年全市實現低保標準分區域(即中心城區、近郊、遠郊)統一,建立起城鄉統籌、區域同步、科學合理的增長機制。二是建立城鄉一體的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形成門診救助、資助參保和一般住院、大病住院、補充醫療救助為主要內容,以及“一站式”結算的“5+1”救助模式。三是全市城鄉福利設施和敬老院全面覆蓋,確保特困人員愿進全進、集中供養。四是完善臨時救助、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政策,進一步補齊救助體系“短板”,確保救助制度在城鄉均衡覆蓋。特別是在全國首創社區快速救助機制,對因突發性原因導致基本生活無法維持的家庭,由社區(村)給予快速救助,同時將持有居住證的非本市戶籍人口納入救助范圍。

二、完善管理服務機制,提升救助及時性、精準性。一是建立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發揮村(社區)自治組織、網格員、樓棟長、志愿者等組織和人員作用,加強對重點人群的關注和走訪,及時發現困難群眾并快速響應。二是完善基層“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全市所有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辦事大廳等普遍設立社會救助窗口,統籌協調相關業務部門,統一受理、辦理或轉辦救助申請,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三是加強救助程序規范化建設。完善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核對機制,實現7個部門之間信息比對。規范審批過程民主評議和兩榜公示、救助資金社會化發放、救助對象長期公示等制度,強化社會救助監督檢查,推動實現政策透明、程序透明、結果透明。
三、堅持分類施策,提升救助針對性。一是探索解決救助政策“一刀切”的懸崖效應,將低保邊緣救助對象從超過低保標準50%以下擴展到100%以下范圍,并分為一類和二類,可按不同比例享受民政醫療救助。二是鼓勵低保家庭學生提高受教育水平,對不同學段的低保家庭學生、低保家庭中殘疾人的學生子女、低保家庭的殘疾學生以及農村低保家庭中讀書的女學生,給予低保標準上浮一定比例的生活補助。三是采取激勵政策促進低保對象自力更生,對低保家庭中的就業人員,在核算家庭收入時從其本人的實際收入中扣減必要的就業成本,標準為當地同期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60%;對已實現就業家庭可保留三個月低保待遇不變。四是對困難成年重度殘疾人單獨核定收入并按規定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對低保對象中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實行分類施保,按一定比例上浮低保標準。
四、構建社會關愛援助體系,提升社會力量參與水平。一是建立市、區(市)縣、鄉鎮(街道)三級社會關愛援助中心,在村(社區)建立社會關愛援助服務站,形成社會關愛援助服務網絡。關愛援助中心由專業社會組織運營,購買服務費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隨經濟社會發展合理增長。二是對政府救助范圍外的以及經政府救助后仍需幫扶的困難群眾,由關愛援助中心根據需求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關愛援助方案,并通過公益慈善、志愿者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等,為困難群眾提供針對性的援助。三是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扶貧濟困。將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納入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范圍。從2014年起,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支持社會組織實施生活關懷、醫療救助、助老助殘、物資捐贈、公益慈善、就業培訓等扶貧濟困項目,幫扶受助困難群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善生計。截至目前,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493萬元,支持社會組織實施扶貧濟困項目90個,惠及貧困群眾120萬余人次。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