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新 陳曉鋒
02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領域的融合點
高益新 陳曉鋒
在社會救助方式上,過去各級政府一直采取重物質、輕精神的服務,在救助目標上主要是托底線、保生存的模式,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單純的物質救助越來越難以滿足救助對象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的介入。2015年5月,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路徑與機制。溫州市甌海區積極引入社工介入工作,由管理轉為服務,推動單一社救服務向以人為本服務的多元化轉變;用“優勢”視角代替“問題”視角,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社會救助服務體系中納入社會工作要素,實現救助工作的專業化。
一、政府孵化引導與機構承接創新相融合。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領域的前提有二,一是政策法規的支持,二是社會組織是否有能力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近幾年,甌海區從“突出培育重點、發展社工機構,加強人才建設、提高社工專業水平,設計項目帶動、推動機構持續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建立激勵機制”四個方面為原則,以區公益服務中心為社會組織機構孵化基地,通過開展公益創投,培育示范項目。目前,已成功孵化啟晨社工服務中心、心理與社工服務中心、社區閑事部等多家社工機構;并引導社工機構承接“社會服務‘三百’工程項目”“困難家庭轉介項目”“社區閑事部項目”等社會救助領域項目,創新社會工作在社會救助方面的服務機制。2015年共服務363例對象,其中心理疏導案列44例,就業幫扶31例。
二、政策導向與需求導向相融合。傳統救助的核心工作即為困難群眾解決溫飽、醫療和臨時性突發性事件等托底性、基礎性救助;而社會工作介入是以需求為導向,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例如,對困難群眾傳統社會救助關注點在“事”,即政策幫扶范圍。某村男童小?。ɑ?,父親身亡,母親改嫁,雖然村、街道為他辦理了低保,但身心方面的問題無法得到政府幫助。相反,社會工作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關注孩子的生活,包括他學習情況,身心健康、目前的感受、對未來生活的計劃等,提供綜合性服務。
三、發現機制與服務機制相融合。開展社會救助工作需要統籌發揮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綜合效應,形成政府部門、政府與社會組織、社會組織與社會間高效聯動、緊密銜接的工作網絡。甌海區引導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轉“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在發現機制方面,建立以社工走訪、社會救助市民宣傳團挖掘、志愿者及普通民眾街道社會救助窗口申報、駐村干部深入基層發現機制;在轉介機制方面,建立民政、教育、社保、住建等政府內部轉介,如96345社會服務熱線、溫州零距離、閑事婆和事佬等熱線轉介,社工機構等公益組織三方轉介;在服務方面建立以社會救助科、鎮街社會救助窗口、愛心驛站為救助樞紐的基層聯動救助平臺。例如,甌海梧田街道低保對象林某(化名),因顱內出血緊急入院,通過社會工作的轉介及調查取證,區民政局能第一時間立案,啟動“救急難”服務,當天就將5000元救命錢送到對象手中。而后社工跟進,幫助其辦理醫療報銷、醫療救助等相關救助。
四、政策宣傳與社會資源相融合。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既可以充分發揮其了解救助政策、熟悉救助渠道的優勢,切實承擔起為困難群眾提供救助信息、尋求救助資源的職責;又可以充分發揮其在鏈接社會資金、引導志愿者等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社救等方面的優勢,策動更多社會資源彌補政府救助資源的不足,以提升社會救助成效。例如,甌海區開展的“快樂六一百名兒童牽手陽光型”公益活動,募捐助學金13萬元,社區閑事部從2015 年6月至今募集救助款達12萬元。

(作者單位:江蘇省溫州市甌海區民政局)